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阶段测试卷(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6节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影 B.水中倒影 C.铅笔“折断”了 D.日食
3.如图的光学现象中,下列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b)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c)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下列光学现象与规律不相符的是( )
A.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 B.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C.湖光镜月-----光的反射 D.人面桃花相映红---光的折射
5.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反射角等于60°
C.折射角大于60° D.折射角等于0°
6.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反射,白条纹将光吸收
B.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设备能接收条形码反射的光
C.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
D.扫描器能识别条形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7.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光的折射
B.医生检查牙齿的小镜是利用光的反射
C.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潜水艇下潜后,艇内人员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是利用光的折射
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D.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9.一条光线A0从空气中斜射向平静的水面,如图角大于60°所示。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在下图中有四幅描述其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10.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此时( )
A.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C.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 D.折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11.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光学仪器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幻灯机 C.照相机 D.近视眼镜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日晷仪是古代人们可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如图所示.日晷仪计时利用了光的(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13.如图所示,C为蓝色玻璃,D为白屏。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一边入射,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出射光线再经过C射到D上。则关于射到D上的光的颜色是( )
A.红光 B.白光 C.黄光 D.蓝光
14.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物理学角度看(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C.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15.图甲所示的陶瓷茶杯底部放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若人眼的位置保持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凸透镜成像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6.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7.如图所示,取一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中央扎一个小孔,用一层塑料薄膜蒙住杯口,将小孔对着窗外远处的景物,在薄膜上观察到窗外景物的像是( )
A.正立、等大的 B.倒立、缩小的
C.正立、缩小的 D.倒立、放大的
18.关于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说法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B.只有镜面反射才遵守反射定律
C.只有漫反射才遵守反射定律 D.在透明体的表面不能发生漫反射
19.戴红色镜片看白纸,白纸变成红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纸反射来的光通过镜片时,被镜片染成红色
B.白纸只能反射红色光
C.眼镜片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红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0.2013年4月,美国海军用一束高亮度激光持续照射一架无人机,数秒内无人机起火燃烧并坠人海中。下列针对该激光武器的防御措施中,无效的是( )
A.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比热容大、熔点低、沸点低的物质
B.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表面光滑、颜色较浅的物质
C.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耐高温、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板
D.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表面粗糙、颜色较深的物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2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 ;在太阳、月亮、萤火虫、发光的日光灯中不是光源的是 ;是光源的是 。
22.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3.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时,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圆筒的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4.小军和小刚一起做“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及特点”的实验,当他们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以某入射角射入玻璃砖时,测得折射角为40°,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当他们逐渐增大入射角时,折射光线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5.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它的焦距是 cm
26.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关。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7.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如图甲所示,反射角 入射角。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第27题图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28.如图,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种是空气,当光线从介质A射到介质B,则入射角大小等于 ,折射角大小等于 ,其中 介质是空气。
29.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 ,当水滴滴到图中 (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30.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薄的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 ;物体向平面镜移动,物体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将 。
31.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
三、实验探究题(第32题8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0分,共31分)
32.下表是光和声音在15℃时在几种介质中运动的速度,如图1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
介质
光速(m/s)
真空
3×108
空气
2.99×108
水
2.25×108
玻璃
2×108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光路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分析结论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或小于);
(4)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类似光一样要发生折射,如图2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 (填“左侧”或“右侧”)
3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所示,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如图2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的蜡烛像?为什么?答: 。
(3)如图3所示,蜡烛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此像是 、 的实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蜡烛的实像。
(4)在图3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图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4.小燕多次乘车了解到夜间开汽车,若车内亮灯,车内物体会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成清晰的像,干扰司机的实现,影响行车安全。为今后安全行车,小燕根据生活中透明平板玻璃所成像“明”、“晴”不同的多种情况做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与光源的强度有关;
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一: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直固定一块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体固定在离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点,在桌面的C点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观察同一物体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实验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从右向左观察物体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结果记入下表。
灯的功率/W
物体和灯的距离/m
像的明暗程度
5
1
暗
25
1
较暗
40
1
亮
实验二:同一物体位置固定在A点不动,用同一盏5W的灯先后在桌面B、C、D三点照亮A处的同一物体,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变)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结果记入下表。
灯的功率/W
物体和灯的距离/m
像的明暗程度
5
0.5
明
5
1.0
较明
5
1.5
暗
(1)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 (选填“1”、“2”或“3”);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 越小,物体所成的像越亮;
(3)你认为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还与 有关(至少写一个因素),你说的因素在小燕上述两个实验中 控制该变量(选填“没有”或“已经”);
(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 有关;
(5)请你就光现象根据光学知识对司机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
七年级(下)科学阶段测试卷(一)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6节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D
B
B
B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C
C
B
B
A
D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21、答案:1、光源;2、月亮;3、太阳、萤火虫、发光的日光灯;
22、解:(1)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
(2)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3)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 源照向衣领;
答案:4;不变;衣领.
