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0 09:0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材通过讲述五四运动的发展,阐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材在阐述过程中,注重史实的呈现,以便让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 史料实证:学会运用史料来证实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3. 时空观念:使学生明确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使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以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深入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
3. 史料研究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来研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让学生合作研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5.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影《建党伟业》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片段,并提问: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它的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诞生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背景。教师讲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 年 1 月,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对德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是参加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这次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
第一阶段:1919 年 5 月 4 日-6 月 3 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北京城内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罢免亲日派官僚。
第二阶段:1919 年 6 月 3 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军。
结果。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签字仪式。
意义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教师讲述: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工人运动持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外部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共一大召开的图片,并讲述: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选举产生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3)意义。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三、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后的课后习题。
2. 拓展作业:观看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相关的影视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研究教材,确保对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有深刻理解。在教学设计上,我从“五四运动”这个事件出发,通过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分析,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间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历史剧表演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专注和纪律,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
通过讲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