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八首(共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格律诗八首(共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3 21:27:40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和王维的相关文学常识。结合颈联体味王维诗歌 “画中有诗”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和炼字法,体会诗歌用词用语的妙处;
3.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开阔博大的胸襟。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菩萨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整体感知用远飞的蓬草比喻征人,此是诗人自喻。指黄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候骑(jì) ,指骑马的侦察兵。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返回1.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2.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研读课文“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课文小结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退出课件12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整体感知吟鞭,诗人手执马鞭,指作者由京城动身。
东指,作者由京返航 。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返回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仔细品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1.前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研读课文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2.如何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课文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退出课件16张PPT。第二课 无题
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整体感知指“百花残”的暮春时节。蜡烛;指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照镜子;指由黑变白,感叹年华易逝。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有情人,来往传递消息。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返回1. 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2.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3.“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是什么??研读课文“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2.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3.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颈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4. “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布置作业1.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2.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退出课件14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整体感知歌女。 商女不知亡国恨。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返回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仔细品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写了什么景物??研读课文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笼罩;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2. “笼”是什么意思? “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如何理解?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课文小结 诗人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其实这首诗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布置作业1.背诵本诗。退出课件12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发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整体感知形容塔身高耸,古时一旬等于八尺。因为。飞来山上千寻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返回1.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研读课文1.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2.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是指什么?“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布置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拓展学习: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退出课件18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整体感知落叶。一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这是杜甫正因病借酒。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返回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研读课文凄凉,凄清、高远,广阔。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3.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1.对仗工整——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2.情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 情景交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哀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文小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 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 无奈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退出课件10张PPT。题李凝幽居贾岛 贾岛(779~843),中国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曾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六年(811),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推”、“敲”字不决,后世乃以斟酌文字为“推敲”。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作者简介朗读诗歌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李凝:贾岛的友人,生平不详。 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 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 分野色:分享原野上的景色。 移石:山顶云脚挪动,仿佛山石在移动。 幽期:幽雅的约定。
不负言:不违背约言。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 理解诗歌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有什么特点?① “少邻 ”(邻居不多)、②少人来(“草径”、“荒园”)、③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往?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草径、荒园、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一诗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是幽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 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推敲”一词(或典故)来源于《题李凝幽居》。你认为“推”和“敲”哪一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 诗歌特色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退出课件14张PPT。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返回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意境。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整体感知树林。使人心中杂念消除净尽。 初日照高林。 潭影空人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余钟磬音。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返回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 ?研读课文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
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前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2.前四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4. 《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悠闲适意的情调。课文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