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玉环期末)以下传统手工技艺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玉环剪纸 B.白酒酿造
C.竹篾编制 D.船模制作
2.(2023七上·南浔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所示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
A. B.
C. D.
3.(2022七上·镇海期末)我国国产航母“福建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重油难溶于水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具有可燃性
4.(2023七上·兰溪期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给铜片加热;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没有伴随物理变化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都是化学变化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物理性质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5.(2023七上·德清期末)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测法,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篮球框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米
B.七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厚度约为1毫米
C.一个羽毛球的质量约为300克
D.一块橡皮的体积约为1立方分米
6.(2022七上·余杭月考)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探放在己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3∶2 B.4∶3
C.2∶3 D.1∶2
7.(2022七上·余杭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从图中可知,水的温度从8 ℃降到2 ℃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化是(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一直变大 D.保持不变
8.(2022七上·义乌期中)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克和20克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克,则物体的质量为 ( )
A.124 克 B.122 克 C.118 克 D.116 克
9.(2022七上·金东期中)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作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10.(2022七上·长兴月考)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ρ甲:ρ乙=1:4 B.ρ甲:ρ乙=4:1
C.若m甲=m乙,则V甲m乙
11.(2022七上·余姚竞赛)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镁带燃烧 B.钢铁生锈 C.车胎爆炸 D.面包腐败
12.(2022七上·余姚竞赛)有一托盘天平,没有游码,分度盘刻度均匀,用该天平称量一个物体,当向右盘放置27.60g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偏右0.5个小格,当从右盘取出100mg砝码时,指针向左偏转了2.5个小格,那么所称物体的质量为( )
A.27.52g B.27.54g C.27.56g D.27.58g
13.(2022·余姚期中)小陵同学使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她接下来应该( )
A.将游码向右移,至横梁再次平衡
B.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至横梁再次平衡
C.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至横梁再次平衡
D.将右盘中的最小砝码取出,再向右调节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14.(2022七上·慈溪期中)实验室有一架天平,其标尺的最大刻度为10g,一位同学使用这架天平称取23g食盐,但操作过程中错将20g的砝码放在了天平左盘的位置,并将游码调到标尺3g的位置,然而在加食盐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错误,若此时食盐和砝码的位置已不能调换,请你给他一个正确的建议,使他继续实验,并准确测出食盐的质量( )
A.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B.将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C.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3g的位置后继续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D.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后继续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15.(2022七上·慈溪期中)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会改变的是( )
A.将金块拉成金丝 B.一块冰熔化成水
C.气密性良好的气球受热膨胀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
二、填空题
16.(2023七上·龙港期末)如图是惠惠在某次物理实验中的部分操作,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惠惠用调节好的天平准确称量镓质量,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 如图乙所示。惠惠这次所称物体的质量是 g。
(2)惠惠称完上述物体后,还想准确称取5克镓,于是她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她的操作应该是 。操作后在正确的称量过程中又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则惠惠下一步的操作是 。
(3)镓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有网友说金属镓放在手心里会熔化。如图所示是镓的温度变化图象,请你根据图象的信息判断网友的说法是 (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是 。
(4)根据以上信息,写出镓的一条物理性质
17.(2023七上·玉环期末)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称量时,当砝码与游码示数如图所示,天平再次平衡,则待测物的质量是 。
18.(2023七上·德清期末)最近冬天流行的55度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水温在55℃左右,它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55度杯能让热水快速降温的秘密是杯子的降温层中装有一种物理控温相变材料(该相变材料常温下是一种固体,它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与晶体相同)。当杯内注入开水后,相变材料开始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温较快降到55℃;当水变凉时,相变材料 热(选填“吸”或“放”),所以能较长时间保持在55℃左右。
19.(2022七上·余姚竞赛)如图甲为托盘天平的示意图。
(1)请在横线处填上指定部位的名称。
③ ;⑤ 。
(2)小科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这时应将 向左调节。用调节后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 g。
(3)小科想配置一定浓度的盐水,通过计算需要6g食盐和40mL水,于是他用同一个天平称量食盐,当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接下来他的操作是 。称量时后发现砝码生锈了,称量结果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在用量筒量取40mL水时,错用仰视的方式,这样量取的水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0.(2022七上·丽水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记录: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30 34 38 43 48 48 48 48 48 50 55
(1)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2)判断该物质是晶体的依据是 。
21.(2023七上·杭州期末)小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
(1)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的。
(2)戴眼镜的人吃汤面时,眼镜的镜片常常会变得模糊,过一段时间后,眼镜的镜片又会变得清晰了。这个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3)有一种粘木料用的胶,需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升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所以熬这种胶一般用如图所示的两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请说说理由
22.(2023七上·兰溪期末)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许多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
(1)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王亚平手持两片透明的塑料板,叶光富向两片塑料板表面都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神奇的是,王亚平双手将塑料板轻轻拉扯,“桥”依旧没有断开(如图一所示)。“桥”依旧没有断开的原因是 。
(2)新冠疫情期间,小明妈妈响应非必要不出户的号召,一次性买了很多蔬菜和水果。为了延长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期,用保鲜膜(袋)将水果和蔬菜密封(如图二所示),然后放在温度低的冰箱中。用保鲜膜(袋)密封水果和蔬菜,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是 。
23.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 ,而碘晶粒逐渐消失;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几滴水,过一会儿在瓶壁上方出现很多紫色碘颗粒,是由于 。
(2)接着他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 (填“水蒸气”“液态水”或“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4.(2021七上·宁波月考)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 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6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25.(2021七上·天台期末)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3七上·义乌期末)
(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
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
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3)拓展应用:
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
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
27.(2022七上·宁波期中)小思外出游玩时捡到一块鹅卵石,她对该鹅卵石的质量进行了测量。
(1)甲图是小思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她的错误之处是 。
