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08: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题目解说
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琅琊山中,原是山中智仙和尚所建。“醉翁”是欧阳修的别号,他常在此亭宴请宾客,寄情山水,并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记”。题目交代了作记的对象——醉翁亭。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把握“与民同乐”的主旨。
3、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记人、记事、记物、记景。记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基本观点。
知识链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写醉翁亭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二部分(②):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周围环境
命名缘由
醉翁亭
山水之乐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醉翁亭
出游之乐
第三部分(③):写游人、众宾、太守之乐。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写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
第四部分(④):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乐图
游山玩水、与民同乐
禽鸟右→知→山林之乐
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知→与民同乐
归去
点明主旨
第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并且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啊。
环绕着滁州城
山谷
茂盛的样子
幽深秀丽

名作状,沿着山路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造,建造
命名(动词)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居高面下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同时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意趣,情趣。
寄托
领会
在于
取别号
朗读第一段,划分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 (题眼,主线)。
第一段是怎样描写醉翁亭的?
环滁皆山也。
总起
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
蔚然深秀的琅琊山
泻出两峰之间的酿泉
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醉翁亭的位置在哪?写景顺序是什么?
醉翁亭坐落
环滁 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远 近 近
大 小 小
环滁 皆山 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琅琊 蔚然而深秀
醉翁亭 翼然
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
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
“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它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弥漫的云气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昏暗
第二段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茂盛,繁茂
芳:香花
发:开放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山间的美好景色和出游的乐趣。(朝暮、四时)
想一想: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第二段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第三段
背着东西的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摆放,摆设
水(酒)清
菜蔬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下棋
觥:酒杯
筹:酒筹
容颜苍老
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如果说第一、二自然段写的是“山水之乐”,那么第三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宴酣之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第三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表现了什么乐趣?
第三段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乐趣?简单概括。
滁人之游的乐: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子,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太守之宴的乐: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非丝非竹”,山林野趣,乐在其中。
第三段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第四段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不久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蔽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为,是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宴会散、众人归的场景。(太守之乐)
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乐”。
贯穿全文
的主线:

山水之乐
滁人之乐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和捉笔成文的得意。
归结全文
点明主旨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第四段:
禽鸟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精练而流畅自然的语言叙情结合,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总 结
醉翁亭记
醉翁亭
风景画
风俗画
醉而归
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结为“乐亦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醉同乐,醒述文
引入
山水乐
宴酣乐
太守乐
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线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相同点:两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造贬谪,却仍心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