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老 王》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思考并理解作者的“愧怍”心理。
3.学会善待他人,以平等博爱之心,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以下线索猜一个人物。
她,生于1911年,活了105岁,江苏无锡人。她是清华学者 ,一代才女,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她和丈夫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她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老王撰文的呢?
生思考回答,屏显课文最后一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引导自学——走进不幸者
1.跳读课文,梳理信息,完成表格。
教师追问: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老王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结合文本,学生回答。
明确答案:
苦:
a.身世孤苦,拉车活命。
b.生理缺陷,谋生艰难。
c.缺少关怀,反被嘲笑。
d.家境贫寒,居住简陋。
教师追问:这样不幸的人让杨绛同情,仅仅因为同情,老王就让杨绛念念不忘吗?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答案:
善:
a.主动送冰,收费减半。
b.送默存就医,不愿收钱。
c.病中牵挂,托人传话。
d.送香油鸡蛋,表示感激。
师小结板书:老王生活艰苦,精神凄苦,但他善良依旧。
过渡:杨绛究竟为老王做了什么,让老王用尽生命力量来关心他呢?
结合文本,学生回答,寻找杨绛和老王的交往故事,明确答案:
交往故事:
a.主动送冰,收费减半。我们付全费。
b.送默存就医,不愿收钱,还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我们一定要给他钱。
c.送香油鸡蛋,表示感激。我绝意给他钱。
d.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
e.送鱼肝油。
2.通过活动,研读重点段落。
活动一:拍微电影,留住温情。
七10班想以《老王》为素材,拍摄微电影,杨绛和老王会对哪件事最情有独钟呢?你会聚焦哪几个镜头?
送香油和鸡蛋,赏析相关句子。
预设:
老王的面容
老王下楼时的身影
我的心理活动
活动二:选脚本道具,见证最美
在写微电影脚本时,想选一个道具。来见证“我”和“老王”最美的瞬间,请你勾画出文中有关道具的内容,并进行批注。
预设:香油和鸡蛋、三轮车、钱
三、精讲点拨——走进幸运的人
过渡:事实上,杨绛一家也远非大家所想象的“幸运的人”。这在文章中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
生寻找,师随机补充背景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钱锺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钱氏夫妇的女婿,即钱瑗的丈夫也不堪受辱而最终自杀。
师过渡:在那个年代,杨绛其实也属于“不幸者”之列,只不过杨绛之不幸,相较于老王比较轻而已。因此,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改为:
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对一个更加不幸者的愧怍。
师小结:善良对待善良,爱心回报爱心。(板书)
四、精讲点拨——走进“愧怍”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学生朗读,品析,体会,讨论,明确。
老王用高贵的灵魂帮助杨绛,而杨绛用钱帮助老王。高贵的精神不能与世俗的物质对等的;老王把杨绛当恩人,杨绛把老王当熟人,两人的交往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愧怍。
五、梳理归整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
请同学们结合杨绛的“愧怍”,归纳一下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人道关怀”的内涵。
明确:
对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用发现的眼睛,挖掘社会底层角落里人性的光芒。
六、拓展延伸
“最美女性”杨绛先生颁奖词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女作家: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她诠释了善良的真谛,践行着平等 的观念。让无力者有力,让落 寞者前行。她,就是杨绛先生。
写法指导:简述人物事迹+议论人物精神+抒发思想情怀
请你给老王写颁奖词。
学生练写,展示交流。
结束语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