(2)改正错误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3)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 5g 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思应采取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4)最终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该鹅卵石的质量是 g。
28.小西看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表面积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 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A4-6-1所示的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 (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 。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29.(2020七上·柯桥月考)对二甲苯(简称PX)是塑料和合成纤维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微毒、具有可燃性。PX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PX的一点物理性质: 。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快慢将如何变化? 。
(3)由于人们对PX的认识不同,导致对建设PX化工厂的看法不一。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建设PX化工厂的是 。
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
B.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
四、解答题
30.(2021七上·西湖月考)小科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如图甲所示。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科按如图乙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老师对小科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老师所说的两个错误是:
① ;② 。
(3)小科改正错误后,正确称量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 克。
(4)小科发现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用这样的砝码测物体质量,测量结果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室天平的配套砝码及横梁标尺如下图所示:
小科同学用此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横梁平衡后,他错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的质量是77.8克,测量结束后,他还未觉察出自己的失误,则铁块的实际质量应该是 克。
31.(2020七上·金华月考)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当出现错误操作或者因天平自身问题等原因,无法根据“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质量”计算时,能否依旧利用已有数据进行求解。
(1)问题之一“左码右物”: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一盛有液体的烧杯,添加100克砝码一个,20克砝码两个和5克砝码一个,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烧杯在托盘上的位置放反了,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在不需要重新称量的前提下,利用已知读数计算出该装水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2)问题之二“缺少游码”:有一架天平缺少了游码,用此天平称量某物体时右盘已有
55克砝码,指针向左偏了三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1克砝码时,指针又向右偏了两小格,指针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被称物体的质量是 。
32.(2023七上·临海期末)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市的桃渚镇。地质公园主体地层属浙东沿海中生代晚期火山喷发带的组成部分。熔岩冷却形成约1500万根石柱(如图)。
(1)在爬山过程中小海不小心割破手指流血了,他至少伤到了皮肤的 (填”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
(2)小海和同学们在公园游玩后各自捡了一块石头带回学校测体积。小海捡的石头体积较小,可放入量筒,他首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水”有何要求?
(3)小临捡的石头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于是她利用一只烧杯和量筒完成了测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该石头的体积为 cm3。
②她发现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3.(2023七上·临海期末) 2022年11月7日,油价继续上涨。该日每吨油价上调155元。已知汽油密度0.8×103kg/m3,请回答:
(1)汽油密度0.8×103kg/m3,它表示的含义 。
(2)小海家车的油箱容积为60升,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汽油?
(3)小海爸爸加满一箱汽油将多花多少钱?
34.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五、综合说理题
35.(2019七上·柯桥月考)碘的升华实验时,小原和小艳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碘的熔点约为113.7℃,沸点约为184.4℃。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A.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600℃);B.用水浴加热。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认B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请你简述其原因。
36.(2022七上·平阳期末)冬天气温低、天气干燥,小明利用家中的矿泉水瓶、棉棒、电热装置等自制加湿器如图甲,图乙是它结构示意图。棉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加热装置可给上端伞状结构中的水加热,使伞状结构上端产生大量的“白雾”。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自制加湿器能快速产生大量“白雾”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玉环剪纸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错误
B.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酒精,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正确
C. 竹篾编制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错误
D. 船模制作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运动论: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进行无规则运动。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解答】ACD.均是实物在进行研究,未模拟其他事物;
B.将黄豆和芝麻模拟成其中的分子,探究其是否存在间隙。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解答】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重油难溶于水,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重油具有可燃性,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1)如果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4)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5)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解答】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中存在酒精的挥发,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均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C错误;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估算类题型,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如一块橡皮的体积1立方分米的说法进行换算,1dm3=1dm×1dm×1dm=10cm×10cm×10cm,也就是说,若D成立,则一块橡皮的体积和一个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相等,明显不符合实际。
【解答】
A.篮球框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米,故A正确;
B.七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厚度约为1厘米,故B错误;
C.一个羽毛球的质量约为10克,故C错误;
D.一块橡皮的体积约为8立方厘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甲和乙的质量之比,结合公式计算二者的密度之比。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3m乙=2m甲;
即m甲:m乙=3:2;
且V甲:V乙=1:1;
根据公式得到:。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水的体积变化,再根据公式确定水的密度变化。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温度从8℃到2℃的过程中,水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大。根据公式可知,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m左=m右+m游码”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m左=m右+m游码”得到:100g+20g=m物+4g;
解得:m物=116g。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在科学探究中,要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要控制其它变量相同,只改变要探究的这个变量,避免其它因素对探究产生影响。
【解答】甲:二氧化氮密度大小,空气密度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下面,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引起的气体颜色变化。过一段时间后,空气颜色和二氧化氮颜色相同,只能说明是分子运动引起的;
乙: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密度小的空气在下,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的颜色相同,可能是分子运动引起,也可能是重力引起;
丙:两个瓶子水平放置,也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
则最不合理的是乙图。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从图像提取信息,根据公式m=ρV计算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公式得到:,故A正确,B错误;
当m甲=m乙=10g时,V甲=8cm3,V乙=2cm3,故C错误;
