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10 11: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
数学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第十章,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向量,则与同向共线的单位向量( )
A. B. C. D.
2.若方程表示圆,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3.已知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为,则直线的倾斜角( )
A. B. C. D.
4.在一次抛硬币的试验中,某同学用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做了800次试验,发现正面朝上出现了440次,那么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和概率分别为( )
A. B. C. D.
5.两条平行直线和间的距离为,则( )
A. B. C. D.
6.若随机事件互斥,发生的概率均不等于0,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7.如图,平行六面体的各棱长均为,
则( )
A. B. C. D.
8.如图,已知,从点射出的光线经直线反射后再射到直线上,最后经直线反射后又回到点,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是( )
A. B.6 C. D.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经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可以是( )
A. B. C. D.
10.已知事件,且,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如果,那么
B.如果与互斥,那么
C.如果与相互独立,那么
D.如果与相互独立,那么
11.如图,两两垂直,且,以点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A.点关于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B.夹角的余弦值为
C.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为
D.平面与平面夹角的正弦值为
12.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在1765年提出定理: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被后人称为三角形的“欧拉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点,点,且其“欧拉线”与圆相切,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的“欧拉线”方程为
B.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为
C.若点在圆上,则的最小值是
D.圆与圆有公共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已知向量,点,且,则______.
14.某幼儿园一名小朋友过生日,幼儿园老师为该小朋友准备了5个一样的盒子,其中4个盒中各装有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另外1个盒中装有一套积木玩具.这名小朋友要从这5个盒中选出2个盒子作为生日礼物,则恰好取到1个变形金刚玩具和1套积木玩具的概率为______.
15.已知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含正方体表面)任意一点,则的最大值为______.
16.若圆上恰有2个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0分)
已知直线.
(1)若,求的值;
(2)若,求过原点与点的直线的方程.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边长为3的菱形,.
(1)利用空间向量证明;
(2)求的长.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圆,直线.
(1)求证:直线恒过定点;
(2)求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最短时的值以及最短弦长.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小王创建了一个由他和甲、乙、丙共4人组成的微信群,并向该群发红包,每次发红包的个数为1(小王自己不抢),假设甲、乙、丙3人每次抢得红包的概率相同.
(1)若小王发2次红包,求甲恰有1次抢得红包的概率;
(2)若小王发3次红包,其中第1,2次,每次发5元的红包,第3次发10元的红包,求乙抢得所有红包的钱数之和不小于10元的概率.
21.(本小题满分12分)
设是平面上两点,则满足(其中为常数,且)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这个轨迹最先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波罗尼斯圆,简称阿氏圆.已知,且点满足.
(1)求点所在圆的方程;
(2)已知圆与轴交于两点(点在点的左边),斜率不为0的直线过点且与圆交于两点,证明:.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棱柱中,四棱锥是正四棱锥,.
(1)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若四棱柱的体积为16,点在棱上,且,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
数学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因为向量,所以,所以与同向共线的单位向量为:
,故选D.
2.C方程化为标准方程为,有.
3.B因为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为,所以直线的斜率,又因为,所以,故选B.
4.B某同学用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做了800次试验,发现正面朝上出现了440次,那么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为.由于每次抛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相等,都是,故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为,故选B.
5.C因为直线与直线平行,所以,所以两直线分别为和,所以.故选C.
6.A因为随机事件互斥,则,依题意及概率的性质得,即,解得,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故选A.
7.B由已知可得,
所以,所以.故选B.
8.A易得所在直线方程为,由于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坐标为,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坐标为,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即为与两点间的距离,于是.
9.AC当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为0时,设直线方程为,则,所以;当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不为0时,设直线方程为,把代入直线方程得,解得,所以直线方程为.故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为或.故选AC.
10.BC对于A,如果,那么,故A错误;
对于B,如果与互斥,那么,故B正确;
对于C,如果与相互独立,那么,故C正确;
对于D,如果与相互独立,那么,故D错误.故选BC.
11.ACD对于A,设点关于点的对称点为,则中点为,由得,A正确;对于B,由,得,所以夹角的余弦值为,B错误;对于C,因为,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为(,,),
则,取得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为,C正确;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平面与平面夹角的正弦值为,D正确.故选ACD.
12.ACD,由题意可得的“欧拉线”为的中垂线,由,点可得的中点为,且线段的中垂线方程为,即,故A正确;
三角形的“欧拉线”与圆相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圆的方程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为,故B错误;
令,代入圆的方程,可得,由于在圆上,有根,则,整理得解得的最小值为,即的最小值为,故C正确;
圆的圆心坐标为,半径为,圆的圆心坐标为,半径为,要使圆与圆有公共点,则圆心距,即圆心距,即,解得,故D正确.
13.因为,所以,因为,所以,所以.
14.设装变形金刚玩具的盒子分别为,装积木玩具的盒子为.则从这5个盒子中选出2个盒子的不同选法有,共10种不同方法;恰好选到1个变形金刚玩具和1套积木玩具的不同选法有,共4种不同方法,故所求概率.
15.2
第15题图
由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因为,且是向量在上的投影,所以当在棱上时,投影最大,所以的最大值为.
16.如图所示.
第16题图
设与直线平行且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为1的直线方程为,
则,解得或,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圆到直线的距离为,
由图可知,圆与直线相交,与直线相离,
所以,即.
17.解:(1)因为直线斜率为,且,
所以,直线斜率为,
由得,解得或,
当或时均不重合,所以的值为3或.
(2)因为直线斜率为,且,
所以,直线斜率为,
由得,
所以直线的斜率为,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即.
18.(1)证明:设,则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所以
所以.
(2)解:由(1)知,
所以

所以.
19.(1)证明:直线的方程可化为,
联立,解得.
故直线恒过定点.
(2)解:设,当直线时,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最短.
因为直线的斜率为.
故直线的斜率为,解得.
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又因为圆半径,
所以最短弦长为.
20.解:(1)记“甲第次抢得红包”为事件,“甲第次没有抢得红包”为事件.
则.
记“甲恰有1次抢得红包”为事件,则,
由事件的独立性和互斥性,得
(2)记“乙第次抢得红包”为事件,“乙第次没有抢得红包”为事件.
则.
由事件的独立性和互斥性,得
乙抢得红包钱数为10元的概率为;
乙抢得红包钱数为15元的概率为;
乙抢得红包钱数为20元的概率为.
即乙抢得所有红包的钱数之和不小于10元的概率为.
21.(1)解:由题意可得,
设,则,
整理得,即圆的方程为.
(2)证明:对于圆,令,得或,所以.
设直线的方程为.
由得,
因为点在圆内,所以方程恒有解.
则.
直线的斜率和为

则直线与关于轴对称,即,
22.解:(1)因为四棱锥是正四棱锥,连接交于点,则,
连接,则平面,所以两两垂直.
如图所示,以点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因为,则,
设与交于点,则为的中点,
所以,
所以,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则有,得,
取,得,
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为,
设与平面所成角为,
则,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因为四棱柱的体积为,所以,
由(1)知,,.
因为,则,
所以,,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则有,得,
取,得,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