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契合”的“契”应读qì;C.“守拙”的“拙”应读zhuō;“樊笼”的“樊”应读fán;
D.“慰藉”的“藉”应读jiè。
2.B 【解析】存:问候,探望。
3.D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这段文字 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是总说句,故放在首位,这就排除B项;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它”承前指代“橘子洲”,故紧跟①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到之后的“外国领事馆”再到近现代的“毛泽东”的顺序即可排出剩下句子的顺序——⑤④③②,这就排除AC两项。
①精妙绝伦;②一模一样;③密切相关;④转瞬即逝(每空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雪花是完美精致的艺术品,可填“精美绝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
②语境强调雪花各不相同,可填“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③语境是雪花的形成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关系密切,可填“密切相关”。密切相关:彼此间走得很近,很亲密,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④语境是人们看到雪花的形成是个快速地过程,可填“转瞬即逝”。转瞬即逝:形容时间极短,如流星划过夜空。
5.根据研究,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产生的雪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显示”可改成“根据研究”或“研究显示”;
二是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去掉一个。(一处1分,共2分)
6.①原文使用拟人手法,更能表现花儿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②原文承接上文“听见”,前后呼应,语意连贯。③原文运用一系列拟声词、动词、形容词,描写生动,表达效果更好。④原文最后一句采用被动句式,表述主体一致,逻辑严密。(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7.BDF(对1处得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种兢的)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吏椎呼之”中,“之”是代词,指代前文的“固奴”,本句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要断开;“奴”是名词,“醉”修饰“骂”,“奴”作“醉骂”的主语,“骂”后应断开;“兢”是“大怒”和“畏”的主语,应在“怒”后断开。故选BDF。
8.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C.“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分析错误,“本纪”只是帝王传记;记述王侯将相的是“世家”。
9.(1)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行……事”,代理……事务;“将”,率领;“虏使”,匈奴使者。以上1点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2)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律制度,官吏以之为苦。
(“教学”,教诲;“法度”,法律制度;“苦”,意动用法,以……为苦。以上1点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10.①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②皇帝看了班固的书,认为他是个奇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1点2分,2点3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可知,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认为他是个奇才。“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皇上才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令史。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固定老师的单一学派,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皇帝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多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等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改撰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官。班固又创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天命,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司马迁追述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想效仿呼韩邪单于的旧例,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达私渠海,听到匈奴内乱的消息,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叛乱的阴谋败露后,班固由于受到牵连被第一批论罪罢官。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官吏以之为苦。有一次,洛阳令种兢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种兢的)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对班固的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11.C 【解析】“捶胸顿足”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
12.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一点2分,写满3点给6分)
【详解】(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
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2)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3)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
(4)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诗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尽信书不如无书。
13.(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1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错。材料一第一段“不管是……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可看出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是一种现象,诗歌的回暖到来与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没有直接关系;
B.“融媒体……实现了诗歌经典化”错。材料一第二段“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看出融媒体只是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
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错。材料二第三段“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可看出是在专业解读帮助下读出美感,且需要读者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
15.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错。材料二第三段“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据此看出,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主要是论述诗歌“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难度。
1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
A. 论述语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
B. 论述创作要与读者的接受程度联系起来。可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
C. 论述文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D. 强调诗的作用和意义;
17. ①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2分)②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1分)③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融媒体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
①材料一第三段“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据此分析出,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
②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
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
③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2分)②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2分)③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二段“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
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
②材料二第四段“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
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③材料二第五段“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
据此分析出,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
19.A 【解析】A.“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并非因为性格执拗,而是作为一名文艺兵的对工作职责的坚守,对战友的热爱。
20.B 【解析】 B. “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文中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从故事情节上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更加丰富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清晰,从而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插叙减缓了叙述节奏,故“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
21.①《百合花》的标题“百合花”,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新媳妇那床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二是比喻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那如“百合花”一般纯净美好的情感和品质。(2分)
②本文的标题“雪莲花儿开”的表层含义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给战士们带来了唯美的审美体验;深层含义指杨灿灿努力克服身体、心理的痛苦为雪山上的哨兵送去慰问的真诚情感和可贵品质如雪莲一般圣洁。(2分)