当V甲=V乙=4cm3时,m甲=5g,m乙=20g,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镁带燃烧时,生成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钢铁生锈,即钢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车胎爆炸时,只是气体膨胀,造成车胎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面包腐败时,生成了不能食用的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依据指针偏转的程度来求解物体的质量是本题中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搞清当右盘中增加100毫克砝码时,指针偏转了多少个格,从而计算出改变1小格所需要的砝码质量,进而根据天平指针的位置确定其质量的结果。
【解答】当右盘中加上27.6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向右端偏0.5小格,说明物体的质量稍小于27.60克。
在右盘取出100毫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左端端偏2.5格。
即100毫克的质量使指针偏3格,则改变1小格的质量为:100毫克÷3=毫克。
当右盘中砝码质量为27.60克时,指针偏右0.5个小格,
则当天平平衡时,需要减小砝码质量为:毫克×0.5=毫克≈0.02g;
因此,物体的质量为:27.60g-0.02g=27.58g。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判断。
【解答】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通过调整平衡螺母让天平实现平衡,故B、C错误;
根据图片可知,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左盘物体质量小,右盘砝码质量大,则此时应该将右盘最小的砝码取出,然后向右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当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那么m药品=m砝码-m游码。
【解答】A.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根据m药品=m砝码-m游码得到,食盐的质量为:20g-6g=14g,故A错误;
B.将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根据m药品=m砝码-m游码得到,食盐的质量为:20g-9g=11g,故B错误;
C.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3g的位置后,食盐的质量为:20g+10g-3g=27g,故C错误;
D.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食盐的质量为:20g+10g-3g=23g,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金块拉成金丝,形状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A不合题意;
B.一块冰熔化成水,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B不合题意;
C.气密性良好的气球受热膨胀,形状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C不合题意;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车胎的质量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1)62.4
(2)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从左盘中取出适量金属镓,直至天平平衡
(3)正确的;金属镓是晶体,且熔点为30℃,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
(4)熔点低,非常容易熔化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在测量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只能调整左盘物体的质量,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
(3)根据图片确定金属镓的熔点,然后与人体温度比较即可。
(4)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形态、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防腐性等。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砝码质量为:50g+10g=60g,游码质量为2.4g,则物体的质量为:60g+2.4g=62.4g。
(2)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说明右盘轻,那么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在测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物体的质量偏大,那么操作为:从左盘中取出适量金属镓,直至天平平衡。
(3)根据图片可在,金属镓的熔点为30℃,低于人体的体温,那么该网友的说法正确,理由是:金属镓是晶体,且熔点为30℃,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
(4)金属镓的物理性质:熔点低,非常容易熔化。
17.【答案】左;63.2克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托盘天平示数: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单位
【解答】 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说明右侧偏重,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根据图可以读出质量是50g+10g+3.2g=63.2g。
故答案为:左 ; 63.2g
18.【答案】熔化;放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需要吸热;晶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当杯内注入开水后,相变材料开始吸热熔化,水温较快降到55℃;当水变凉时,相变材料凝固放热,所以能较长时间保持在55℃左右。
19.【答案】(1)分度盘;游码
(2)平衡螺母;78.4
(3)向左盘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偏小;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根据天平的结构分析解答;
(2)根据天平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质量。
(3)根据定量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③为分度盘,⑤为游码。
(2)小科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根据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5g+20g+50g=75g,游码的质量为3.4g,则物体的质量为:75g+3.4g=78.4g。
(3)他用同一个天平称量食盐,当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说明左盘食盐的质量偏小,那么接下来他的操作是:向左盘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称量时后发现砝码生锈了,则砝码的质量偏大,那么砝码的个数应该较少,即称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在用量筒量取40mL水时,错用仰视的方式,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大。
20.【答案】(1)48
(2)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保持48℃不变,即它的熔点为48℃。根据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8℃。
(2)判断该物质是晶体的依据是: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1.【答案】(1)压缩体积(加压)
(2)汽化-液化-汽化(液化-汽化)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使得胶的温度基本能保持在100℃左右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当液体沸腾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加压)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的。
(2)戴眼镜的人吃汤面时,眼镜的镜片常常会变得模糊,过一段时间后,眼镜的镜片又会变得清晰了。其实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再从气态变成液态,最后从液态再变成气态的过程,即发生的物态变化为:汽化-液化-汽化。
(3)熬这种胶一般用如图所示的两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理由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使得胶的温度基本能保持在100℃左右。
22.【答案】(1)水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
(2)减慢了水果和蔬菜中水的蒸发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解答;
(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解答】(1)王亚平双手将塑料板轻轻拉扯,“桥”依旧没有断开(如图一所示)。“桥”依旧没有断开的原因是:水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
(2)用保鲜膜(袋)密封水果和蔬菜,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是:减慢了水果和蔬菜中水的蒸发。
23.【答案】(1)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凝华
(2)液态水;二氧化碳气体;下降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固态的碘颗粒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碘蒸气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碘颗粒,从而发生凝华现象。
(2)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则“白气”肯定不是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干冰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于是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水面上方的水蒸气放热后,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
【解答】(1)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碘蒸气,而碘晶粒逐渐消失;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几滴水,过一会儿在瓶壁上方出现很多紫色碘颗粒,是由于碘蒸气遇冷凝华。
(2)接着他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液态水,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气体,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下降。
24.【答案】②⑩;①⑧;③⑤⑥⑨;④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
【解答】①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③水是无色液体,说的是颜色,为物理性质;
④铁能生锈,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的是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说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物理性质;
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⑧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⑨镁的熔点为648.8℃,为物理性质;
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那么: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②⑩,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⑤⑥⑨,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④⑦。
