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鲍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鲍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0 17:00:59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鲍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夏朝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与题干歌谣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基础知识。
2.(2016七上·南宁期中)“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这种办法实行顺序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准确理解。
3.下列各图片中,属于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并居住的房屋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A项正确;
B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
C是山西临汾的尧庙,排除C项;
D是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夏朝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我国至迟在何时已使用牛耕(  )
A.商朝 B.西周
C.原始社会末期 D.春秋后期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牛耕在商朝时未出现,A项不符合题意;
B:牛耕在西周时未出现,B项不符合题意;
C:牛耕在原始社会末期时未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使用牛耕”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至迟”,结合所学回答。
5.(2023·阜新)文字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金文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刻写在龟早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故选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商周的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制的文字,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朝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6.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图片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A项不符合题意;
B:图片为楷书,三国时期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楷书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为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
D:图片为草书,形成于汉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7.(2020七上·苏州期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故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原因。
8.(2017七上·句容期中)尧舜禹通过“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而依次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人类文明曙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9.考古证明,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下列哪种远古居民已经能够种植水稻(  )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左右,主要种植水稻,D项正确;
半坡人种植粟,排除A项;
北京人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排除B项;
山顶洞人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0.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下面“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依据是(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不能作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的根据,A项不符合题意;
B:遗址中的石器不能作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的根据,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可知,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制作的周口店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主要依据时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C项符合题意;
D:北京人生活想像图不能作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的根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1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孔子开创了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规范人们道德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孔子的教育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以下哪一人物的观点(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孙膑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老子主张一起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思想,A项符合题意;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B项不符合题意;
C:荀子主张实行“礼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2019七上·汉滨期末)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它是灵渠。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该工程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只有灵渠符合题意。
14.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诸侯国割据混战不是这一现象的实质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可知,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出现区域性的统一,历史逐渐向统一方向发展,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封建制度正在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意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5.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经济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回答。
16.2022年冬奥会举行期间,小明同学到北京参加奥运盛事,除了登长城、看故宫,他还可以参观的我国原始居民生活遗址有(  )
A.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丁村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元谋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A不符合题意项;
B:丁村人生活在山西,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C不符合题意项;
D: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 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
——《“古国时代”》
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代青铜器代表一例。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答案】(1)夏朝。考古发现
(2)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古国时代”指夏朝。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的重要根据是考古发现。
(2)根据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可知,商代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
(1)王朝:夏朝。根据:考古发现。
(2)表现: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举例: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名称: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特征: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商代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三: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案】(1)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以得出,汉字书写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根据材料二“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可知,青铜“礼器”的作用是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根据“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可知,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根据材料三“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根据“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可知,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可知,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故答案为:
(1)趋势: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作用: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价值: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特点: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青铜“礼器”的作用,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价值,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4)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19.(2022七上·德州月考)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
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材料一:距今(2019年)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2) 从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3) 从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4) 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 结合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答案】(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2)半地穴式房屋;图片一。
(3)干栏式房屋;图片二。
(4)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是由河姆渡原始居民,粟是由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房屋;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一反映出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干栏式房屋;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二反映出干栏式房屋的结构特点;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 , 主要原因是 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 , 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造成的;
(5)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农作物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 磨制工具的发展 ;
故答案为:(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2)半地穴式房屋;图片一
(3)干栏式房屋;图片二
(4) 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 , 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5) 农作物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 磨制工具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细心观察材料图片,分析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理解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居住条件;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求学生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0.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如图。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为何实行这一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 诸侯有哪些权利?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3) 著名的史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根据这则记载及所学,“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周天子。
(2)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可以再分封;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王室的衰微,诸侯实力的不断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天子。
(2)根据所学可知,诸侯有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可以再分封的权利;诸侯要对周天子尽的义务有: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和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顶端:周天子。
(2)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可以再分封;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原因:王室的衰微,诸侯实力的不断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鲍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2.(2016七上·南宁期中)“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这种办法实行顺序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3.下列各图片中,属于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并居住的房屋是(  )
A.
