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病毒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5病毒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11 09: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是生物。它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
二、学情分析:
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埃博拉、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四、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教师搜集典型的病毒形态结构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大量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
九、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什么) 落实方式 (方法或手段)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教)
一、导入新课(6分钟) 师: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打过的疫苗有哪些?疫苗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生: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百白破、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甲肝、结核病(卡介苗)等疫苗。 师:(播放埃博拉宣传片,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埃博拉病是什么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怎么预防? 生:埃博拉病是一种转染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通过血液、体液和亲密接触、食用野生动物等传播。它对人类的危害很大。 师:动植物、细菌和真菌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和应用病毒,是我们熟悉的生物。病毒就在我们身边。 以埃博拉宣传片开题,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大家想法冲突,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有关病毒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目标(2分钟) 病毒的形态、种类及生活。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10分钟) 师:请同学们默读89-92页,用笔在书上试着找一找下面问题的答案: 一、病毒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 二、病毒有多大? 三、病毒有哪些种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四、病毒有什么结构? 五、病毒是如何繁殖的? 六、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七、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相互讨论补充。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间互相补充、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用以解决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进行比赛。确定一人为组长,每个小组选定1-2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统一意见后由组长代表本组在讲台上发言。小组内合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12分钟) (一)、病毒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 (二)、病毒有多大? (三)、病毒有哪些种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四)、病毒有什么结构? (五)、病毒是如何繁殖的? (六)、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七)、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课件出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由于病毒太小,所以人们对它的发现很晚,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师:请同学阅读课本89页“想一想,议一议”,回答: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 生: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结构得,病毒与动植物细胞不同,病毒非常微小,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约10-300纳米,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根据形状的不同,病毒有杆状、球状、蝌蚪状等不同形状。 根据病毒的结构图,归纳出病毒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又叫自我复制。认识到病毒的生命活动就是繁殖新个体。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要是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有害: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被病毒感染,人类80%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埃博拉、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课件展示图片。 利用:利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成的疫苗能预防病传染病病,如:甲肝疫苗、流感疫苗、非典疫苗等。利用噬菌体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绿脓杆菌噬菌体能有效地控制烧伤病人绿脓杆菌的感染。利用病毒进行转基因或基因治疗,让细小的病毒携带基因进入动植物细胞。认识到病毒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有利的一面。 教师激励学生再接再厉,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通过回答问题,回顾以前的知识,理解病毒的大小和结构。 引导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讨论,将结果通过图示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视频观看,总结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点。 通过观看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视频,使学生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点。从而认识病毒的主要特征。 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级生物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类,会对细胞造成影响和破坏。 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地观点看待问题,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达标检测(7分钟) 教师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 多媒体打出练习题,指名回答,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检测所学,巩固提升。
六、小组评价与总结反馈(6分钟) 根据各小组的活动情况总结评价各小组的表现。 同学总结,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生活、繁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对小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 总结一节课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2分钟) 课本92页练习第1、2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1.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的外壳+遗传物质 2.自我复制 三.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害、有利。 纲目式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当听众要有趣得多。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
第五章《病毒》导学案
一、问题
1.病毒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
2.病毒有多大?
3.病毒有哪些种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4.病毒有什么结构?
5.病毒是如何繁殖的?
6.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7.病毒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请把你组讨论的问题答案写在下面的方框里或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二、练习题
(一)填空题
1.19世纪, 首先发现了病毒。
2.病毒不能 生活,必须 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病毒分为: 病毒、 病毒和 病毒。
病毒结构简单,由 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病毒只能 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 中的遗传信息,利用 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又叫 。
(二)选择题
6.病毒的生活环境必须是( )
A.水中 B.空气中 C.活细胞内 D.土壤中
7.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又叫( )
A.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
C.病原体 D.噬菌体
8.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病毒比细菌还小 B、病毒可生活在植物细胞内
C、病毒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内 D、病毒的形态有杆形、球形、蝌蚪形
9.艾滋病病毒属于( )
A、植物病毒 B、细菌病毒 C、动物病毒 D、噬菌体
10.下列动、植物疾病中,不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
A、癌症 B、艾滋病 C、动物口蹄疫 D、萝卜花病
11.下列做法中不属于对病毒的利用为人类造福的是( )
A、利用病毒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B、肝炎、艾滋病等寄生在人体内
C、利用动物病毒防治虫害 D、利用绿浓杆菌噬菌体治疗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