25.【答案】(1)引力
(2)运动(热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分析解答;
(2)跟机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答。
【解答】(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运动(热运动)。
26.【答案】(1)引力;中间
(2)中间
(3)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木块的移动方向是否与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木块的形状,观察它的移动方向。如果移动方向发生改变,那么二者有关;否则,二者无关。
(2)探究硬币的移动方向与液面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液面的形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如果硬币的移动方向改变,则说明二者有关。
(3)根据硬币和木块在水中的移动方向分析。
【解答】(1)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引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
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中间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向中间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3)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硬币都向中间移动,则硬币靠拢,木块都向边缘移动,则木块分开,故选A。
27.【答案】(1)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右
(3)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
(4)54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的步骤: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3)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放入最小的砝码时质量偏大,而去掉最小的砝码时质量偏小时,此时可以向右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4)鹅卵石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小思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她的错误之处是: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根据乙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则左盘重,右盘轻,此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3)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 5g 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思应采取的操作是: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4)根据丁图可知,砝码质量为50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4g,则鹅卵石的质量:m=m砝码+m游码=50g+4g=54g。
28.【答案】(1)温度
(2)A、D;D先变干
(3)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猜想。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实验A、B分析影响蒸发的要素,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一致即可。
【解答】(1)我认为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2)要验证猜想②,即探究蒸发快慢与是否通风有关,就要改变液体上方空气流速,而控制液体种类、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故选实验AD。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因此获得证据为:D先变干。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则液体温度升高,故A不合题意;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则液体表面积增大,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则液体上方空气流速增大,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29.【答案】(1)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
(2)加快
(3)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2)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气体的流速;
(3)凡是描述的是PX的优点的选项,就是支持建设的措施。
【解答】(1)PX的一点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将加快;
(3)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因此不支持建设PX,故A不合题意;
B. 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建设PX,故B符合题意;
C. 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因此不支持建设PX,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30.【答案】(1)将平衡螺母右移
(2)用手取用砝码;将砝码放在天平左盘
(3)42.4
(4)变大
(5)72.2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根据指针的指向确定两个托盘的轻重,而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
(3)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4)所谓测量,其实就是一个物理量与一个标准的比值,即,据此分析判断;
(5)首先根据砝码的情况确定现在天平上砝码和游码的质量,然后根据“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计算出铁块的实际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则它应采取的措施为: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2)根据图乙可知,小科的错误操作为:
①用手取用砝码;
②将砝码放在天平左盘。
(3)根据丙图可知,砝码的质量为:20g+20g=40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2.4g,那么物体的质量为:40g+2.4g=42.4g。
(4)小科发现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即质量标准偏小,根据可知,测量结果会变大。
(5)根据图片可知,天平砝码的最小质量为5g,即小于5g的质量都要使用游码。铁块的质量为77.8g,则此时砝码的质量为75g,游码的质量为2.8g,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为:75g-2.8g=72.2g。
31.【答案】(1)142.6 克
(2)55.6 克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当天平上的砝码和物体放错位置后,则m物=m砝码-m游码;
(2)用再加入砝码的质量÷指针偏转的格数计算出偏转一个小格对应的质量,再乘以天平平衡时对应的格数计算出平衡需要的砝码质量,最后与已有的砝码质量相加即可。
【解答】(1)该装满水烧杯的实际质量为:m物=m砝码-m游码=(100g+20g×2+5g)-2.4g=142.6g;
(2)根据乙图可知,加入1g砝码后指针向右偏转了5格,则每格对应的质量:1g÷5=0.2g;
当天平平衡时,需要指针向右偏转3格,那么需要再加入砝码:0.2g×3=0.6g;
则被称物体的质量为:55g+0.6g=55.6g。
32.【答案】(1)真皮
(2)能浸没石块且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最大刻度
(3)50;偏大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皮肤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以及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等。皮下组织中的脂肪能缓冲撞击、储藏能量。
(2)测量石块体积用的是排水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需要将石块浸没在水中。
(3)由图可知石块的体积就是烧杯内减少的水的体积,用量筒将减少的这部分体积加满。所以两桶内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石块取出时会带出一部分水,导致石块体积偏大。
【解答】(1)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手指流血,说明他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层;
(2)”适量的水”指的是能浸没石块确保量筒内满上来的水的体积=石块体积, 且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最大刻度,能直接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3) ① 石块体积=200mL-150mL=50mL;
② 这样操作时,石块会带出一部分水,所以测量的体积=石块体积+水的体积,结果会偏大。
33.【答案】(1)每立方米汽油的质量为0.8×103千克
(2)解:V=60 升=0.06米3
m=ρV=0.8×103千克/米3×0.06米=48千克
(3)解:155 元×48千克/1000千克=7.44元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是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通常是1m3,所以汽油密度 0.8×103kg/m3表示的含义是: 每立方米汽油的质量为0.8×103千克 。
(2)已知油箱的体积和汽油的密度,根据公式m=V 即可求汽油的质量,注意单位统一;
(3)根据1t汽油上调155元,先求出1千克汽油上调的价格,再根据一箱油的质量1千克汽油上调的价格;就可以求出张老师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节省多少元。
34.【答案】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设计升华吸热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即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35.【答案】①水浴加热,温度最高100℃,达不到碘的熔点及沸点,所以变为气体,不可能熔化,也不可能汽化,更难说明是升华现象;
②酒精灯直接加热(400℃﹣600℃),温度超过了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汽化,升华现象不明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如果热源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或沸点,那么就有理由猜想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因此热源的温度必须低于这两个温度。
【解答】①水浴加热,温度最高100℃,达不到碘的熔点及沸点,所以变为气体,不可能熔化,也不可能汽化,更难说明是升华现象;
②酒精灯直接加热(400℃﹣600℃),温度超过了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汽化,升华现象不明显。
36.【答案】产生大量水蒸气的解释:①棉棒吸水性强,其中含有大量水分;②表面积增大,蒸发速度加快;③温度升高,蒸发速度加快。
白雾现象解释:①冬天气温低,水蒸气与空气温差大;②水蒸气液化变为小水滴。棉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其中含水量较高。伞状弧形结构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加热装置提高了水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水蒸发,棉棒周围快速形成大量水蒸气。冬天气温低,水蒸气遇空气温差大,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快速产生大量“白雾”。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
