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沁园春·雪
第一课时
毛
泽
东
文化自信: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上阕,品味词中凝练、贴切的语言。
思维能力: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介
绍
作
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思想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创
作
背
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开始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2月,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沁园春 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文
体
知
识
诗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以诵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诗与词的一般知识
文
体
知
识
词,诗歌的一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代表人物有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
诗与词的一般知识
文
体
知
识
“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创始于初唐。
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双调114字,平韵。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识
记
生
字
莽莽( ) 滔滔( ) 稍逊( ) 风骚( )
素裹( ) 大雕( ) 略输( ) 折腰( )
妖娆( ) 俱往矣( ) 成吉思汗( )
mǎng tāo xùn sāo
guǒ diāo shū zhé
ráo yǐ hán
理
解
词
语
莽莽:
须:
红装素裹:
妖娆:
折腰:
风骚:
秦皇汉武: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等到。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娇艳美好。
弯腰行礼,词中是倾倒的意思。
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指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和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天骄:
弯弓:
俱往矣:
风流人物:
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指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之骄子。
拉弓。
都过去了。俱,都。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理
解
词
语
指
导
朗
读
朗读要求:
沉稳大气,注意停顿,语气一直为上扬,语速要缓慢,音要重,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大气与豪迈。
指
导
朗
读
朗读节奏:
注意朗读节奏,划分句中朗读停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梳
理
词
意
北方的风光,
千里冰封冻,
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
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它们都想试试与老天比比高。
只有等到晴天的时候,
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分外娇艳美好!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梳
理
词
意
江山如此媚娇,
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
只可惜那秦始皇帝、汉武大帝,
略差文学才华;
唐太宗、宋太祖,
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名震欧亚的人物成吉思汗,
只知骑马打仗拉弓射大雕。
时间飞逝啊!
这些人物全都成为过眼烟云了,
数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整
体
感
知
《沁园春·雪 》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
前三句:
极目万里,动静结合;概括北方雪景。
中七句:
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具体写北方雪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后三句:
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下阕评价古代帝王
前二句:
过渡;承上启下。
中七句:
评论古代帝王。
后三句:
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讨论: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内容 它们又分几层?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
前三句:
极目万里,动静结合;概括北方雪景。
中七句:
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具体写北方雪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后三句:
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朗读并鉴赏上阕,体会诗人情感。
课
文
分
析
《沁园春·雪 》
小组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是由哪个字领起的?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课
文
分
析
课
文
分
析
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词语分别照应上文的“雪飘”“冰封”。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课
文
分
析
思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
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课
文
分
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态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
文
分
析
分析意象。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中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圈出本词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意象 画面 特点 实景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磅礴宏阔(广袤无垠) 壮美
长城、大河 ③____________ 奇伟雄浑 山、原 群山高原图 ④______________ 虚景 红日、白雪 雪后晴日图 ⑤______________ 妖娆可爱
冰、雪
北国冰雪图
长城大河图
生气勃勃
课
文
分
析
分析意境。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冰、雪意象,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描绘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课
文
分
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反映了北国风貌的雄伟壮观,描绘了大河凝冻、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
课
文
分
析
上阕通过写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随
堂
测
试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楣(méi) 合辙押韵 媲美 黯然失色(àn)
B.酬和(hè) 龙吟凤哕 挑衅 长吁短叹(yū)
C.绮丽(qǐ) 盛气凌人 藉贯 一马当先(dāng)
D.招徕(lái) 颔首低眉 追朔 鹤立鸡群(hè)
B
随
堂
测
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B
随
堂
测
试
3.下列关于《沁园春·雪》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B
课
堂
小
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贯千古,风流豪壮。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了主题。
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毛
泽
东
文化自信:感知诗歌中描绘的具体景象,深入领会词的主旨。
语言运用:理解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思维能力: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朗读并鉴赏下阕,体会诗人情感。
课
文
分
析
《沁园春·雪 》
下阕评价古代帝王
前二句:
过渡;承上启下。
中七句:
评论古代帝王。
后三句:
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课
文
分
析
思考: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课
文
分
析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具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课
文
分
析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
“惜”字。包含的感情: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短于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课
文
分
析
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有区别。
“略输”“稍逊”二词表现出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作者对成吉思汗是一种略带嘲讽的评价。
课
文
分
析
阅读交流: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以“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课
文
分
析
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期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既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作者的自况,也是作者的自信和自励,更是作者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课
文
分
析
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景链接
毛泽东曾写过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那是1925年,那时他32岁。一个寒凉的秋天,作者站在橘了洲头,仰望长空俯视江水,写出了如此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军阀混战、政权割据,国不成国、民不为民。那是现代史上一个极为混乱而黑暗的时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却发出了这样一声忧国忧民、志高意远的呼问,问这苍苍茫茫的祖国大地,将来由谁主宰她的沉落与升浮。也就是说,由谁来掌握其兴亡盛衰,决定你的命运前途。这苍茫一问,仿佛没有答案,有问无答;其实已有答案富答于问。答案隐喻而分明、含蓄而直白、忧虑而激昂、深沉而豪壮。谁来主宰其沉浮,谁来决定其命运 这给我们留下了解读的空间。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胸怀大志、心系祖国。我要主宰其沉浮,我们要决定其命运。十年后,1936年毛泽东写下了《沁园春·雪》,于是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有了明确无疑的容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
文
分
析
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朝”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讨论: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论?
疑
难
探
究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耐人寻味。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含蓄地批评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疑
难
探
究
小组交流: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加以体会和分析。
作者在《沁园春·长沙》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句,与本词颇有相通之处。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阕。上阕先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归
纳
主
题
写
作
特
点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本篇虽题为“雪”,实际上它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阕写景,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北国雪景图,而且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兼抒情,由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最终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上,蕴含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寓情于议。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主题鲜明突出。
写
作
特
点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静动相称,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奔放的气势。这样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雪景。
上阕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写的是虚景。这样虚实结合,描绘出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
写
作
特
点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如上阕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象后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了一个“看”字,把作者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具形象感。
写
作
特
点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巧用比喻和对偶:将群山披雪比作“银蛇”舞动,将高原覆盖白雪比作“蜡象”奔腾耸动,而且这两句对仗工整,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红装素裹”巧用比喻,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他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运用的是拟人。
随
堂
测
试
赏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雪(节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随
堂
测
试
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D
随
堂
测
试
2.“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这首词的主旨句;其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文学才华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课
堂
小
结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毛泽东作为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体现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