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1.2 铁的氢氧化物 铁盐和亚铁盐课件(共43页)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1.2 铁的氢氧化物 铁盐和亚铁盐课件(共43页)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10 15: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铁的氢氧化物 铁盐和亚铁盐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目录索引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素养 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2.结合应用实例,运用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铁的氢氧化物
1.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实验3-1)
物质 Fe(OH)3 Fe(OH)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管中有    沉淀生成 试管中先有    絮状沉淀生成,迅速变成   色,最后变成   色
化学方程式

红褐色
白色
灰绿
红褐
FeCl3+3NaOH ══ Fe(OH)3↓+3NaCl 
FeSO4+2NaOH ══ Fe(OH)2↓+Na2SO4, 4Fe(OH)2+O2+2H2O ══ 4Fe(OH)3
2.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
物质 Fe(OH)2 Fe(OH)3
物理 性质 颜色、状态    固体     固体
水溶性 均不溶于水
化学 性质 与H+的反应
稳定性 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4Fe(OH)2+O2+2H2O══ 4Fe(OH)3
白色
红褐色
Fe(OH)2+2H+ === Fe2++2H2O
Fe(OH)3+3H+ === Fe3++3H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Fe(OH)3 Fe2O3+3H2O
二、铁盐和亚铁盐
1.Fe3+和Fe2+的检验(实验3-2)
实验操作
现象 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    无明显现象
离子方程式 —
结论 含有Fe3+的溶液遇到KSCN溶液时变成    ,可利用此现象检验Fe3+的存在
红色
Fe3++3SCN- ══ Fe(SCN)3
红色
2.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3-3)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加适量铁粉振荡后,溶液变成   色,再加KSCN溶液,溶液    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成   
离子 方程式

浅绿
不变色
红色
2Fe3++Fe ══ 3Fe2+
2Fe2++Cl2 ══ 2Fe3++2Cl-,
Fe3++3SCN- ══ Fe(SCN)3
实验 结论 Fe3+遇较强的还原剂时,会被还原成Fe2+ Fe2+在较强的氧化剂作用下会被氧化成Fe3+
启示 Fe3+和Fe2+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Fe3+ Fe2+
归纳总结
Fe(OH)3和Fe(OH)2的制备
(1)制备Fe(OH)3和Fe(OH)2时,利用可溶性的铁盐、亚铁盐与碱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2)制备Fe(OH)2的关键是隔绝空气中的O2,防止被氧化。
教材拓展
(1)Fe(OH)2中Fe元素显+2价,具有较强还原性,与HNO3等氧化性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Fe(OH)2+10HNO3(稀) ══ 3Fe(NO3)3+NO↑+8H2O。
(2)Fe(OH)3中Fe元素显+3价,具有较强氧化性,与HI等还原性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OH)3+6HI ══ I2+2FeI2+6H2O。
易错警示
Fe3+和Fe2+的检验
(1)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并非生成红色沉淀。
(2)检验待测液中是否含有Fe2+时,要先加入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试剂加入顺序不能颠倒,氯水可用H2O2溶液代替。
(3)利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2+时,溶液中不能含有还原性离子,如Cl-、I-等。
深度思考
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红色,据此能否判断Fe3+、Fe2+的存在
提示 一定含Fe3+,可能含有Fe2+。
易错辨析
(1)Fe与稀硫酸、CuSO4溶液反应均可转化为FeSO4。(  )
(2)FeSO4被稀硫酸氧化转化为Fe2(SO4)3。(  )
(3)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铁粉,可转化为FeSO4。(  )
(4)向Fe(OH)2、Fe(OH)3中分别加入稀硫酸可生成FeSO4、Fe2(SO4)3。
(  )

×


提示 (2)稀硫酸不具有强氧化性,不与FeSO4发生反应。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情境探究
实验表明,Fe(OH)2很不稳定,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小倩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Fe(OH)2沉淀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O2氧化时的颜色变化。
(1)实验开始时,如何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Fe(OH)2被氧化
(2)装置A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如何操作可制取Fe(OH)2白色沉淀
