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挑山工》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梳理信息,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走到游人前面的原因。
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理解挑山工语言隐含的深刻哲理。
借助画作内容想象,结合生活实际,体悟挑山工看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的攀登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理解挑山工语言隐含的深刻哲理。
借助画作内容想象,结合生活实际,体悟挑山工看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攀登精神,并从中收到感染。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1)看到了一位挑山工(他在干什么?)送货上山 2.这是作家冯骥才先生从泰山回来后作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位正在登山的挑山工(读课题)。 3.他不仅作了这幅画,还写了一篇文章,看看这幅画,在他的笔下,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评价:欣赏你,坚持把课文读完,也表扬读完后耐心等待的同学。) 2.谁来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登山不容易:负担重、路线长) 预设——体会货物重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1)你有什么感受 (“沉甸甸”:货物很重,这样登山一定很累。) (2)还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货物的沉重?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总结:这样的登山方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负担重、上山辛苦) 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光溜溜”可见这个扁担用了好久,也说明挑山工干了很久)每天每周、一年又一年的挑着沉重的货物上山,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他们肩上······使身体保持平衡”。 过渡:挑山工登山的时候要挑着沉重的货物,真不容易呀。他们还是怎样登山的? 预设——体会路线长:"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1)什么是折尺形路线?谁上来画一画?是啊,像这样的路线就叫做折尺形(边朗读课文片段边出示课件动画)。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走会使得路程加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那挑山工为什么要这样走呢? ③ 出示课文“这样曲折向上……”(请人回答) 是的,挑山工登山的时候就是这样,负担重、路程长(出示视频) 3.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请同学读第二小节),他真的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吗?(出示插画) 4.这幅插画上的人是我遇到众多挑山工中的一个,你们知道在登山过程中我与他相遇了几次吗(三次——快速找一找,哪三次?) (1)请一个同学回答:三次相遇时地点和外貌描写。 山下 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 半山的五松亭 这幅画是第几次相遇,请说说理由。(谢回答 评价:你真是个有心人,一下子就关注到了作者对挑山工的外貌描写) 作者特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这体现了什么或者你感受到了什么? 职业辛苦 负担重,艰辛(山下前穿白褂子,半山时脱掉褂子,说明太热了,出了很多汗水,浸湿了衣服) 过渡:上山已经很辛苦了,肩上担了重物,更是辛苦。你还有什么体会。再次浏览三次相遇你还有什么疑惑?( 此处引出:为什么我们每次都走在了挑山工前面,他却总能超过我们?)学生说不出老师自己引出。 (3)是啊!作者也感到十分惊异,谁接着读:“我看你们········”请同学读,唐回答) (4)作者的不解之谜有得到解答吗?找一找! 三、感悟哲理 1.预设一∶第五自然段“他说……”(请人回答) 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关注到挑山工说的话。原来,每当我们驻足停留的时候,挑山工从未停下自己的步伐,一起再来读读他的话。 从挑山工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组交流)(3~4人回答) 预设1: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耽误功夫。 点拨:得怎么走?得出“要每一步都踩实 脚踏实地 得抓紧时间”的结论。(板书:脚踏实地 抓紧时间) 预设2:一个劲往前走 点拨:“一个劲往前走”交流得出要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结论。(板书:看准目标 坚持不懈) 你看到了怎样的挑山工形象 (我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看准目标的挑山工。) ⑥正是因为他们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看准目标才能够不断地走在游人前头。刚才的惊异在听完他的一番话后已然变成了(欣赏与敬佩),赢得了“我”的赞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知道挑山工的话中,究竟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吗?(做事要脚踏实地 看准目标 坚持不懈。)(2~3人回答) 就这样,几句朴素的话语,一个朴实的挑山工形象就深深地映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此时,如果他就站在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2~3人回答) 2.这样的一个朴实的挑山工形象不仅在登山时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来后作者也久久不能忘怀——出示画面,配乐朗读第7小节。(请同学读) 3.作者需要的仅仅是一幅画吗? 4.这份挑山工精神你需要它吗?为什么?(2~3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从学习上、生活上的具体事例回答 小结∶在学习上,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坚忍不拔……只有不断进取、勇于超越的人生才是充实、绚丽的人生。挑山工的精神——我们都需要它。再读挑山的话感受挑山工精神。 板书设计 25.挑山工 脚踏实地 目标专一 坚持不懈(共13张PPT)
冯骥(jì)才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与画家
25* 挑山工
轻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圈画出关键词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以为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边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
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
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展身子躺在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启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直到看不见他了。等到爬上半山的五松亭,我们看见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显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他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了,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显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第一次遇见:
第三次遇见:
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一步踩不实不行
更不能耽误
工夫
一个劲往前走
我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感到这位山民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 。没等我细细体味,他担起挑子又启程了。
意味深长的哲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 。
挑山工精神
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