(3)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而“白雾”应该是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玉环期末)以下传统手工技艺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玉环剪纸 B.白酒酿造
C.竹篾编制 D.船模制作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玉环剪纸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错误
B.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酒精,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正确
C. 竹篾编制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错误
D. 船模制作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3七上·南浔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所示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运动论: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进行无规则运动。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解答】ACD.均是实物在进行研究,未模拟其他事物;
B.将黄豆和芝麻模拟成其中的分子,探究其是否存在间隙。
故答案为:B
3.(2022七上·镇海期末)我国国产航母“福建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重油难溶于水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具有可燃性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解答】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重油难溶于水,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重油具有可燃性,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3七上·兰溪期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给铜片加热;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没有伴随物理变化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都是化学变化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物理性质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1)如果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4)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5)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解答】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中存在酒精的挥发,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均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C错误;
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3七上·德清期末)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测法,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篮球框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米
B.七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厚度约为1毫米
C.一个羽毛球的质量约为300克
D.一块橡皮的体积约为1立方分米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估算类题型,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如一块橡皮的体积1立方分米的说法进行换算,1dm3=1dm×1dm×1dm=10cm×10cm×10cm,也就是说,若D成立,则一块橡皮的体积和一个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相等,明显不符合实际。
【解答】
A.篮球框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米,故A正确;
B.七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厚度约为1厘米,故B错误;
C.一个羽毛球的质量约为10克,故C错误;
D.一块橡皮的体积约为8立方厘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2七上·余杭月考)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探放在己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3∶2 B.4∶3
C.2∶3 D.1∶2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甲和乙的质量之比,结合公式计算二者的密度之比。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3m乙=2m甲;
即m甲:m乙=3:2;
且V甲:V乙=1:1;
根据公式得到:。
故选A。
7.(2022七上·余杭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从图中可知,水的温度从8 ℃降到2 ℃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化是(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一直变大 D.保持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水的体积变化,再根据公式确定水的密度变化。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温度从8℃到2℃的过程中,水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大。根据公式可知,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2022七上·义乌期中)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克和20克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克,则物体的质量为 ( )
A.124 克 B.122 克 C.118 克 D.116 克
【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m左=m右+m游码”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m左=m右+m游码”得到:100g+20g=m物+4g;
解得:m物=116g。
故选D。
9.(2022七上·金东期中)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作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在科学探究中,要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要控制其它变量相同,只改变要探究的这个变量,避免其它因素对探究产生影响。
【解答】甲:二氧化氮密度大小,空气密度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下面,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引起的气体颜色变化。过一段时间后,空气颜色和二氧化氮颜色相同,只能说明是分子运动引起的;
乙: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密度小的空气在下,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的颜色相同,可能是分子运动引起,也可能是重力引起;
丙:两个瓶子水平放置,也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
则最不合理的是乙图。
故选B。
10.(2022七上·长兴月考)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ρ甲:ρ乙=1:4 B.ρ甲:ρ乙=4:1
C.若m甲=m乙,则V甲m乙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从图像提取信息,根据公式m=ρV计算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公式得到:,故A正确,B错误;
当m甲=m乙=10g时,V甲=8cm3,V乙=2cm3,故C错误;
当V甲=V乙=4cm3时,m甲=5g,m乙=20g,故D错误。
故选A。
11.(2022七上·余姚竞赛)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镁带燃烧 B.钢铁生锈 C.车胎爆炸 D.面包腐败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镁带燃烧时,生成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钢铁生锈,即钢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车胎爆炸时,只是气体膨胀,造成车胎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面包腐败时,生成了不能食用的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2.(2022七上·余姚竞赛)有一托盘天平,没有游码,分度盘刻度均匀,用该天平称量一个物体,当向右盘放置27.60g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偏右0.5个小格,当从右盘取出100mg砝码时,指针向左偏转了2.5个小格,那么所称物体的质量为( )
A.27.52g B.27.54g C.27.56g D.27.58g
【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依据指针偏转的程度来求解物体的质量是本题中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搞清当右盘中增加100毫克砝码时,指针偏转了多少个格,从而计算出改变1小格所需要的砝码质量,进而根据天平指针的位置确定其质量的结果。
【解答】当右盘中加上27.6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向右端偏0.5小格,说明物体的质量稍小于27.60克。
在右盘取出100毫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左端端偏2.5格。
即100毫克的质量使指针偏3格,则改变1小格的质量为:100毫克÷3=毫克。
当右盘中砝码质量为27.60克时,指针偏右0.5个小格,
则当天平平衡时,需要减小砝码质量为:毫克×0.5=毫克≈0.02g;
因此,物体的质量为:27.60g-0.02g=27.58g。
故选D。
13.(2022·余姚期中)小陵同学使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她接下来应该( )
A.将游码向右移,至横梁再次平衡
B.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至横梁再次平衡
C.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至横梁再次平衡
D.将右盘中的最小砝码取出,再向右调节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判断。
【解答】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通过调整平衡螺母让天平实现平衡,故B、C错误;
根据图片可知,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左盘物体质量小,右盘砝码质量大,则此时应该将右盘最小的砝码取出,然后向右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故选D。
14.(2022七上·慈溪期中)实验室有一架天平,其标尺的最大刻度为10g,一位同学使用这架天平称取23g食盐,但操作过程中错将20g的砝码放在了天平左盘的位置,并将游码调到标尺3g的位置,然而在加食盐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错误,若此时食盐和砝码的位置已不能调换,请你给他一个正确的建议,使他继续实验,并准确测出食盐的质量( )