(3)取下装置B的橡胶塞,使空气进入装置B,观察到什么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先打开活塞E,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6 mol·L-1硫酸,利用反应产生的H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
提示 关闭活塞E,利用产生的H2使装置A中压强增大,将A中溶液压入装置B中,在B中生成Fe(OH)2白色沉淀。
提示 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过一段时间后还会有红褐色物质生成;4Fe(OH)2+O2+2H2O ══ 4Fe(OH)3。
方法突破
1.实验室制备Fe(OH)2的两种方法
2.实验室制备Fe(OH)2的注意事项
(1)亚铁盐必须是新制的,并加入铁粉,防止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2)要除去溶液中溶解的O2,其方法是加热煮沸NaOH溶液;
(3)长胶头滴管末端伸入试管内亚铁盐溶液的液面以下,再挤出NaOH溶液;
(4)必要时,可在溶液上方加少量煤油、植物油、苯等密度小于水的有机溶剂进行液封,以隔绝空气。
应用体验
1.在实验室里用以下方法制备并较长时间保存Fe(OH)2,能成功的是(  )
C
解析 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二者在FeSO4液面处生成Fe(OH)2, Fe(OH)2迅速被O2氧化,不能较长时间保存,A错误;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不能制取Fe(OH)2,B错误;先滴加稀硫酸,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利用产生的H2排出装置内空气,再滴加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Fe(OH)2,并能较长时间保存,C正确;NaOH溶液通过长胶头滴管滴入FeCl2溶液中,在液体内部生成Fe(OH)2,未隔绝空气,不能较长时间保存Fe(OH)2,D错误。
【变式设问】
若对装置D进行改进,如何操作可达到预期实验目的
提示 预先将NaOH溶液煮沸、冷却,向FeCl2溶液中加少量铁粉,并在FeCl2溶液表面加少量煤油、苯等有机化合物隔绝空气。
2.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氢氧化亚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把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煮沸处理
B.实验开始阶段,应把弹簧夹C和D都打开
C.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C和D,在B中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D.实验结束后关闭弹簧夹D,可以长时间保存氢氧化亚铁
C
解析 实验前,把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煮沸处理,排出溶液中溶解的O2,防止Fe(OH)2被氧化,A正确;实验开始阶段,把弹簧夹C和D都打开,利用装置A中产生的H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B正确;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C,将装置A中生成的FeSO4溶液压入装置B中,在B中生成白色絮状沉淀,不能关闭弹簧夹D,否则A中溶液不能进入B,C错误;实验结束后关闭弹簧夹D,空气不能进入B,可以长时间保存氢氧化亚铁,D正确。
探究二 探究溶液中Fe2+和Fe3+的检验
情境探究
菠菜、芹菜、黑木耳、蛋黄和动物内脏等食品中富含铁元素,某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检验菠菜中铁元素,实验步骤如下:
(1)取新鲜的菠菜10 g,将菠菜剪碎后研磨,然后倒入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搅拌。将上述浊液过滤,得到的滤液作为试验样品。
(2)取少许试验样品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加几滴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氯水,振荡,观察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剪碎后的菠菜放在     中研磨,过滤浊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2)试验样品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少量氯水,溶液变成红色,据此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研钵 漏斗、玻璃棒、烧杯
提示 菠菜中含有铁元素,且以Fe2+形式存在。
方法突破 Fe2+和Fe3+的检验方法
名师点拨 (1)待测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含有Fe3+,不能判断是否含有Fe2+。
(2)检验Fe2+时,要先滴加KSCN溶液,后滴加氯水(或H2O2溶液),加入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
(3)利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2+时,待测液中不能含有Cl-等其他还原性离子,否则将影响Fe2+的检验。
应用体验
1.能验证某溶液中含有Fe2+不含Fe3+的实验事实是(  )
A.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B.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再滴加几滴氯水,溶液变红
C.向溶液中依次滴加氯水、KSCN溶液,溶液变红
D.向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解析 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Fe3+,A错误。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不含Fe3+;再滴加几滴氯水,溶液变红,说明Fe2+被氯气氧化为Fe3+,B正确。氯水能把Fe2+氧化为Fe3+,向溶液中依次滴加氯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2+或Fe3+,C错误。Fe3+和OH-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向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含有Fe3+,D错误。