23、解: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答案:A;变大
24、解:1、图略;2、因为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当他们逐渐增大入射角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答案:1、图略; 2、远离.
25、解: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40.0cm-30.0cm=10.0cm.
答案:会聚;10.
26、答案:(1)实;直线传播;无;(2)不变;变小;
27、解:(1)根据甲图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40°,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时∠BON=∠AON.如果让光线沿纸板F逆着B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E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答案:(1)等于;(2)在;不能.
28、解:则反射角为∠DOF=90°-50°=40°,入射角为∠COF=∠DOF=40°,折射角为∠EOG=90°-30°=60°∵折射角>入射角∴A侧是水或者玻璃等,B侧是空气.
答案:40°;60°;B.
29、解: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是水凸透镜,屏幕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所以水滴滴在白色区域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答案:凸透镜;白色.
30、解:(1)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茶色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物距减小时,像距也减小,像与物的距离变小;因此物体向平面镜移动,物体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将变小.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变小.
31、答案:折射;反射.
三、实验探究题(共31分)
32、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和图1中的光路图可得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斜射入速度大是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由表中数据知,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超声波进入人体后,传播速度变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声波偏离法线,要使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入射点应在O点的左侧.
答案:(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2)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小于.
(4)左侧.
33、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f=35cm-20cm=15cm.
(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u=20cm-10cm=10cm<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3)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u=30cm-10cm=20cm,这时,2f>u>f,成倒立放大实像,当撤去光屏,人眼睛在光屏的位置能看到物体的实像;
(4)当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要想在光屏上再一次成清晰的像,需要将像距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
答案:(1)15;(2)不能,因为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3)倒立,放大;能;(4)左.
34、解:(1)当研究物体的照亮程度与灯泡功率有关时,应该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改变灯泡的功率,观察书本同一位置被照亮的程度,所以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2;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距离越远,物体越暗,所以物体的照亮程度可能还与距灯泡的距离有关;
(3)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还与物体的明暗有关;故都是运用了同一物体,此因素在小燕上述两个实验中已经控制该变量;
(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明暗有关;
(5)夜间驾驶室外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若打开驾驶室内的灯,驾驶室内物体的光线是比较强的,就可以通过前挡风玻璃在车前形成一个虚像(平面镜成像),干扰司机的视线,不安全.
答案:(1)2;(2)距离;(3)物体;已经;(4)明暗;(5)夜间行车时,车内不能开灯.
温馨提示:本系列作品由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凡是下载“三人行名师工作室”资料的朋友,如有疑问,均可与编者交流(QQ:55399510)。资料如有差错,本工作室均负责调换。并免费赠送无水印版答案或指定资料一份,谢谢配合!其他相关资料可点击:http://www.21cnjy.com/book.php?mod=studio&op=detail&stid=5
也可百度搜索(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