A.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B.将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C.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3g的位置后继续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D.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后继续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答案】D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当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那么m药品=m砝码-m游码。
【解答】A.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根据m药品=m砝码-m游码得到,食盐的质量为:20g-6g=14g,故A错误;
B.将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根据m药品=m砝码-m游码得到,食盐的质量为:20g-9g=11g,故B错误;
C.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3g的位置后,食盐的质量为:20g+10g-3g=27g,故C错误;
D.向左盘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食盐的质量为:20g+10g-3g=23g,故D正确。
故选D。
15.(2022七上·慈溪期中)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会改变的是( )
A.将金块拉成金丝 B.一块冰熔化成水
C.气密性良好的气球受热膨胀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金块拉成金丝,形状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A不合题意;
B.一块冰熔化成水,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B不合题意;
C.气密性良好的气球受热膨胀,形状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C不合题意;
D.自行车轮胎日久磨损,车胎的质量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3七上·龙港期末)如图是惠惠在某次物理实验中的部分操作,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惠惠用调节好的天平准确称量镓质量,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 如图乙所示。惠惠这次所称物体的质量是 g。
(2)惠惠称完上述物体后,还想准确称取5克镓,于是她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她的操作应该是 。操作后在正确的称量过程中又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则惠惠下一步的操作是 。
(3)镓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有网友说金属镓放在手心里会熔化。如图所示是镓的温度变化图象,请你根据图象的信息判断网友的说法是 (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是 。
(4)根据以上信息,写出镓的一条物理性质
【答案】(1)62.4
(2)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从左盘中取出适量金属镓,直至天平平衡
(3)正确的;金属镓是晶体,且熔点为30℃,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
(4)熔点低,非常容易熔化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在测量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只能调整左盘物体的质量,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
(3)根据图片确定金属镓的熔点,然后与人体温度比较即可。
(4)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形态、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防腐性等。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砝码质量为:50g+10g=60g,游码质量为2.4g,则物体的质量为:60g+2.4g=62.4g。
(2)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说明右盘轻,那么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在测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物体的质量偏大,那么操作为:从左盘中取出适量金属镓,直至天平平衡。
(3)根据图片可在,金属镓的熔点为30℃,低于人体的体温,那么该网友的说法正确,理由是:金属镓是晶体,且熔点为30℃,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
(4)金属镓的物理性质:熔点低,非常容易熔化。
17.(2023七上·玉环期末)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称量时,当砝码与游码示数如图所示,天平再次平衡,则待测物的质量是 。
【答案】左;63.2克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托盘天平示数: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单位
【解答】 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说明右侧偏重,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根据图可以读出质量是50g+10g+3.2g=63.2g。
故答案为:左 ; 63.2g
18.(2023七上·德清期末)最近冬天流行的55度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水温在55℃左右,它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55度杯能让热水快速降温的秘密是杯子的降温层中装有一种物理控温相变材料(该相变材料常温下是一种固体,它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与晶体相同)。当杯内注入开水后,相变材料开始 (填物态变化名称),水温较快降到55℃;当水变凉时,相变材料 热(选填“吸”或“放”),所以能较长时间保持在55℃左右。
【答案】熔化;放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需要吸热;晶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当杯内注入开水后,相变材料开始吸热熔化,水温较快降到55℃;当水变凉时,相变材料凝固放热,所以能较长时间保持在55℃左右。
19.(2022七上·余姚竞赛)如图甲为托盘天平的示意图。
(1)请在横线处填上指定部位的名称。
③ ;⑤ 。
(2)小科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这时应将 向左调节。用调节后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 g。
(3)小科想配置一定浓度的盐水,通过计算需要6g食盐和40mL水,于是他用同一个天平称量食盐,当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接下来他的操作是 。称量时后发现砝码生锈了,称量结果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在用量筒量取40mL水时,错用仰视的方式,这样量取的水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分度盘;游码
(2)平衡螺母;78.4
(3)向左盘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偏小;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根据天平的结构分析解答;
(2)根据天平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质量。
(3)根据定量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③为分度盘,⑤为游码。
(2)小科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根据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5g+20g+50g=75g,游码的质量为3.4g,则物体的质量为:75g+3.4g=78.4g。
(3)他用同一个天平称量食盐,当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说明左盘食盐的质量偏小,那么接下来他的操作是:向左盘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称量时后发现砝码生锈了,则砝码的质量偏大,那么砝码的个数应该较少,即称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在用量筒量取40mL水时,错用仰视的方式,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大。
20.(2022七上·丽水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记录: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30 34 38 43 48 48 48 48 48 50 55
(1)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2)判断该物质是晶体的依据是 。
【答案】(1)48
(2)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保持48℃不变,即它的熔点为48℃。根据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8℃。
(2)判断该物质是晶体的依据是: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1.(2023七上·杭州期末)小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
(1)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的。
(2)戴眼镜的人吃汤面时,眼镜的镜片常常会变得模糊,过一段时间后,眼镜的镜片又会变得清晰了。这个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3)有一种粘木料用的胶,需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升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所以熬这种胶一般用如图所示的两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请说说理由
【答案】(1)压缩体积(加压)
(2)汽化-液化-汽化(液化-汽化)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使得胶的温度基本能保持在100℃左右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当液体沸腾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加压)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的。
(2)戴眼镜的人吃汤面时,眼镜的镜片常常会变得模糊,过一段时间后,眼镜的镜片又会变得清晰了。其实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再从气态变成液态,最后从液态再变成气态的过程,即发生的物态变化为:汽化-液化-汽化。
(3)熬这种胶一般用如图所示的两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理由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使得胶的温度基本能保持在100℃左右。
22.(2023七上·兰溪期末)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许多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
(1)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王亚平手持两片透明的塑料板,叶光富向两片塑料板表面都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神奇的是,王亚平双手将塑料板轻轻拉扯,“桥”依旧没有断开(如图一所示)。“桥”依旧没有断开的原因是 。
