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单元特征】 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是这一时期的主流。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1912年开始,北洋军阀逐步建立起专制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处于寻找新的革命道路的十字路口。 经济: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的机会,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思想: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的转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第 19 课 辛亥革命
【历史时空】
知识梳理\自修笔记 解决基本知识问题
X2 X3 X4 X5 X6 X7 知识点1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X1 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2.经过 (1)1901年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 (1)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皇族内阁”使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知识点2 革命派的准备 1.组织上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X2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思想上 (1)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要求X3 ,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X4 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知识点3 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 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知识点4 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2)性质和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内容规定上看,约法体现了X5 及各种权利的原则。) 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议和。 (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 (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吴玉章回忆录》) 4、辛亥革命的进步影响 (1)政治层面: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 (4)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只是X6 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历史解释]清末“新政”及立宪的作用意义 (1)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军事、思想、经济)条件;(2)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潮流。 【归纳总结】清末“新政”及立宪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败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立宪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历史解释】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⑴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⑵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⑶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历史解释】“三民主义”理论内涵 【历史解释】认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中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图说历史】辛亥革命前起义形势图 【图说历史】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归纳总结】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 (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确立新的共和政体;(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 【历史解释】图示辛亥革命失败过程 【历史解释】辛亥革命的失败表现及原因 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由题证史]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毛泽东此观点的依据是辛亥革命 A.揭开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历史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推翻专制皇权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课时小结]
考向突破\讲练结合 解决考试能力问题
考向一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史论精讲】
一、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做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2、“失败”
(1)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二、对清末“新政”的历史评价
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编练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
【典例互证】
1、(2021·湖南高考)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举一反三】(2021·蚌埠模拟)1907年以后,武汉地区先后出现了30余个革命小团体,这些团体绝大多数是由军队中的革命党人发起和组织的。这说明,武汉
A.军队由革命党掌控 B.民主革命条件成熟
C.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D.成为民主革命摇篮
2、(2021·浙江高考)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举一反三】(2019·全国模拟)“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发动武昌起义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考向二 “三民主义”思想及其政治实践
【史论精讲】
一、如何认识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1)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
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1、进步性
(1)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国民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2、局限性
(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典例互证】
1、(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举一反三】(2020·淄博模拟)孙中山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步入工业化后暴露出严重弊端一一社会贫富悬殊导致的两极分化。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他主张进行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文学革命 D.社会革命
2、(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举一反三】(2021·石家庄模拟)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建立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对点演练\精练模拟 解决考试能力问题
6个选择题
1.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对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2. 如表是1905年前后各地成立的革命团体。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清廷统治已崩溃
B.民主思潮开始兴起
C.列强势力受冲击
D.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3. 1905年8月,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倡导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成立
A.引发了清末“新政”开展
B.导致了革命思潮的兴起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促进了保路风潮的高涨
4.(2021·长郡中学模拟)《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该记者报道的是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5.(2021·南通模拟)近代某一部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刑事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在于( )
A.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B.宣告封建制度的终结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
D.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
6.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到:“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这表明
A.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B.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反清复明
C.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
D.农民愚昧不理解革命的意义
答案部分
知识梳理\自修笔记
X1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X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X3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统治
X4反对帝国主义
X5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人身自由
X6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考向突破\讲练结合
考向一
1. D【解析】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工商业繁荣,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其盛不亚于上海”并没有超过的意思,排除A项;“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指的是长江沿岸,并不是全国,不能得出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的结论,排除B项;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排除C项。
【举一反三】C【解析】材料“1907年以后,武汉地区先后出现了30余个革命小团体”体现的是革命力量不断壮大,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2. B【解析】据材料“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独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排除D项。
【举一反三】A【解析】由材料中“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选A;BCD三项都是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事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向二
1. D【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
【举一反三】D【解析】孙中山为避免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主张实行民生主义,即进行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正确;民族革命主要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A;政治革命指的是建立民国,排除B;孙中山并未提倡文学革命,排除C。
2. B【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
【举一反三】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运动都体现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其中洋务运动是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政治近代化,因此D正确;ABC说法片面,排除。
对点演练\精练模拟
1. 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这些运动均未成功但促进社会进步,B正确;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器物变革,未触及政治制度,故A、C、D均不符题意。
2. D【解析】材料显示,1905年前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说明革命队伍和力量不断壮大,D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革命团体的建立不能导致列强势力受到冲击,故C不正确。
3. C【解析】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所以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故选C;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致力于推翻清政府,所以和“清末新政”的开展无关,排除A;革命思潮在同盟会成立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B;促进保路风潮高涨的是清政府出卖路权的行为,而非同盟会的成立,排除D。
4. A【解析】根据材料“汉口”“湖北革命军”“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可知,这里报道的是武昌起义,A正确;秋收起义发生在湘赣边界,排除B;南昌起义发生在江西而非湖北,排除C;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排除D。
5. A【解析】根据“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刑事其统治权”可知,这一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法律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A正确;这一法律结束了帝制而非封建制度,排除B;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C;《临时约法》并未成功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排除D。
6. C【解析】根据材料“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表明阿Q对于革命的意义理解为反清复明,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农民对革命的意义不理解,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A错误;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反清复明是阿Q认为的,是没有发动群众的结果,故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能说农民愚昧不理解革命的意义,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