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10 23:48:01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2.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
3.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4.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  )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
5.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早晨的浓雾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6.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
7.《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8.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9.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 ④初春,冰雪消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2七上·滨江期末)“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二、填空题
11.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   热。
1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13.(2022七上·苍南期末)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 -10℃,也不会出现霜,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2)请你根据知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
(3)为了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通常采用覆膜和灌溉法。灌溉法就是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这样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使土壤降温幅度小。此方法中主要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性?   。
14.(2022七上·上城期末)2021年12月9日,小金同学在观看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了解到“液体表面张力”这一概念,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了有关实验。
(1)他先在玻璃杯中导入少量水,放入两块干冰,观察到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为   ;
(2)然后他在杯口用沾有洗洁精的细线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也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   ;
(3)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白霜的成因   。
15.(2021七上·天台期末)
2021年10月16日,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成功发射。
(1)火箭点火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   (填物态变化)时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6个月后,返回舱返回进入大气层时,会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升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返回舱表面涂上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   (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三、实验探究题
16.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 117 -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四、解答题
17.(2021七上·温州期末)老师利用图甲装置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小明发现此实验存在不足,于是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小明观察到了碘晶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同时发现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请结合实验目的指出原实验的不足并解释改进后实验的优点,同时说明温度计示数上升的原因。
18.(2021七上·定海期末)七年级的科学老师在教学《物质的特性》时,为了其中一节课,准备了干冰来进行实物演示,谁知道从网上购买的干冰在冰柜里放了一天就消失了。试问:
(1)干冰(固体)消失,是因为它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2)干冰以前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近些年来越多的被用在了各个餐厅的菜品上(如图)。请你解释“烟雾”形成的原因   
19.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汽,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20.2013年初,新疆很多地方发生了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的积雪,军区某团出动了特种除雪车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该特种除雪车安装了一台飞机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高压燃气吹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这是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除雪方式。
(1)雪在高达600℃热风的冲击下,    了热量,迅速    成水,并被高达10米/秒的风吹到路边。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    了热量,   成了水蒸气。其中,    和     两个条件都加快了水的蒸发。
(3)还有少部分积雪在高温作用下,    了热量,直接由固态的雪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    。
五、综合说理题
21.(2022七上·临海期末)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同学把一小块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放入水中,立即看到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观察到水面上方出现了浓厚的白雾,好奇的她把手指伸入白雾中,她感觉到手指凉凉的、湿湿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22.(2022七上·婺城期末)将一个装满干冰(温度远低于0℃的固态二氧化碳)的铁罐置于室温为25℃的桌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罐的外壁出现什么现象?打开铁罐盖子,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描述以上两个现象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产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混合物的熔点会降低,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在冰块中加热盐后,会使冰的熔点降低,即低于0℃。白霜为固态,而空气中的水蒸气为气态,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弄清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物质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物质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物质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则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丙为固态,那么乙到丙的物态变化为凝华现象。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樟脑丸消失,即它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属于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据此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即汗液吸收人体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因此有致冷作用。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即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而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即周围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即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解答】A.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变干,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向外放热。
【解答】在激光的照射下,碳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④初春,冰雪消融,即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
那么物态变化相同的是②③。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固态;气态;吸;碘、樟脑丸;气态;固态;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丸等。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放热。
12.【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甲中的碘在沸水中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因此碘肯定不会熔化,则碘应该是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的碘用酒精灯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碘可能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也可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1)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升华,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
(2)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向外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13.【答案】(1)凝华
(2)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水的比热容大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考查了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比热容大的物质,升温慢降温也慢;
【解答】(1)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所以物态变化是凝华;
(2)条件一、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条件二:空气较湿润 ;两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
(3)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因为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可以在夜间其保暖的作用;
故答案为:(1) 凝华 (2) 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水的比热容大
14.【答案】(1)液化
(2)引力
(3)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玻璃怀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白露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