2.[2023湖北鄂州高一期中]为探究某食品包装袋内一小包脱氧剂中的还原铁粉是否变质,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盐酸,再进行下列实验,其结论正确的是(  )
A.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铁粉变质
B.滴加KSCN溶液,溶液未变红,说明铁粉未变质
C.依次滴加氯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铁粉全部变质
D.滴加KSCN溶液,溶液未变红,再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说明铁粉全部变质
A
解析 取少量样品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则含有Fe3+,说明铁粉变质,A正确;滴加KSCN溶液,溶液未变红,则不含Fe3+,但还原铁粉有可能被氧化为Fe2+,B错误;依次滴加氯水、KSCN溶液,溶液变红,不能判断铁粉是否全部变质,C错误;滴加KSCN溶液,溶液未变红,再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2+,Fe2+可能是Fe与盐酸反应,D错误。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
2
3
4
5
1.向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一段时间后沉淀变成红褐色,该红褐色沉淀对应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价
B.+2价
C.+1价
D.0价
A
解析 Fe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后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Fe(OH)3沉淀,故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1
2
3
4
5
2.电子工业中利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制作印刷电路板,检验浸泡过覆铜板的“腐蚀液”是否有Fe3+剩余,可选用的试剂是(  )
A.氯水
B.酸性KMnO4溶液
C.KSCN溶液
D.双氧水
C
解析 检验“腐蚀液”是否有Fe3+剩余,可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有Fe3+剩余,若不变色,则Fe3+无剩余。
1
2
3
4
5
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象1有淡红色,说明有少量的Fe2+被氧化了
B.现象2溶液变红色,说明Fe2+被氧化为Fe3+,同时双氧水被还原为氧气
C.现象3红色褪去,说明发生了反应:2Fe3++Fe ══ 3Fe2+
D.由现象4可推测加入过量的双氧水后SCN-可能被氧化生成了气体
B
1
2
3
4
5
解析 向氯化亚铁溶液滴加KSCN溶液,有淡红色,说明该溶液含少量Fe3+,有少量的Fe2+被氧化,A正确;H2O2被还原,元素化合价应降低,不可能生成O2,B错误;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 ══ 3Fe2+,溶液的红色褪去,C正确;加入过量双氧水,可能是过量H2O2将SCN-氧化生成气体,溶液变为黄色,有少量气泡产生,D正确。
1
2
3
4
5
4.[2023湖南衡阳高一期中]电子工业常用FeCl3溶液腐蚀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从腐蚀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FeCl3溶液。废液处理流程如下:
(1)物质A的化学式是    。
(2)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
请写出此过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2
3
4
5
(3)写出步骤(Ⅱ)中生成FeCl3的离子方程式:  。
(4)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    中,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
(5)将一定量的铜粉加入FeCl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和Fe3+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答案 (1)Fe
(2)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4Fe(OH)2+O2+2H2O ══ 4Fe(OH)3
(3)2Fe2++Cl2 ══ 2Fe3++2Cl-
(4)沸水
(5)2∶1
1
2
3
4
5
1
2
3
4
5
解析 由流程可知,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加入过量铁,铁和氯化铁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故过量A是铁,滤液B中含有氯化亚铁,固体中含有过量的铁和生成的铜;固体中加入过量盐酸,盐酸和铜不反应、和铁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故D为氢气、滤液C中含有过量盐酸和生成的氯化亚铁;滤液B与滤液C混合后通入氯气,氯气和氯化亚铁反应得到氯化铁溶液。
1
2
3
4
5
(5)铜粉放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3+ ══ 2Fe2++Cu2+,假设已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为n,则有
Cu+2Fe3+ ══ 2Fe2++Cu2+
2 1
n 0.5n
溶液中的Fe3+和Cu2+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溶液中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为0.5n,故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0.5n=2∶1。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