22.①小说在结尾处设置了一个逆转后戛然而止,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给读者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引发读者想象和思索。②与前面设置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完整。与文章第1段中的“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及第7段中的“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等情节相照应,交代了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合理。③突出人物形象。杨灿灿在转业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给更多的“大男孩”送去温暖,表现了一个女文艺兵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热爱。④凸显文章主题。一群在雪山上坚守的可爱的战士曾经带给杨灿灿感动,如今杨灿灿忍着丧子之痛登上雪山哨所慰问,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中衣着单薄为战友跳舞,感动了所有人。小说通过写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互相感动的故事来感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一点2分,写满3点给6分)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问题,进入高中,在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达成学业目标;第二层展现不同的人对此的不同看法,有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有人则认为坚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材料的关键词即“兴趣”与“坚持”。先来看“兴趣决定成功”论。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中,持“热情决定成功”的观点者历来不乏其人。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工作、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者不胜枚举,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正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一生都处在一种狂热的工作激情中,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再来看“坚持决定成功”论。与“热爱”属于一种情感因素不同,“坚持”属于意志品质,故而在总结成功因素时,它往往更被人看重。成语中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古语里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说明了“坚持”的重要。《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譬喻、中国古代“悬梁刺股”的故事、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苦读40余载的事迹等都是对“坚持”会取得成功的生动的诠释。“兴趣”与“坚持”应当说都是促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题目设置的写作背景是,如何在高中阶段达成学业目标,基于此,写作时要考虑到该背景,思考“兴趣”与“坚持”对高中学习而言哪个更能促进学业的成功,或者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就学业成功而言,既需要以兴趣为前提,又需要坚持来保驾护航。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梅花香自坚持来。接下来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结合高中学习的实际背景,枯燥乏味高中学习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二、可以用坚持弥补先天不足,即使没有天赋,没有优越的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但就算是一匹驽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也能成功。三、“热爱”只不过是将我们引上一条通往求知的道路,而攀登知识的高峰是艰辛的,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立意:
1.唯有坚持,方能成功。
2.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3.兴趣的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成功的必须。
例文:
兴趣与坚持——成功的两大基石
成功,这一闪耀的词语,吸引着无数人对其投射出热烈的目光。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如何成功,又有了新的定义和挑战。面对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高中生活,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我认为,成功的前提是兴趣,而成功的必需则在于坚持。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任何职业都带有苦味,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调料。”这正如同我们在高中学习中面临的困境一样,学科知识丰富且综合性强,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引导,我们将难以跨越这座大山。只有兴趣,才能引领我们真正走进知识的海洋,发现那些隐藏在困难和压力之后的独特乐趣。有了兴趣,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战胜挫折与困难的勇气。
然而,仅有兴趣就足够了吗?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其含义是,即使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但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我们也只能收获一半的成功。这正是在说,要想真正成功,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对于高中生而言,仅仅依靠兴趣去学习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放弃,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更无法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在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去引领我们前进,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有了兴趣,我们就有了探索未知的勇气;有了坚持,我们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能。因此,兴趣与坚持并重,才能让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正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我们的目标。就如同矿工开采矿石,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矿石的光芒,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兴趣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坚持则是成功的必须。只有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取得成功。让我们用这份信念和决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吧!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积累与运用(19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 峥嵘(zhēng róng) 彷徨(páng huáng) 契合(qiè hé) 讷讷(nè nè)
B. 方遒(qiú) 罅隙(xià xì) 执拗(zhí niù) 稠密(chóu)
C. 讪讪(shàn shàn) 守拙(zhuó) 兜鍪(dōu móu) 樊笼(pán lóng)
D. 寂寥(liáo) 慰藉(wèi jí) 深邃(shēn suì) 怂恿(sǒng yǒn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挥斥方遒 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B.枉用相存 存:生存
桃李罗堂前 罗:罗列
C.暧暧远人村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绕树三匝 匝:周、圈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3.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 。 ; ; ; 。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 ①⑤③④②⑥ B. ②①⑥⑤④③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①⑥⑤④③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雪花也被称为玉龙、玉尘,是天空中的水汽经过凝华生成的冰晶,所有的雪花都是六角形,具体形状会因为凝华时的温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把雪花放在显微镜下观看,会发现每一片雪花都堪称是一件 ① 的艺术品。可是,很多雪花看起来非常相似,竟然没有两片 ② 的!
根据研究显示,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大约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产生的雪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雪花的形成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 ③ ,水汽凝华结晶成的雪花和天然水冻结的冰都属于六方晶系。水晶也和冰晶一样,是六方晶系中的一种,不同的是,水晶是一氧化硅的结晶,而冰晶是水的结晶,所以雪花都呈现出六角形的形状!
事实上,真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雪花的结晶虽然是一个 ④ 的过程,但那只是相对于人类的观察而言,事实上,温度不同生成的结晶就会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个温度感应是在非常小的一个时间区间内完成的,雪花的生成过程中会有近乎无限种方式,所以,不存在两片相同的雪花,至少从我们观测的角度来考虑,是不可能出现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的!
4.(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2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题。
暴雨像是马上就要来了。有大滴大滴的雨敲打着玻璃,视线中的物什渐渐模糊起来。心尖儿上,牵挂着那一串花朵的去向,像心疼一个身世飘摇的同类。顷刻之间,狂风肆意,高楼呼啸。雨声渐疏时,我急急地开了窗。正好有两朵花落下,我说不清应该描述为惊艳的舞蹈,还是绝望的告别。可我似乎听见,它们呼啦啦地喊了几声母土的魂,就恓惶地扑向楼下的土地,碾作泥尘,护花;或是被另一阵风吹走。
6.(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们追随母土而去,落在楼下的土地上,碾作泥尘,护花;或是一阵风儿把它们吹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E大怒F畏宪G不H敢发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10.(3分)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二)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11-12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平民百姓。②课:阅读。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2.(6分)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作者在宴会上歌声激昂慷慨,但忧郁长久难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18题。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歌。
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
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
B. 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
C. 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 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
B. 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
C. 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D.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16.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B. 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C. 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D. 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17.(4分)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18.(6分)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
(二)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9-22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体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由此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一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穿绸纱跳舞的情节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戴眼镜的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的这部分内容是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在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的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由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2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的“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等都属于细节描写。
B.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文中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同时,四字短句的使用,也使音韵更加和谐。
D.文章第⑥段写“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的形象。
21.(4分)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22.(6分)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