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学生姓名: 第 组 第 号 评价: 备课时间:1月3日 备课教师:罗增
课题: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纲要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苏联成立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
学习重点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习难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本课内容中两种经济政策比较容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握,但对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难度较大,可先识记内容,然后慢慢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1.为了平定国内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装干涉,从1918年开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3.1921年春,俄共(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列宁的意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探索。它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5.十月革命后,原俄罗斯境内建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个苏维埃共和国,它们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于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6.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开始,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7.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8.1936年,苏联颁布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宪法。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一切经济活动按国家规定的计划运行,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政不分。
9.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愈来愈集中到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俄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2年,苏联成立。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为了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违背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规律,只能是战争环境下的临时政策,决不能把它当作“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去贯彻。但在转向和平建设后,这一政策仍旧在执行,这就引起了1920年到1921年春的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它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激活了流通领域,因而能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苏联为什么出现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有何危害?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因素。从历史上看沙俄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没有民主传统,个人崇拜是历史上皇权至上的产物。从现实上看,小农经济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是个人崇拜的土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党的领导人权力过分集中,是个人崇拜的直接原因。从个人因素看,斯大林把功劳归于自己,加上权力欲望很强,容易接受他的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使领袖脱离群众凌驾于党和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上,民主法治被破坏;个人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了个人独裁,违背了集体领导的原则,容易引发政变和内乱,破坏了社会稳定,甚至导致历史的倒退。
畅想天地
想一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能把全国的物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财力和人力集中于工业化建设。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全力保障了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原料和劳动力。③广大劳动者的忘我劳动。
问题讨论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
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疑难点拨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在外部存在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在战争年代和国民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次政策存在着巨大问题。如经营上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得过死、过严;缺乏市场活力。从而导致经济效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十分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个人独断专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集中进行资源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使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课堂检测
1.有人说,“对于苏联农民而言,192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 20世纪20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 D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3.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 C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健全
4.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 ( D )
A.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 B.市场经济繁荣
C.经济危机严重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B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6.1921年,苏俄在国民经济陷于瘫痪的状态下,果断地在全国实施 ( B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 D.农业集体化
7.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C )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8.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哪几个加盟共和国?
( D )
①俄罗斯联邦 ②外高加索联邦 ③乌克兰 ④白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收获与不足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1918-1920年,苏俄人民响应布尔什维克党“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发扬拼命精神,忘我劳动。这里的“前线”是指( )
A.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条战线
B.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前线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
D.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前线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段话反映了苏俄当时实行( )
A.均田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奴制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B.创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D.列宁要把苏俄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4.(2014·广东学业考)列宁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5.(2014·河北中考)“它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
6.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 )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7.“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8.(2014·莱芜学业考)苏联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4%。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2014·常州中考)“片面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英法绥靖政策
10.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1.关于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病
③后来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采用其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2)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是如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现“工业化之路”的?材料二中图二反映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与图二类似的历史事件。
(3)苏联在1936年颁布新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4)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18-1920年”“苏俄”可联系到苏俄人民当时进行的是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故选D。
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知识迁移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0”“苏联”“土地属于我们”“水属于我们”“森林属于我们”,可是收获的产品却不属于“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对此很不满意,这与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它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3.【解析】选C。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国内革命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在国内革命战争结束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俄国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逝世以后,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从题干的描述不难看出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拓展延伸】评价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关键信息是“苏联”。苏联成立于1922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即苏俄。
【知识辨析】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
(1)“沙俄”: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简称。
(2)“苏俄”: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到1922年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3)“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建立,1991年解体。
7.【解析】选C。本题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为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7年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上升”。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所以A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结束于1929年。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一切经济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运行,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灵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要将苏联建设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国家。
11.【解析】选D。斯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建国后曾经借鉴过这一模式。题干中的表述全部正确,故选D。
12.【解析】本题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1921年”“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可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要求,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据此分析回答第(2)题。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可以从列宁、斯大林不同道路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尊重了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当时国情,因此该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斯大林模式虽也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果,但由于该模式在形成和实施过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从而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依此切入进行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2)苏联通过实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3)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4)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国情,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经济建设中,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