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0 10: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衔接: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
(1)导火索: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英美等国操纵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
(3)口号:“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4)发展: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5)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北京和上海成为传播的中心。
(2)代表人物: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建立:①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1)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2)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3)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4)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
2.中共一大
(1)召开:1921年7月2目,中圆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
(2)主要内容:
①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②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国民革命
(1)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北伐战争: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习题衔接:
1.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 )
A.二次革命的爆发 B.护国运动的开展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2.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这反映出( )
A.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逐渐觉醒 B.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彻底动摇
3.“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 )
A.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废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4.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5.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对中西文化做了比较,要求批判地对待中西文化,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强调研究国情和改造,逐步形成了步子踏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突出特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 )
A.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基础 B.使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
6.1920年11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工会的诞生( )
A.有利于无产阶级团结斗争 B.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C.标志工农革命联盟的形成 D.顺应了国民革命的洪流
7.1921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指出,凡有一个以上产业部门的地方,均应组织工会,在没有大工业而只有一两个工厂的地方,可成立比较适于当地条件的工厂工会。对于手工业工会,应迅速派出党员,尽快进行改组工作。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注重工人阶级组织工作 B.主张与国民党合作
C.试图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注意发展军事力量
8.在国民党“一大”上,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一份宣言,强调反帝反军阀的立场,致力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宗旨,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建立地方自治政府。该宣言的发表( )
A.使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B.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C.标志着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D.使反帝反封建任务顺利完成
9.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及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正式开始第二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其突出特点是( )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 B.国际力量决定国共实现合作
C.苏俄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 D.共产党党员以个入身份加入
10.在1925年一年中,广东有37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会员达62万人。同年,江西、广西、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都有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北伐战争的推动
11.1925年,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陈炯明期间,东莞、惠阳等县农民积极给革命军当向导、搞侦查、抬担架、运粮食、送弹药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这次合作得以实现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民主革命纲领 D.新三民主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就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了“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据吴敏娜《统一战线之源始略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决议产生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早期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C项正确;ABD和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
2.答案:A
解析:材料“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扩大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体现的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A正确;B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故选:A。
3.答案:B
解析:题干“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第一次全面觉醒”可知是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是民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故选B项;题干没有突出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的作用,排除A项;五四运动没有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只是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指明未来中国革命的方向就是无产阶级领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所述“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等现象正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的反映,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控制松弛,但各种思想潮流都会得到宣扬,并不是进步潮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时也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早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五四运动后,毛泽东用唯物史观分析中西文化,强调研究国情和社会改造,其注重实事求是的文化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列举文化观与毛泽东成为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关系,排除B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该工会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说明工会成立,且在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刊物宣传马列主义,这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和团结意识,有利于无产阶级团结斗争,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均与材料时间“1920年11月”不符,B、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工人组织的机器工会,未涉及农民的相关信息,不能反映工农革命联盟形成,C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均应组织工会”“尽快进行改组工作”等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作,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根据材料并未涉及军事力量的发展,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强调反帝反军阀的立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的这一立场与共产党的立场相同,使二者合作有了政治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国民党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党派,排除B项;据所学,北伐战争于1926年开始,而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召开,二者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二者的突出特点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A项正确;国共合作是国内社会矛盾导致的,国际力量不起决定作用,排除B项;CD项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关,排除。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5年及“……农民协会……农民运动都有了发展。”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1924年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因此,主要得益于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A项正确。土地革命的开展发生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B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度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北伐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26年,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5年,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陈炯明期间,东莞、惠阳等县农民积极给革命军当向导、搞侦查、抬担架、运粮食、送弹药等”可知,1924-1927年国共合作组成革命统一战线,联合各阶级积极反帝反军阀统治,A项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排除C项;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D项正确;三民主义在1905年提出,排除A项;三大政策和民主革命纲领不是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B、C项。
13、答案:(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
(2)答案: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
解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14.答案:(1)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势力强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国共两党分别是独立政党;苏俄及共产国际影响。
(2)变化:从最高纲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从排斥党派合作到重视党派合作;从党内合作到党外合作;中心工作从领导工人运动到进行国民大革命;会议地点从上海到广州。
意义:从“一大”到“三大”体现了党不断成熟。党对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策略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党的决议变化体现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党较好处理了党派关系,为以后的统战工作提供借鉴;从上海到广州,推动了工人运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解析:(1)依据: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国际环境、国内军阀割据情况、工人运动发展及党派斗争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中革命纲领的制定情况来看,从最高纲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从对党派的态度来看,从排斥党派合作到重视党派合作;从合作的方式来看,从党内合作到党外合作;从工作中心来看,中心工作从领导工人运动到进行国民大革命;从会议的地点来看,会议地点从上海到广州。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一大”到“三大”体现了党不断成熟。党对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策略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党的决议变化体现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党较好处理了党派关系,为以后的统战工作提供借鉴;从上海到广州,推动了工人运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