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
1.《新全球史》说:“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它表明( )
A. 为反法西斯建立的联合国在战后迅速解体 B. 冷战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C.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 D. 冷战主要是军事上的对抗
2.“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材料反映美国率先发动“冷战”的主要目的是( )
A. 称霸整个世界 B. 建立反法西斯联盟C. 遏制共产主义 D. 构建美苏两极格局
3.二战后,导致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战后敌对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A.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B. 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C. 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D. 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实行的政策不同
4.“二战后,美苏及以其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国家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与材料有关的是( )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冷战 D. 多极化趋势
5.美国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威胁”发动冷战,却干着控制别国、扩大本国利益的勾当。“共产主义扩张”只是美国制造出来实现自己战略目的的“神话”。这反映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 )
A. 防止革命 B. 控制西欧 C. 遏制苏联 D. 称霸世界
6.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对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如《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以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如《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
A. 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 B. 联合国的成立
C. 欧盟与美国矛盾的加剧 D. 冷战政策的提出
7.对欧洲来说,这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对美国来说,这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这”是指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的成立 D. 华约的成立
8.二战后美国统治集团认为“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的政策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约 D. 军事打击
9.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B.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C.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 冷战是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状态
10.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在美国人看来……反苏军事联盟是马歇尔计划的必要补充。为此,1949年,美国( )
A. 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 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C. 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制造了德国的分裂
11.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美国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 经济互助委员会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 七十七国集团 D. 独立国家联合体
12.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 )
A.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D.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处于对峙与竞争状态。其中,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的是()
A. 杜鲁门主义出台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约组织 D. 德国的分裂
14.1959年,赫鲁晓夫评论说:“国际紧张局势的情况就像一棵卷心菜。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就是美苏关系。”这说明( )
A.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冷战时期美苏主导国际秩序 D.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进一步上升到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
材料二 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由于“冷战”这种疑似临战态势的不断持续,刺激了国防工业,从而“造就了美国尖端技术”。而更重要的是给了美国以拉拢资本主义同盟者的天赐良机。
——摘编自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工业化发展中得到美国哪些方面的“帮助”?
(2)据所学知识,指出使美、苏两国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并最终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对美国的影响。并据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对苏联的影响。
16.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说
问题 马歇尔的演说反映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实施的目的和影响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北约与华约建立
组织 成立时间 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竟赛中的重中之重……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⑵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材料二:《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中有如此文字: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问题一:美国为材料一中提到的“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采取了什么措施?
问题二:针对材料二所示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1)购买机器设备;引进美国专家。
(2)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3)促进了美国国防工业与尖端技术的发展;给予美国结成资本主义同盟的机会。“冷战”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加剧了苏联的解体。
16.【答案】“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影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17.【答案】(1)由战时的同盟到战后的对峙。
(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不敢先挑起战争。
18.【答案】问题一:美国为材料一中提到的“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二:针对材料二所示内容,苏联采取的措施是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故答案为:
问题一:推行马歇尔计划。
问题二:成立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