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2.(2023七上·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3.(2023七上·长兴期末)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是模拟实验,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俩玻璃瓶气体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只是右侧瓶中二氧化氮分子进入到了左侧瓶中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2023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丙侧肥皂膜,则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
A. B.
C. D.
5.(2023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D.“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6.(2023七上·上虞期末)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7.(2023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8.(2023七上·德清期末)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
9.(2022七上·余杭月考)如图一根松松的棉线系在一个铁丝圈相对的两边上,把铁丝圈浸入肥皂液再取出来,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教材实验原理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是 ( )
A.酒精和水混合
B.黄豆和芝麻混合
C.气体扩散实验
D.铅柱粘合实验
10.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红,这一现象中( )
A.只有水分子运动,进入墨水分子空隙
B.只有墨水分子运动,进入水分子空隙
C.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
D.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有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空隙
二、解答题
11.(2021七上·西湖月考)图中,小金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 (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12.(2020七上·柯桥月考)某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他设计以下实验:将染成红色的水和酒精先后倒入量筒之中,并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整个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体积和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酒精与水 的温度 (℃) 酒精 水(红) 混合液呈均 匀红色时的 总体积(毫升) 混合液呈均 匀红色所需 的时间
体积 (毫升) 质量 (克) 体积 (毫升) 质量 (克)
A组 10 62.5 50 50 50 110 较长
B组 40 62.5 50 50 50 110 较短
(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 。
(2)请对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13.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一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钢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
(1)请你简要说明其原因。
(2)请举两个实际例子说明水结冰的危害性。
三、填空题
14.(2023七上·长兴期末)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2)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 。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错误的有 。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
15.(2023七上·金华期末)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种角度,人们常透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观模型,看清事物本质。
(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 是 。
(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 。
16.(2022七上·金东期中)
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王亚平第二次进行太空授课,据图回答问题。
(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 。(从分子运动理论角度分析)
17.图所示是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18.(2022七上·婺城期末)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甲醛气味散得 (填“更快些”、“更慢些”或“一样快”)。
四、实验探究题
19.(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
(1)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如图1,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过此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
(2)如图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3)图3是教材上的两个实验活动,目的是模拟 。
(4)图4中是老师上课时演示的两个实验:甲是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乙是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其中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20.如图所示五个实验的现象依次为:图甲开始时界面清晰,几天后混合均匀;图乙很难将玻璃板拉离水面;图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者的总体积;图丁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图戊两铅块压紧后,下面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2)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2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将装有两种不同气体的两个容器连通,经过一段时间,两种气体就在这两个容器中混合均匀,这种现象叫做扩散。在液体间和固体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又如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内部都可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1)从扩散现象可以看出,固体分子间距离较 ,作用力较 ,大多数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不能移动,分子不容易脱离其他分子的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物质。
(2)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 ,作用力较 。
(3)根据你的推理和想象,液体分子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
五、综合说理题
22.(2019七上·嘉兴期末)小明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先后注入等体积的清水和酒精,标注此时液面的位置。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两者充分混合,请描述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油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解答】构成钢瓶的粒子间存在间隙,在压力作用下,油从钢瓶粒子间的间隙渗出;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
【解答】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即两边的颜色是一致的。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始终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答】A. 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正确;
B. 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是模拟实验,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正确;
C.丙: 抽去玻璃板,俩玻璃瓶气体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只是右侧瓶中二氧化氮分子进入到了左侧瓶中,错误,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左右两边的气体相互进入了彼此的空间;
D. 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正确;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膜,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即是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存在使液体表面想被拉伸的弹簧一样,总有收缩的趋势;