(2)新冠疫情期间,小明妈妈响应非必要不出户的号召,一次性买了很多蔬菜和水果。为了延长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期,用保鲜膜(袋)将水果和蔬菜密封(如图二所示),然后放在温度低的冰箱中。用保鲜膜(袋)密封水果和蔬菜,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是 。
【答案】(1)水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
(2)减慢了水果和蔬菜中水的蒸发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解答;
(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解答】(1)王亚平双手将塑料板轻轻拉扯,“桥”依旧没有断开(如图一所示)。“桥”依旧没有断开的原因是:水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
(2)用保鲜膜(袋)密封水果和蔬菜,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是:减慢了水果和蔬菜中水的蒸发。
23.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 ,而碘晶粒逐渐消失;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几滴水,过一会儿在瓶壁上方出现很多紫色碘颗粒,是由于 。
(2)接着他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 (填“水蒸气”“液态水”或“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答案】(1)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凝华
(2)液态水;二氧化碳气体;下降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固态的碘颗粒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碘蒸气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碘颗粒,从而发生凝华现象。
(2)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则“白气”肯定不是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干冰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于是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水面上方的水蒸气放热后,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
【解答】(1)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碘蒸气,而碘晶粒逐渐消失;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几滴水,过一会儿在瓶壁上方出现很多紫色碘颗粒,是由于碘蒸气遇冷凝华。
(2)接着他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液态水,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气体,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下降。
24.(2021七上·宁波月考)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 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6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答案】②⑩;①⑧;③⑤⑥⑨;④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
【解答】①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③水是无色液体,说的是颜色,为物理性质;
④铁能生锈,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的是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说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物理性质;
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⑧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⑨镁的熔点为648.8℃,为物理性质;
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那么: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②⑩,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⑤⑥⑨,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④⑦。
25.(2021七上·天台期末)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 。
【答案】(1)引力
(2)运动(热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分析解答;
(2)跟机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答。
【解答】(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运动(热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3七上·义乌期末)
(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
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
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3)拓展应用:
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
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
【答案】(1)引力;中间
(2)中间
(3)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木块的移动方向是否与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木块的形状,观察它的移动方向。如果移动方向发生改变,那么二者有关;否则,二者无关。
(2)探究硬币的移动方向与液面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液面的形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如果硬币的移动方向改变,则说明二者有关。
(3)根据硬币和木块在水中的移动方向分析。
【解答】(1)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引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
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中间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向中间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3)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硬币都向中间移动,则硬币靠拢,木块都向边缘移动,则木块分开,故选A。
27.(2022七上·宁波期中)小思外出游玩时捡到一块鹅卵石,她对该鹅卵石的质量进行了测量。
(1)甲图是小思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她的错误之处是 。
(2)改正错误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3)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 5g 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思应采取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4)最终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该鹅卵石的质量是 g。
【答案】(1)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右
(3)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
(4)54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的步骤: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3)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放入最小的砝码时质量偏大,而去掉最小的砝码时质量偏小时,此时可以向右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4)鹅卵石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小思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她的错误之处是:游码没有调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根据乙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则左盘重,右盘轻,此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3)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 5g 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思应采取的操作是: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4)根据丁图可知,砝码质量为50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4g,则鹅卵石的质量:m=m砝码+m游码=50g+4g=54g。
28.小西看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表面积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 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A4-6-1所示的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 (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 。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答案】(1)温度
(2)A、D;D先变干
(3)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猜想。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实验A、B分析影响蒸发的要素,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一致即可。
【解答】(1)我认为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2)要验证猜想②,即探究蒸发快慢与是否通风有关,就要改变液体上方空气流速,而控制液体种类、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故选实验AD。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因此获得证据为:D先变干。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则液体温度升高,故A不合题意;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则液体表面积增大,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则液体上方空气流速增大,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29.(2020七上·柯桥月考)对二甲苯(简称PX)是塑料和合成纤维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微毒、具有可燃性。PX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PX的一点物理性质: 。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快慢将如何变化? 。