B.
C.
D.
4.我国至迟在何时已使用牛耕(  )
A.商朝 B.西周
C.原始社会末期 D.春秋后期
5.(2023·阜新)文字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金文
6.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7.(2020七上·苏州期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8.(2017七上·句容期中)尧舜禹通过“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而依次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9.考古证明,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下列哪种远古居民已经能够种植水稻(  )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10.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下面“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依据是(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1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1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以下哪一人物的观点(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孙膑
13.(2019七上·汉滨期末)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14.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15.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16.2022年冬奥会举行期间,小明同学到北京参加奥运盛事,除了登长城、看故宫,他还可以参观的我国原始居民生活遗址有(  )
A.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丁村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元谋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 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
——《“古国时代”》
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代青铜器代表一例。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三: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9.(2022七上·德州月考)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
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材料一:距今(2019年)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2) 从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3) 从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4) 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 结合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20.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如图。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为何实行这一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 诸侯有哪些权利?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3) 著名的史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根据这则记载及所学,“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夏朝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与题干歌谣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准确理解。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A项正确;
B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
C是山西临汾的尧庙,排除C项;
D是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夏朝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牛耕在商朝时未出现,A项不符合题意;
B:牛耕在西周时未出现,B项不符合题意;
C:牛耕在原始社会末期时未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使用牛耕”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至迟”,结合所学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刻写在龟早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故选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商周的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制的文字,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朝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图片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A项不符合题意;
B:图片为楷书,三国时期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楷书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为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
D:图片为草书,形成于汉朝,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汉字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7.【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故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原因。
8.【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人类文明曙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9.【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左右,主要种植水稻,D项正确;
半坡人种植粟,排除A项;
北京人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排除B项;
山顶洞人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不能作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的根据,A项不符合题意;
B:遗址中的石器不能作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的根据,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可知,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制作的周口店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主要依据时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C项符合题意;
D:北京人生活想像图不能作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的根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11.【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孔子开创了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规范人们道德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孔子的教育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老子主张一起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思想,A项符合题意;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B项不符合题意;
C:荀子主张实行“礼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它是灵渠。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该工程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只有灵渠符合题意。
14.【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诸侯国割据混战不是这一现象的实质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可知,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出现区域性的统一,历史逐渐向统一方向发展,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封建制度正在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意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经济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回答。
1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A不符合题意项;
B:丁村人生活在山西,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C不符合题意项;
D: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17.【答案】(1)夏朝。考古发现
(2)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古国时代”指夏朝。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的重要根据是考古发现。
(2)根据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可知,商代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
(1)王朝:夏朝。根据:考古发现。
(2)表现: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举例: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名称: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4)特征: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商代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1)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以得出,汉字书写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根据材料二“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可知,青铜“礼器”的作用是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根据“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可知,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根据材料三“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根据“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可知,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可知,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故答案为:
(1)趋势: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作用: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价值: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特点: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青铜“礼器”的作用,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价值,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提炼回答。
(4)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19.【答案】(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2)半地穴式房屋;图片一。
(3)干栏式房屋;图片二。
(4)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是由河姆渡原始居民,粟是由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房屋;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一反映出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干栏式房屋;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二反映出干栏式房屋的结构特点;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 , 主要原因是 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 , 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造成的;
(5)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农作物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 磨制工具的发展 ;
故答案为:(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2)半地穴式房屋;图片一
(3)干栏式房屋;图片二
(4) 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 , 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5) 农作物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 磨制工具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细心观察材料图片,分析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理解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居住条件;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求学生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0.【答案】(1)分封制;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周天子。
(2)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可以再分封;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王室的衰微,诸侯实力的不断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天子。
(2)根据所学可知,诸侯有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可以再分封的权利;诸侯要对周天子尽的义务有: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和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顶端:周天子。
(2)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可以再分封;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原因:王室的衰微,诸侯实力的不断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