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东汉铜车马
东汉马踏飞燕
汉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提及汉朝,映入脑海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东汉的历史。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知道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及其原因。
3.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学会尝试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东汉的历史。
王莽夺权: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 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
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公元25年,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___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_。
(1)多次下令释放___,减轻____的负担,减轻刑罚。
(2)合并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
处____________。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背景
措施
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
恢复发展,史称“___________”。
王莽
刘秀
东汉
光武帝
奴婢
农民
郡县
贪官污吏
内迁
光武中兴
自主学习
外戚
宦官
交替
专权
影响:________与________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________。
概况:
东汉的兴衰
外戚
宦官
衰亡
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
爆发:184年,________(创立太平道)等领导的一场有组 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
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 后被镇压下去。
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使其 一蹶不振。
黄巾
起义
张角
东汉
光武中兴
材料: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 《后汉书·桓冯列传》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面临的社会局面?
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百姓心怀怨恨,百废待兴
想一想:刘秀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巩固政权?
光武中兴
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放心回家。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增加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
材料二:西汉末,共设郡国103个,县邑道侯国1587个。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以贪污罪处死贪赃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腐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东汉初年,匈奴族利用中原混乱之际,扩大实力,控制了东自乌桓、鲜卑,西至西域各族所居住的广大地区,并南下骚扰北边长达二十余年。东汉政府将羌人、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内迁。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东汉庭院画像砖
画面情境: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画面情境:市场上有正在交易的,招呼买卖的……反映出东汉时期商业的繁荣。
东汉集市画像砖
东汉收获渔猎画像砖
画面情境:再现当时农、渔、猎等生产景象,反映当时安定社会环境中生产发展。
光武中兴
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光 武 中 兴
原因: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③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启示:①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②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
4.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二、外戚官宦交替专权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即位年龄小
在位时间短
王位更替快
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临朝
外戚专权
君权旁落
皇帝长大
依靠宦官
诛杀外戚
夺回君权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
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翻译:刚正不阿的官员,冤死于道路两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1)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豪族陶院落(模型)
角屋
门楼
用来守护院落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延熹九年)正月,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
(延熹九年)三月,司康,豫州饥死者什四五。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熹平四年)四月,郡国七大水。
(熹平六年)四月,大旱,七州蝗
——《后汉书·孝桓帝纪》《后汉书·孝灵帝纪》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
三、黄巾起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你觉得这次起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东汉末年墓葬壁砖上留有工匠随手书写的“仓天乃死”字迹,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张角早在十几年前,就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他以宗教为形式,以免费行医治病为手段,组织了义军三四十万,编成了36方,各设统帅,在衙门上标记“甲子”,作为将来的攻击目标和进攻时间,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有组织有准备
三、黄巾起义
3.观察《汉末军阀割据图》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造成的影响?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想一想: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标志着东汉政权得以长治久安?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兼有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权力,可以招募军队和任免官吏,并且税务归自己管辖……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专权
黄巾起义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
兴
亡
你从东汉的兴亡中吸取到哪些
历史经验和教训?
1.成由简、败由奢;
2.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顺应民心;
3.要善于调整政策;
课堂小结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25年,刘秀,洛阳
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和刑罚、合并郡县,惩处贪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表现: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时期:东汉后期
表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
影响: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时间、人物:184年,张角
黄巾起义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东汉政权结束了王莽时期的混乱统治。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启 C.刘彻 D.刘秀
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D
B
课堂达标
3.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4.“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黄巾起义时起义军传播的预言。有关黄巾起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于东汉后期 B.领导人是陈胜
C.结果被镇压 D.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B
B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黄巾起义时起义军传播的预言。有关黄巾起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于东汉后期 B.领导人是陈胜
C.结果被镇压 D.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 创立宗教组织 B. 反对暴政
C. 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 提出了口号
B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