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所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 示范、引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
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 (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 (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本课作业 背诵《所见》
板书设计 所见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113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小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走进《小池》。1、学生赛背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2、直接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3、同学们仔细看图(课件出示)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们听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范读。
2、自己出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3、检查识字和读课文情况。用字词卡和课件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古诗意思。
2、看图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书写生字、拓展延伸。
1、巩固生字、书写生字。出示生字认读,创造性认记字形,观察字形;师范写,学生练写,比较评议。
2、拓展出示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生欣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
本课作业 背诵《小池》 ,书写生字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 小 池杨万里
泉眼 惜 细流
树阴 爱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