【解答】当用热针刺破丙肥皂膜时,甲、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丙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为D图;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故A错误;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也有引力,故B错误;
C.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故C正确;
D.“纳米纸”不能阻值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原理为封闭气体的压强与质量大小有关,即质量越大,压强越大,故A不合题意;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是因为煤分子向墙壁发生了扩散,故B符合题意;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原理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会题意;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即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如图一根松松的棉线系在一个铁丝圈相对的两边上,把铁丝圈浸入肥皂液再取出来,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A.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不合题意;
B.黄豆和芝麻混合后,二者的总体积减小,类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的扩散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铅柱能够吸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红,这一现象中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变长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空气分子没有颜色,而二氧化氮分子为棕红色,打开玻璃板后,二氧化氮分子向空气中运动,而空气分子向二氧化氮中运动,于是原来没有颜色的开始颜色加深,原来有颜色的开始颜色变浅,直到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相近即可;
(2)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颜色均匀的时间越短。
【解答】(1)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现象: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则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那么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边长。
12.【答案】(1)水分子
(2)分子之间有空隙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组成的知识解答;
(2)根据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
(2)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原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3.【答案】(1)由于水结冰时要膨胀,产生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牢牢的压在一起
(2)汽车的水箱装满水时,在冬天易被冻裂;自来水管在冬天也会因水结冰,体积变大,将自来水管胀破。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特性: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答】(1)铝膜与钢罐之所以能接牢是由于水结成冰时膨胀,产生巨大压力;
(2)水结成冰的危害有:汽车的水箱装满水时,在冬天易被冻裂;自来水管在冬天也会因水结冰,体积变大,将自来水管胀破。
故答案为:(1)由于水结冰时要膨胀,产生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牢牢的压在一起;(2)汽车的水箱装满水时,在冬天易被冻裂;自来水管在冬天也会因水结冰,体积变大,将自来水管胀破。
14.【答案】(1)C
(2)地球内部(或地球内力)
(3)②④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地球内部的结构;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1)因为幸存者的气味以分子的形式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跑到了搜救犬的鼻腔中,从而被发现,所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C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地震是地球内力原因导致的,所以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①和③;不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②④;
故答案为:(1)C(2) 地球内部(或地球内力) (3) ②④
15.【答案】(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则水分子会进入酒精分子之间,酒精分子会进入水分子之间,最终导致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
(2)根据扩散现象的本质分析。
【解答】(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是: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6.【答案】(1)引力
(2)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17.【答案】变浅;相同;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继续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扩散现象的知识、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图所示是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相同,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继续运动。
18.【答案】做无规则运动;更慢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的气温低,甲醛气味散得更慢些。
19.【答案】(1)地球是球体(海平线是弧形)
(2)泥石流
(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4)甲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泥石流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铅笔相当于桅杆,木板相当于船只,篮球相当于地球,据此分析解答;
(2)泥石流灾害简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地壳板块运动的知识解答;
(4)黄豆和芝麻分别相当于两种物质的分子,二者混合时,芝麻跑到黄豆的空隙里面,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这其实就是一个模拟实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如图1,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过此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球体(海平线是弧形)。
(2)如图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3)图3是教材上的两个实验活动,两个纸板相当于地壳的两个板块,目的是模拟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4)图4中是老师上课时演示的两个实验:甲是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乙是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其中属于模拟实验的是甲。
20.【答案】(1)甲、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乙、戊;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在图甲中,清水分子向下运动,硫酸铜向上运动,二者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因此上面的颜色逐渐变深,下面的盐水逐渐变浅,最终二者颜色趋于一致。丁图中,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空隙,从而使整杯水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
(2)在乙图中,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从而增大了测力计的拉力;在戊图中,铅块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能够悬挂重物不下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丁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图乙、戊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1.【答案】(1)小;大
(2)大;小
(3)液体分子既在一定位置振动,又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力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的.
