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14:10:00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
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
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
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
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
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
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
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
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
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
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
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
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
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
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
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
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
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
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
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
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
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
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
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
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
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
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
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
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
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
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
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高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
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
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
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
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
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
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
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
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
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
性,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
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
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
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
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
识、理解和慰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 分)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高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C.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D.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朱光潜先生曾说“我的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
说出来”。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其说理特点。(4 分)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
结合材料观点简要阐述这首诗所呈现的态度。(4 分)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
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
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
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
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
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
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
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
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
“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
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
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高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
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
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
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
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
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
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
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
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
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
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
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
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
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
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
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
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
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
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
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
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
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
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
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高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
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
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
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
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
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
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
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
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
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
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
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
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
高三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
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
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
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
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
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
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
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归去来兮辞 并序》“彭泽去家百里”的“去”不同。
C.“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D.“甲”,文中加点处指铠甲,与下文的“其缩甲则可”的“甲”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
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
终化解了危机。
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
奉陪到底。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
东地得以保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8 分,每小题 4 分)
(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高三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14. 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
要阐述三人的对策及弊端。(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逢故人 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的重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的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16、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
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
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望海潮》上阙中描写四时风光的两句是: , 。
(3)“啸”是一种歌吟方式,其中的意蕴也极为丰富,如《项脊轩志》中“ ,
”两句抒发了自己身处陋室却轻松自在的愉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同
声共气。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
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
① ,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
高三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初心之纯、信仰之坚
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
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 ② 。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
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
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 ③ 。
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
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
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
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
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
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20.“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特点之一是“中西合璧”。请围绕这一
特点对文中加点的“圈粉”一词加以分析,并谈谈其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生活中,人们发现荷花生长在在污泥中,荷叶却能保持清洁。这是什么原因?科学家
发现,在荷叶表面,分布着大量微米级的乳突,每一个乳突上又分布着大量纳米级的细枝状
结构。这些乳突和突起在荷叶表面汇聚成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 )水
滴的最小直径为 1-2 毫米,比荷叶表面上的乳突要大得多,因此 ① ,被空气层阻隔,
只能同叶面上“小山包”的顶端形成几个点的接触,并不能真正浸润叶面。水滴在自身表面
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体,水球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 ② 。这种自洁叶面的现象被称
作“荷叶效应”。
但与“荷叶效应”不同,玫瑰花瓣上的小水珠 ③ 。研究表明,玫瑰花瓣表面由微米尺
高三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
度的乳突组成,而在乳突的尖端则是许多纳米尺度的折叠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导致玫瑰花瓣高
黏附特性的关键因素。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使得“小山包”
之间充满空气。
B.“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
方形成。
C.“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就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
厚的空气层。
D.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在“小山包”之间形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
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②苏格拉底认为,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0 页)
{#{QQABLYaQgggIQAAAAQgCEwHSCACQkAGCCIoGQAAIIAABAQNABAA=}#}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参考
1、C【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 故选 C。
2、B【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C.“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 (共 8 页) 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故选 B。
3、C【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草”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 D 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 D。 C.“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故选 C。
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③分类比较,准确具体,易于理解。(结合文本分析,答出2点给满分)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
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答出3点给满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 (共 8 页) 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
6、B “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7、C “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错,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用优美的字词。
8、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
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每一点2分。从叙述的顺序的角度回答也算一点)
10、 D【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地”是“献”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 AC;“死父”是“不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11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与下文“其缩甲则可”不同。弊甲指破败的铠甲,下文的“甲”指“披甲的人”,借指士兵、部队。故选 D。
1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选 C.“五尺”为小孩,六十岁也不是指自己。原文意思是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采分点:辞于齐王,状语后置,向齐王告辞;隘,阻止;归,使动用法,让你回去。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译文:太子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 (
2)采分点:受命弊邑之王,省略句,受命(于)弊邑之王,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是,这;矫,假托。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译文: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子良、昭常、景鲤三人分别有不同的对策。
子良的对策:请与而复攻之,其弊端为:未必有胜算。
昭常的对策:不与东地,其弊端为: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景鲤的对策:不与东地,向秦求救,其弊端为:失信天下。
(写出每人对策与弊端得一分,三人三分;若仅写出三人对策,无弊端,则仅得 1 分)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15、C(是悲伤而不是惊喜)
16、(1)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2)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3)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伤感(4)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
17、(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18.①不修边幅 ②熠熠生辉 ③热血沸腾 (其它词义相近的成语酌情给分)
19.D
20.①“圈”,沿用了动词“画环形”的词义,形象地表达出设定和扩大范围的动作。“粉”,是“粉丝”的简称,而粉丝是英语“fans”的谐音,将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②这个流行语形象地表达出吸引、扩大粉丝群体的过程,简洁通俗,具有时代特色。
21. C
【答案解析】
根据逻辑可判断“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是形成叶面上方空气层的条件,因此可以排除A项。根据下文“雨水落到叶面上后,被空气层阻隔,只能同叶面上‘小山包'的顶端形成几个点的接触”可推断空气层是在叶面上方,而不是在“小山包”之间,故可排除C项。另外,从语句衔接的角度看,括号部分句子的叙述对象最好紧承上文,即“小山包”,且在一个句子中最好要保持同一个叙述主体,因此排除B项。D项是最佳选项。
22.①水滴落到叶面上 ②达到清洁效果 ③却能粘附在其表面
【答案解析】
第一处:下文“这种自洁叶面的现象……”是对上文具体描述的总结,因此第一个空缺处要对“自洁叶面的现象”进行具体阐述,即“水球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达到清洁效果”或“使叶面得到清洁”。
第二处:从逻辑上分析,下文“许多其他植物叶面、某些动物皮毛中也存在这种结构”是对前文的具体阐述。且前句是“不仅存在于荷叶中”,需使用“……而且/也”等关联词来确保上下文连贯,“其他植物”“某些动物”涵盖自然界,因此填入“也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较为妥当。
第三处:这句话是对微纳米结构形貌价值的阐述,后半句讲的是预防侵害,与前文阐述内容不一致,因此前半句应该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即“不仅有利于自洁”。
23、作文
(一)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材料一借用习总书记的话表明观点,青年人要勤掉“思想尘”,“思想尘”指的是人们心中滋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如自私自利、自暴自弃、贪欲、逃避责任……
材料二用苏格拉底的话,指出除田间杂草的办法是种庄稼,同样掸“思想尘”的办法应是守住内心,守住人性之美;守住思想关,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
结合两则材料写作时,要阐明“思想尘”的具体内涵,再围绕这个话题,从多个方面来论证。如“思想尘”产生的根源,存在的危害,破除“思想尘”的方法等等。
(二)作文评分补充细则
(1)本次作文切入分45分、分四个评分等次:一类卷53—60分,二类卷45—52分,三类卷36―44分,四类卷35分以下。
(2)关于抄袭作文
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抄现代文阅读材料,9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1-5分;70%左右的文字雷同,给5-10分;50%左右文字雷同的,
给10-15分;30%左右文字雷同的,扣除抄袭字数后,正常评分。
(3)关于未完卷作文
1.缺标题扣2分。
只有标题,且与命题有联系,给1分。有标题,写有一二行文字,且与命题有联系,给1-2分
2.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
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过超过10分;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过超过20分。
3.错别字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不重复计算。
4.套作或文体不明的,酌情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