(3)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说明吸热还是放热即可。
【解答】(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后,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雾,因此这个变化为液化。
(2)然后他在杯口用沾有洗洁精的细线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也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引力;
(3)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成因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玻璃怀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从而凝华成白霜。
15.【答案】(1)汽化;吸热
(2)升华;吸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2)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而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返回舱表面涂上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而吸热,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16.【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紫红色的固态碘逐渐消失,而烧杯内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据此分析解答;
(2)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此时碘蒸气可能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的,也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如果此时仍然能够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就能证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而不是熔化现象。
【解答】(1)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为: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7.【答案】实验甲中碘可能会先熔化后再快速汽化成碘蒸气,不能很好地说明碘的直接升华过程,而实验乙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确保碘不会熔化从而说明碘蒸汽确实来自固态碘的升华。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放热,故温度计示数会升高。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可知,当晶体的温度低于熔点时,它肯定不会熔化;
(2)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时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实验甲中碘可能会先熔化后再快速汽化成碘蒸气,不能很好地说明碘的直接升华过程,而实验乙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确保碘不会熔化从而说明碘蒸汽确实来自固态碘的升华。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放热,故温度计示数会升高。
18.【答案】(1)升华
(2)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干冰与空气中冷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2)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干冰(固体)消失,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了升华。
(2)“烟雾”形成的原因: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干冰与空气中冷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
19.【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以下时,它肯定是固体;
(2)将热源的温度降低到碘的熔点以下,观察碘是否会升华;如果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如果没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不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
【解答】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0.【答案】(1)吸收;熔化
(2)吸收;汽化;高温;热风
(3)吸收;升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1.那么物质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要分析物体变化那就必须搞清楚,初始属于什么状态,最终属于什么状态,那么结论就可以轻松得到。
2.并且考查了蒸发快慢的因素。就是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
【解答】
1.雪在高达600℃热风的冲击下,雪是冷的,600℃的热风当然比雪的温度高,所以雪从热风吸收热量。雪为固态,水为液态,雪变成水,就是固态变成液态,当然物态变化就是熔化。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溶化后的水还是冷的, 热风当然比水的温度高,所以水从热风吸收热量。水为液态,水蒸气为气态,水变成水蒸气,就是液态变成气态,当然物态变化就是汽化。那么影响汽化快慢的有热风就是“热”指温度。“风”指空气流动的速度。
3.以此类推,雪(固体)水蒸气(气体),就是升华,吸热。
故答案为:1.吸收、熔化;2.吸收、汽化、高温、热风;3.吸收、升华。
21.【答案】把干冰放入水中时,干冰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致使水面上方温度降低,手指感觉到凉凉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气体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手指会感觉湿湿的。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22.【答案】解:现象:铁罐的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罐口冒出大量的“白气”。
解释:铁罐内装有干冰,所以铁罐外壁温度也远低于0℃,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罐壁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罐壁上结成白霜;打开铁罐盖子,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白气”。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混合物的熔点会降低,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在冰块中加热盐后,会使冰的熔点降低,即低于0℃。白霜为固态,而空气中的水蒸气为气态,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故选A。
2.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弄清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物质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物质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物质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则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丙为固态,那么乙到丙的物态变化为凝华现象。
故选B。
3.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樟脑丸消失,即它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属于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4.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  )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据此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即汗液吸收人体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因此有致冷作用。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即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而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即周围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即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早晨的浓雾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解答】A.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变干,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向外放热。
【解答】在激光的照射下,碳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8.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9.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 ④初春,冰雪消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④初春,冰雪消融,即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
那么物态变化相同的是②③。
故选C。
10.(2022七上·滨江期末)“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   热。
【答案】固态;气态;吸;碘、樟脑丸;气态;固态;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丸等。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放热。
1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甲中的碘在沸水中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因此碘肯定不会熔化,则碘应该是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的碘用酒精灯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碘可能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也可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1)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升华,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
(2)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向外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13.(2022七上·苍南期末)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 -10℃,也不会出现霜,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2)请你根据知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
(3)为了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通常采用覆膜和灌溉法。灌溉法就是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这样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使土壤降温幅度小。此方法中主要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性?   。
【答案】(1)凝华
(2)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水的比热容大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比热容
【解析】【分析】考查了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比热容大的物质,升温慢降温也慢;
【解答】(1)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所以物态变化是凝华;