【解答】(1)由分子的特性及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可知,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 作用力较大,大多数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不能移动,分子不容易脱离其它分子的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物质,固态时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由分子的特性及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可知,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大,作用力较小,分子除了碰撞之外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易被压缩;
(3)由分子的特性及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可知.液态时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振动一段时间,还能移动到其他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距比固态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态小,液态时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但不易被压缩.所以,液体分子运动情况是:分子既在一定位置振动,又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故答为:(1)小,大;(2)大,小;(3)液体分子既在一定位置振动,又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22.【答案】清水和酒精混合后,二者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酒精分子会跑到水分子的空隙里面,水分子会跑到酒精分子的空隙里面,因此混合后它们的体积会缩小。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据此进行解答。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油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解答】构成钢瓶的粒子间存在间隙,在压力作用下,油从钢瓶粒子间的间隙渗出;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3七上·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
【解答】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即两边的颜色是一致的。
故选A。
3.(2023七上·长兴期末)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是模拟实验,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俩玻璃瓶气体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只是右侧瓶中二氧化氮分子进入到了左侧瓶中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始终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答】A. 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正确;
B. 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是模拟实验,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正确;
C.丙: 抽去玻璃板,俩玻璃瓶气体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只是右侧瓶中二氧化氮分子进入到了左侧瓶中,错误,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左右两边的气体相互进入了彼此的空间;
D. 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正确;
故答案为:C.
4.(2023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丙侧肥皂膜,则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膜,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即是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存在使液体表面想被拉伸的弹簧一样,总有收缩的趋势;
【解答】当用热针刺破丙肥皂膜时,甲、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丙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为D图;
故答案为:D.
5.(2023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D.“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故A错误;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也有引力,故B错误;
C.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故C正确;
D.“纳米纸”不能阻值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6.(2023七上·上虞期末)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3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2023七上·德清期末)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原理为封闭气体的压强与质量大小有关,即质量越大,压强越大,故A不合题意;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是因为煤分子向墙壁发生了扩散,故B符合题意;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原理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会题意;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即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9.(2022七上·余杭月考)如图一根松松的棉线系在一个铁丝圈相对的两边上,把铁丝圈浸入肥皂液再取出来,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教材实验原理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是 ( )
A.酒精和水混合
B.黄豆和芝麻混合
C.气体扩散实验
D.铅柱粘合实验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如图一根松松的棉线系在一个铁丝圈相对的两边上,把铁丝圈浸入肥皂液再取出来,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A.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不合题意;
B.黄豆和芝麻混合后,二者的总体积减小,类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的扩散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铅柱能够吸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红,这一现象中( )
A.只有水分子运动,进入墨水分子空隙
B.只有墨水分子运动,进入水分子空隙
C.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
D.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有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空隙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红,这一现象中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
11.(2021七上·西湖月考)图中,小金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 (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答案】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变长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空气分子没有颜色,而二氧化氮分子为棕红色,打开玻璃板后,二氧化氮分子向空气中运动,而空气分子向二氧化氮中运动,于是原来没有颜色的开始颜色加深,原来有颜色的开始颜色变浅,直到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相近即可;
(2)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颜色均匀的时间越短。
【解答】(1)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现象: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则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那么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边长。
12.(2020七上·柯桥月考)某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他设计以下实验:将染成红色的水和酒精先后倒入量筒之中,并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整个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体积和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酒精与水 的温度 (℃) 酒精 水(红) 混合液呈均 匀红色时的 总体积(毫升) 混合液呈均 匀红色所需 的时间
体积 (毫升) 质量 (克) 体积 (毫升) 质量 (克)
A组 10 62.5 50 50 50 110 较长
B组 40 62.5 50 50 50 110 较短
(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 。
(2)请对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答案】(1)水分子
(2)分子之间有空隙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组成的知识解答;
(2)根据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
(2)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原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3.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一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钢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
(1)请你简要说明其原因。
(2)请举两个实际例子说明水结冰的危害性。
【答案】(1)由于水结冰时要膨胀,产生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牢牢的压在一起
(2)汽车的水箱装满水时,在冬天易被冻裂;自来水管在冬天也会因水结冰,体积变大,将自来水管胀破。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特性: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答】(1)铝膜与钢罐之所以能接牢是由于水结成冰时膨胀,产生巨大压力;
(2)水结成冰的危害有:汽车的水箱装满水时,在冬天易被冻裂;自来水管在冬天也会因水结冰,体积变大,将自来水管胀破。
故答案为:(1)由于水结冰时要膨胀,产生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牢牢的压在一起;(2)汽车的水箱装满水时,在冬天易被冻裂;自来水管在冬天也会因水结冰,体积变大,将自来水管胀破。
