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6课《植树的牧羊人》
教材分析:
评价 符合标准 基本符合标准
1.默读找关键词,概括故事 能够找出8—10个关键词,并能够运用这些词语,准确全面地概述故事内容; 能够找出3—5个关键词,并能够运用这些词语,比较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故事情节 能够借助提取到的关键信息,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能够准确全面完成表格,并能够全面分析变与不变。 故事情节梳理要点不够准确;能够完成表格部分内容,对变与不变的分析不够全面。
本课编入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人生之舟”共选入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难度适宜,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植树的牧羊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中孤身一人默默无闻地植树,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出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小说语言质朴,有很强的震撼力,相信学生阅读后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初步思考人生的目的。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课的学习恰好可以给予学生一次精神的洗礼,带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的思考,希望借这篇课文的教授将爱心与善心根植于学生内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字音字形字意
字音识记:薰衣草废墟 坍塌干涸 琢磨乍看山毛榉薄荷 酬劳 难得 倒塌 铺满
字形辨识:微薄 光秃秃 戳 帐篷
重点词语: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心无旁骛
2.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1)让 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当时19岁的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战场上的人类毁灭的行为。在经历惨烈场面后,他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 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2)本文原是让·乔诺因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3.内容感知和梳理
(1)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2)浏览课文,勾画批注精彩的细节描写,初步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及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中学习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品读课文,勾画批注精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感悟人物的精神魅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影视播放:临朐80多岁山里老人种树的抖音故事。
2.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身边,近80岁老人说着朴实无华的临朐方言,无私无畏,积极乐观,长年累月凭一己之力执着于改造荒山。这种朴素的执着与坚守,乐观与豁达,着实令人感动、敬佩和学习。下面我们共同阅读欣赏法国著名作家让 乔诺笔下《植树的牧羊人》是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人物。
(二)【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概述故事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及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变化,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初步认识牧羊人。
学习活动一: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找出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分组讨论,推选一人总结表述。
评价 符合标准 基本符合标准
1.默读找关键词,概括故事 能够找出8—10个关键词,并能够运用这些词语,准确全面地概述故事内容; 能够找出3—5个关键词,并能够运用这些词语,比较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故事情节 能够借助提取到的关键信息,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能够准确全面完成表格,并能够全面分析变与不变。 故事情节梳理要点不够准确;能够完成表格部分内容,对变与不变的分析不够全面。
默读提示: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参考关键词:荒原 废墟 不毛之地 牧羊人 体力 毅力 无私 绿洲 生机勃勃 奇迹
示例:一个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绿洲,给人们,创造了人间奇迹。
方法总结:抓关键词句+连词成句+关注六要素
2.按照时间顺序,分组讨论总结牧羊人的情况,找出牧羊人和高原的变与不变,并完成表格。
牧羊人变化的是:时间--1910年到1945年;社会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蓄养生物--从养羊到养蜂;生存环境--由荒漠到绿洲。
牧羊人不变的是:他一直种树的行为,他一直平静的心态,他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他不变的信念创造了人间奇迹。
高原的变化:毫无生趣、村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乡景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流水;各种草木开始复现。--一切都变了、生机勃勃、一片沃土、生活舒景观完全改善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时间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1913)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1920) 变化:不变:
最后一次相见(1945)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三)【评价任务2——针对目标2】
默读课文,勾画出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和对比式的环境描写,反复品读并简单批注,谈一谈牧羊人身上闪耀着哪些人性的光辉,并尝试为他写颁奖词。
评价 符合标准 基本符合标准
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概况人物品质 能够勾画出不少于8处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全面概括人物优精神品质。 能够勾画出3—5处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人物的基本精神品质。
赏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准确找出不少于5处环境描写,说出其在刻画人物及突出主题的作用。 准确找出不少于2-3处环境描写,基本说出其在刻画人物或突出主题的作用。
结合文章理解,撰写颁奖词 语言简洁灵活,充分体现人物特征,思想深刻,情感符合文章主题 语言较为简洁灵活,体现人物部分特征,思想较深刻,情感基本符合文意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牧羊人的哪些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并按以下格式发言:句式:通过……(句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提示:结合牧羊人的具体表现,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评价牧羊人:他是一个(平凡普通、极其认真、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大公无私、心地善良、沉默寡言)的人 ……
2.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环境描写并体会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示例:①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钟楼也已经坍塌了。明确: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②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3. 结合文章,尝试为“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鼓励部分同学当堂宣读颁奖词,未宣读的课后收交,等待老师批阅
教师点拨:人物事迹+精神品质+文学化语言
参考:一双手、一根铁棍、一包种子、一颗执着的心;他靠着这些,将这一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让毫无希望的荒漠上生出了希望。一切都在孤独和寂寞中进行着,妻子和独子的去世没有把他击垮,无人陪伴的境地没有使他绝望,它如同不毛之地上涌出的泉水,沙漠里的绿洲。他用了三十余年,绿了荒野,却白了头发。他用一生的时间都在向我们证明一件事。人不是只能毁灭,也能像上帝一样创造。他如同上帝一样,默默无闻,一生都在种树。他,就是——艾力泽·布菲,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四)【评价任务3——针对目标3】
联系自己的生活,你们还能想到更多的种植“爱”的榜样吗?仿照下面的示例,讲一讲你知道的为“爱”坚守的故事。
评价 符合标准 基本符合标准
关注各行各业,从生活中寻找正能量 思维开阔,能够联系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各种人物,说出5个以上的句子。 能够根据其他同学的提示,关注到某个领域,说出1—2个句子。
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找出3-5个坚守和植爱的故事,深刻体悟蕴含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找出1-2个坚守和植爱的故事, 能较准确体悟蕴含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学习活动三:小组讨论,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寻找体现“坚守”和“植爱”的事例,并仿照示例写出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体悟。
示例:抗疫英雄,植下生命之树;环卫工人,植下环保之树;航天英雄,植下探索之树。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植“树”人;如此,我们的社会方可郁郁葱葱,清新怡人;如此,我们的生活方可充满阳光与诗意;如此,我们的生命方可看得见希望与力量。
(五)【课堂归纳和小结】
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写牧羊人植树和高原变化的故事情节,利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优秀的品种特征。
2. 牧羊人用他个人之力改造了自然,种植着希望和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面对困境,他平静、不屈、无私,让生活充满阳光,给他人带来温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像牧羊人一样,坚持不懈,心存善念,成为一个植“树”种“爱”的人。
三、课后拓展与延伸
1.课后收集近期社会上英雄的故事如抗洪等,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交流。
2. 根据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哭泣的草原》(3020 字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