(2)条件一、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条件二:空气较湿润 ;两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
(3)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因为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可以在夜间其保暖的作用;
故答案为:(1) 凝华 (2) 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水的比热容大
14.(2022七上·上城期末)2021年12月9日,小金同学在观看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了解到“液体表面张力”这一概念,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了有关实验。
(1)他先在玻璃杯中导入少量水,放入两块干冰,观察到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为   ;
(2)然后他在杯口用沾有洗洁精的细线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也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   ;
(3)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白霜的成因   。
【答案】(1)液化
(2)引力
(3)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玻璃怀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白露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
(3)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说明吸热还是放热即可。
【解答】(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后,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雾,因此这个变化为液化。
(2)然后他在杯口用沾有洗洁精的细线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也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引力;
(3)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成因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玻璃怀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从而凝华成白霜。
15.(2021七上·天台期末)
2021年10月16日,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成功发射。
(1)火箭点火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   (填物态变化)时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6个月后,返回舱返回进入大气层时,会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升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返回舱表面涂上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   (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答案】(1)汽化;吸热
(2)升华;吸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2)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而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返回舱表面涂上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而吸热,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三、实验探究题
16.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 117 -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紫红色的固态碘逐渐消失,而烧杯内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据此分析解答;
(2)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此时碘蒸气可能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的,也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如果此时仍然能够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就能证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而不是熔化现象。
【解答】(1)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为: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四、解答题
17.(2021七上·温州期末)老师利用图甲装置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小明发现此实验存在不足,于是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小明观察到了碘晶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同时发现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请结合实验目的指出原实验的不足并解释改进后实验的优点,同时说明温度计示数上升的原因。
【答案】实验甲中碘可能会先熔化后再快速汽化成碘蒸气,不能很好地说明碘的直接升华过程,而实验乙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确保碘不会熔化从而说明碘蒸汽确实来自固态碘的升华。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放热,故温度计示数会升高。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可知,当晶体的温度低于熔点时,它肯定不会熔化;
(2)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时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实验甲中碘可能会先熔化后再快速汽化成碘蒸气,不能很好地说明碘的直接升华过程,而实验乙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确保碘不会熔化从而说明碘蒸汽确实来自固态碘的升华。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放热,故温度计示数会升高。
18.(2021七上·定海期末)七年级的科学老师在教学《物质的特性》时,为了其中一节课,准备了干冰来进行实物演示,谁知道从网上购买的干冰在冰柜里放了一天就消失了。试问:
(1)干冰(固体)消失,是因为它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2)干冰以前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近些年来越多的被用在了各个餐厅的菜品上(如图)。请你解释“烟雾”形成的原因   
【答案】(1)升华
(2)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干冰与空气中冷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2)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干冰(固体)消失,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了升华。
(2)“烟雾”形成的原因: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干冰与空气中冷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
19.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汽,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以下时,它肯定是固体;
(2)将热源的温度降低到碘的熔点以下,观察碘是否会升华;如果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如果没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不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
【解答】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0.2013年初,新疆很多地方发生了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的积雪,军区某团出动了特种除雪车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该特种除雪车安装了一台飞机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高压燃气吹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这是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除雪方式。
(1)雪在高达600℃热风的冲击下,    了热量,迅速    成水,并被高达10米/秒的风吹到路边。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    了热量,   成了水蒸气。其中,    和     两个条件都加快了水的蒸发。
(3)还有少部分积雪在高温作用下,    了热量,直接由固态的雪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    。
【答案】(1)吸收;熔化
(2)吸收;汽化;高温;热风
(3)吸收;升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1.那么物质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要分析物体变化那就必须搞清楚,初始属于什么状态,最终属于什么状态,那么结论就可以轻松得到。
2.并且考查了蒸发快慢的因素。就是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
【解答】
1.雪在高达600℃热风的冲击下,雪是冷的,600℃的热风当然比雪的温度高,所以雪从热风吸收热量。雪为固态,水为液态,雪变成水,就是固态变成液态,当然物态变化就是熔化。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溶化后的水还是冷的, 热风当然比水的温度高,所以水从热风吸收热量。水为液态,水蒸气为气态,水变成水蒸气,就是液态变成气态,当然物态变化就是汽化。那么影响汽化快慢的有热风就是“热”指温度。“风”指空气流动的速度。
3.以此类推,雪(固体)水蒸气(气体),就是升华,吸热。
故答案为:1.吸收、熔化;2.吸收、汽化、高温、热风;3.吸收、升华。
五、综合说理题
21.(2022七上·临海期末)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同学把一小块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放入水中,立即看到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观察到水面上方出现了浓厚的白雾,好奇的她把手指伸入白雾中,她感觉到手指凉凉的、湿湿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把干冰放入水中时,干冰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致使水面上方温度降低,手指感觉到凉凉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气体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手指会感觉湿湿的。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22.(2022七上·婺城期末)将一个装满干冰(温度远低于0℃的固态二氧化碳)的铁罐置于室温为25℃的桌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罐的外壁出现什么现象?打开铁罐盖子,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描述以上两个现象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产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解:现象:铁罐的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罐口冒出大量的“白气”。
解释:铁罐内装有干冰,所以铁罐外壁温度也远低于0℃,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罐壁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罐壁上结成白霜;打开铁罐盖子,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白气”。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