三、填空题
14.(2023七上·长兴期末)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2)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 。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错误的有 。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
【答案】(1)C
(2)地球内部(或地球内力)
(3)②④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地球内部的结构;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1)因为幸存者的气味以分子的形式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跑到了搜救犬的鼻腔中,从而被发现,所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C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地震是地球内力原因导致的,所以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①和③;不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②④;
故答案为:(1)C(2) 地球内部(或地球内力) (3) ②④
15.(2023七上·金华期末)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种角度,人们常透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观模型,看清事物本质。
(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 是 。
(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 。
【答案】(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则水分子会进入酒精分子之间,酒精分子会进入水分子之间,最终导致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
(2)根据扩散现象的本质分析。
【解答】(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是: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6.(2022七上·金东期中)
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王亚平第二次进行太空授课,据图回答问题。
(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 。(从分子运动理论角度分析)
【答案】(1)引力
(2)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17.图所示是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答案】变浅;相同;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继续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扩散现象的知识、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图所示是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相同,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继续运动。
18.(2022七上·婺城期末)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甲醛气味散得 (填“更快些”、“更慢些”或“一样快”)。
【答案】做无规则运动;更慢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的气温低,甲醛气味散得更慢些。
四、实验探究题
19.(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
(1)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如图1,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过此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
(2)如图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3)图3是教材上的两个实验活动,目的是模拟 。
(4)图4中是老师上课时演示的两个实验:甲是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乙是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其中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答案】(1)地球是球体(海平线是弧形)
(2)泥石流
(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4)甲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泥石流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铅笔相当于桅杆,木板相当于船只,篮球相当于地球,据此分析解答;
(2)泥石流灾害简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地壳板块运动的知识解答;
(4)黄豆和芝麻分别相当于两种物质的分子,二者混合时,芝麻跑到黄豆的空隙里面,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这其实就是一个模拟实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如图1,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过此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球体(海平线是弧形)。
(2)如图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3)图3是教材上的两个实验活动,两个纸板相当于地壳的两个板块,目的是模拟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4)图4中是老师上课时演示的两个实验:甲是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乙是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其中属于模拟实验的是甲。
20.如图所示五个实验的现象依次为:图甲开始时界面清晰,几天后混合均匀;图乙很难将玻璃板拉离水面;图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者的总体积;图丁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图戊两铅块压紧后,下面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2)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答案】(1)甲、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乙、戊;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在图甲中,清水分子向下运动,硫酸铜向上运动,二者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因此上面的颜色逐渐变深,下面的盐水逐渐变浅,最终二者颜色趋于一致。丁图中,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空隙,从而使整杯水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
(2)在乙图中,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从而增大了测力计的拉力;在戊图中,铅块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能够悬挂重物不下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丁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图乙、戊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将装有两种不同气体的两个容器连通,经过一段时间,两种气体就在这两个容器中混合均匀,这种现象叫做扩散。在液体间和固体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又如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内部都可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1)从扩散现象可以看出,固体分子间距离较 ,作用力较 ,大多数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不能移动,分子不容易脱离其他分子的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物质。
(2)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 ,作用力较 。
(3)根据你的推理和想象,液体分子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
【答案】(1)小;大
(2)大;小
(3)液体分子既在一定位置振动,又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力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的.
【解答】(1)由分子的特性及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可知,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 作用力较大,大多数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不能移动,分子不容易脱离其它分子的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物质,固态时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由分子的特性及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可知,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大,作用力较小,分子除了碰撞之外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易被压缩;
(3)由分子的特性及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可知.液态时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振动一段时间,还能移动到其他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距比固态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态小,液态时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但不易被压缩.所以,液体分子运动情况是:分子既在一定位置振动,又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故答为:(1)小,大;(2)大,小;(3)液体分子既在一定位置振动,又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五、综合说理题
22.(2019七上·嘉兴期末)小明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先后注入等体积的清水和酒精,标注此时液面的位置。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两者充分混合,请描述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清水和酒精混合后,二者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酒精分子会跑到水分子的空隙里面,水分子会跑到酒精分子的空隙里面,因此混合后它们的体积会缩小。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据此进行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