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3 21:25:18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17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整体感知 荒秽 带月荷锄hèhuì荷,用肩扛着。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庚的志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返回1.诗歌名字为《归园田居》,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从这句话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研读课文地点:
去豆田的目的:
去豆田的原因:南山
除草
草盛 豆稀2. 诗人一大早就来到田里清楚杂草了,那什么时候才回去呢?“带月荷锄归”, 等到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从这一句诗可以看出作者锄草干了多久?(一整天)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4.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是什么?“但使愿无违”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6.这首诗歌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流露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愉悦之情。课文小结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其实泪也甜,当你心如愿。其实,舍与得,都在于你们自己心中。退出布置作业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件15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陶渊明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整体感知造房,居住。如此,这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返回1.诗歌名字为《饮酒》,是在写饮酒么?如果不是,作者在写什么?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研读课文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 “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好么?为什么?“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3.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本诗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试举例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课文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布置作业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饮酒》(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