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文明之光第一课时原始彩陶原始陶器艺术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马家窑(分马家窑、半坡、马厂三个类型)、半坡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
彩陶 旋纹尖底瓶视频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54厘米, 口径6.5厘米, 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彩陶 旋纹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涡旋纹彩陶瓶》
?? 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望,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 半坡类型的彩陶器型,最有特点的是:
长颈(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成型的手法,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效果。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 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
彩陶蛙纹瓮庙底沟类型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彩陶盆视频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
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思考·练习 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纹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彩陶鱼纹图案的变化 彩陶鸟纹图案的变化 赏析彩陶纹饰,简单地谈一谈它们的特点。谢谢观赏课件38张PPT。瓷器第一课 文明之光第三课时对陶瓷的认识古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陶。
瓷器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第一次高潮。陶和瓷的区别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
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
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
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
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
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
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
高形美 。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 :江西景德镇、
湖南醴(lì)陵、 广东石湾和枫溪、 河北唐山和邯郸(hánd?n)、 山东淄(zī)博等。 瓷器青花鸳鸯莲纹盘 元代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由瓷土作胎,表面施以玻璃质釉,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瓷器的制作要经过成型、装饰、烧制等许多工艺流程。历代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表现出非凡的技艺、智慧和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青釉弦纹瓷尊 商代 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发明了瓷器,因工艺原始,故被称为“原始瓷器” 。 原始青瓷,釉色滋润稳重,造型端庄工整,朴实无华。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你对这件青瓷尊的第一感受。 青瓷: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唐代长沙窑为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瓷器纹饰题材接近平民生活,其中的诗文书法,在当时十分罕见。
唐代长沙窑除广泛流传全国,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吸取了外域的艺术风格。 长沙窑花鸟执壶 唐代钧窑为古代北方瓷窑,窑址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故名。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窑瓷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钧窑三足洗 宋代哥窑瓷器器型庄重稳定又不乏生动的变化。通体龟裂的开片纹自然天成,裂纹颜色黑黄交错,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哥窑贯耳炉 宋代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代 斗彩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
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 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 明代 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发展、盛行,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青花瓷:常简称为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色彩鲜艳稳定、烧成率高的特点。 青花瓢纹葫芦瓶 清代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带盖梅瓶 明代 思考·练习 比较两件青花梅瓶,说说它们釉色的差别。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积淀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赞叹它们精美的造型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广泛涉猎,我们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宋代五大名窑汝、 官、 哥、定、钧汝窑特点 胎体薄、 满施玛瑙釉。鱼鳞状开片、 天青色 官窑特点胎薄釉厚、
网状大开片、
多铁足。哥窑特点
网状小开片、金丝铁线、多铁足。定窑特点源自唐代邢
窑白瓷 器形
薄、刻花、
画花或印花钧窑特点 色彩丰富、铜红窑变、蚯蚓走泥纹、多铁足主要瓷器釉彩种类青花瓷。釉里红、粉彩、五彩、青花瓷的特点朴素大方、庄重典雅,
清新隽永,风格独特。布置作业根据青花瓷的图案
和色彩特征设计一
个瓷器纹样或画一
幅装饰画。 谢谢观赏课件23张PPT。文明之光第二课时青铜器青铜与青铜器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niè)、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至战国晚期,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基本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秦汉呈现出一段美丽余辉后,青铜时代 彻底结束。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2、青铜器分类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炊煮器有鼎、鬲(gé)等品种。食器有簋(guǐ)、盂(yú)、豆等品种。酒器有觚[gū] 、爵、斝[jiǎ] 、兕觥(sì gōng) 、尊、卣(yǒu)、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kuí]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huǐ)纹、蟠螭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司母戊方鼎视频
商代后期,青铜,高133.2厘米, 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 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河 南省博物馆藏。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母戊鼎 商代
高133厘米,重875千克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
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
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75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75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四羊方尊 商代 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 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 四羊青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利簋(guǐ) 西周(视频)利簋(guǐ )西周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莲鹤方壶 春秋(视频)
高118厘米, 重64.28千克通体满饰蟠螭(pánch?)纹。腹部四角各攀附立体飞龙。 两侧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 盛开的双层莲瓣,中立一鹤,昂首舒翅。 圈足下两个卷尾兽侧首吐舌。莲鹤方壶 春秋
高118厘米, 重64.28千克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盖顶仰起的双层莲瓣和伫立于莲芯之上展翅欲飞的立鹤。它们所展示出的这种清新自由、生动活泼的意境,一扫前代装饰工艺肃穆刻板的风格,标志着中国装饰工艺的新开端。 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莲鹤方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对莲鹤方壶的发现、收藏和流传,却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方壶的背后,也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春秋礼器。顶盖作镂空花瓣形,中立一鹤,昂首舒翅。双耳为镂雕的顾首伏龙,颈面及腹四皆为伏兽代替扉棱。四面自颈至腹饰以相缠绕的龙,圈足饰似虎的兽,足下承以吐舌双兽,兽首有二角。造型奇特华美,为春秋青铜器中的精品。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系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全国已出土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共出土一对,另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著名学者郭沫若亲自为其定名“莲鹤方壶”。
马踏飞鸟 东汉“马踏飞燕”(视频)
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化(商代人像雕塑)? 距今3000余年前,蜀地先民创造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青铜雕塑艺术品。1986年在四川县广汉县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地大量青铜人头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艺术成就及其地域特点。三星堆大型铜立人像贴金人面像(青铜贴金箔) 商代 三星堆遗址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思考练习仔细观察本页商代、西周、春秋和东汉时期的四件青铜器,简要地说一说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有什么不同?贴金人面像(青铜贴金箔) 商代 三星堆遗址莲鹤方壶 春秋 高118厘米, 重64.28千克利簋(guǐ) 西周马踏飞鸟 东汉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