(3)由于人们对PX的认识不同,导致对建设PX化工厂的看法不一。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建设PX化工厂的是 。
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
B.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
【答案】(1)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
(2)加快
(3)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2)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气体的流速;
(3)凡是描述的是PX的优点的选项,就是支持建设的措施。
【解答】(1)PX的一点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将加快;
(3)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因此不支持建设PX,故A不合题意;
B. 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建设PX,故B符合题意;
C. 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因此不支持建设PX,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四、解答题
30.(2021七上·西湖月考)小科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如图甲所示。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科按如图乙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老师对小科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老师所说的两个错误是:
① ;② 。
(3)小科改正错误后,正确称量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 克。
(4)小科发现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用这样的砝码测物体质量,测量结果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室天平的配套砝码及横梁标尺如下图所示:
小科同学用此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横梁平衡后,他错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的质量是77.8克,测量结束后,他还未觉察出自己的失误,则铁块的实际质量应该是 克。
【答案】(1)将平衡螺母右移
(2)用手取用砝码;将砝码放在天平左盘
(3)42.4
(4)变大
(5)72.2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根据指针的指向确定两个托盘的轻重,而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
(3)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4)所谓测量,其实就是一个物理量与一个标准的比值,即,据此分析判断;
(5)首先根据砝码的情况确定现在天平上砝码和游码的质量,然后根据“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计算出铁块的实际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则它应采取的措施为: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2)根据图乙可知,小科的错误操作为:
①用手取用砝码;
②将砝码放在天平左盘。
(3)根据丙图可知,砝码的质量为:20g+20g=40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2.4g,那么物体的质量为:40g+2.4g=42.4g。
(4)小科发现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即质量标准偏小,根据可知,测量结果会变大。
(5)根据图片可知,天平砝码的最小质量为5g,即小于5g的质量都要使用游码。铁块的质量为77.8g,则此时砝码的质量为75g,游码的质量为2.8g,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为:75g-2.8g=72.2g。
31.(2020七上·金华月考)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当出现错误操作或者因天平自身问题等原因,无法根据“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质量”计算时,能否依旧利用已有数据进行求解。
(1)问题之一“左码右物”: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一盛有液体的烧杯,添加100克砝码一个,20克砝码两个和5克砝码一个,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烧杯在托盘上的位置放反了,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在不需要重新称量的前提下,利用已知读数计算出该装水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2)问题之二“缺少游码”:有一架天平缺少了游码,用此天平称量某物体时右盘已有
55克砝码,指针向左偏了三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1克砝码时,指针又向右偏了两小格,指针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被称物体的质量是 。
【答案】(1)142.6 克
(2)55.6 克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当天平上的砝码和物体放错位置后,则m物=m砝码-m游码;
(2)用再加入砝码的质量÷指针偏转的格数计算出偏转一个小格对应的质量,再乘以天平平衡时对应的格数计算出平衡需要的砝码质量,最后与已有的砝码质量相加即可。
【解答】(1)该装满水烧杯的实际质量为:m物=m砝码-m游码=(100g+20g×2+5g)-2.4g=142.6g;
(2)根据乙图可知,加入1g砝码后指针向右偏转了5格,则每格对应的质量:1g÷5=0.2g;
当天平平衡时,需要指针向右偏转3格,那么需要再加入砝码:0.2g×3=0.6g;
则被称物体的质量为:55g+0.6g=55.6g。
32.(2023七上·临海期末)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市的桃渚镇。地质公园主体地层属浙东沿海中生代晚期火山喷发带的组成部分。熔岩冷却形成约1500万根石柱(如图)。
(1)在爬山过程中小海不小心割破手指流血了,他至少伤到了皮肤的 (填”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
(2)小海和同学们在公园游玩后各自捡了一块石头带回学校测体积。小海捡的石头体积较小,可放入量筒,他首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水”有何要求?
(3)小临捡的石头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于是她利用一只烧杯和量筒完成了测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该石头的体积为 cm3。
②她发现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真皮
(2)能浸没石块且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最大刻度
(3)50;偏大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皮肤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以及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等。皮下组织中的脂肪能缓冲撞击、储藏能量。
(2)测量石块体积用的是排水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需要将石块浸没在水中。
(3)由图可知石块的体积就是烧杯内减少的水的体积,用量筒将减少的这部分体积加满。所以两桶内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石块取出时会带出一部分水,导致石块体积偏大。
【解答】(1)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手指流血,说明他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层;
(2)”适量的水”指的是能浸没石块确保量筒内满上来的水的体积=石块体积, 且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最大刻度,能直接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3) ① 石块体积=200mL-150mL=50mL;
② 这样操作时,石块会带出一部分水,所以测量的体积=石块体积+水的体积,结果会偏大。
33.(2023七上·临海期末) 2022年11月7日,油价继续上涨。该日每吨油价上调155元。已知汽油密度0.8×103kg/m3,请回答:
(1)汽油密度0.8×103kg/m3,它表示的含义 。
(2)小海家车的油箱容积为60升,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汽油?
(3)小海爸爸加满一箱汽油将多花多少钱?
【答案】(1)每立方米汽油的质量为0.8×103千克
(2)解:V=60 升=0.06米3
m=ρV=0.8×103千克/米3×0.06米=48千克
(3)解:155 元×48千克/1000千克=7.44元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是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通常是1m3,所以汽油密度 0.8×103kg/m3表示的含义是: 每立方米汽油的质量为0.8×103千克 。
(2)已知油箱的体积和汽油的密度,根据公式m=V 即可求汽油的质量,注意单位统一;
(3)根据1t汽油上调155元,先求出1千克汽油上调的价格,再根据一箱油的质量1千克汽油上调的价格;就可以求出张老师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节省多少元。
34.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设计升华吸热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即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五、综合说理题
35.(2019七上·柯桥月考)碘的升华实验时,小原和小艳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碘的熔点约为113.7℃,沸点约为184.4℃。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A.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600℃);B.用水浴加热。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认B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请你简述其原因。
【答案】①水浴加热,温度最高100℃,达不到碘的熔点及沸点,所以变为气体,不可能熔化,也不可能汽化,更难说明是升华现象;
②酒精灯直接加热(400℃﹣600℃),温度超过了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汽化,升华现象不明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如果热源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或沸点,那么就有理由猜想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因此热源的温度必须低于这两个温度。
【解答】①水浴加热,温度最高100℃,达不到碘的熔点及沸点,所以变为气体,不可能熔化,也不可能汽化,更难说明是升华现象;
②酒精灯直接加热(400℃﹣600℃),温度超过了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汽化,升华现象不明显。
36.(2022七上·平阳期末)冬天气温低、天气干燥,小明利用家中的矿泉水瓶、棉棒、电热装置等自制加湿器如图甲,图乙是它结构示意图。棉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加热装置可给上端伞状结构中的水加热,使伞状结构上端产生大量的“白雾”。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自制加湿器能快速产生大量“白雾”的原因。
【答案】产生大量水蒸气的解释:①棉棒吸水性强,其中含有大量水分;②表面积增大,蒸发速度加快;③温度升高,蒸发速度加快。
白雾现象解释:①冬天气温低,水蒸气与空气温差大;②水蒸气液化变为小水滴。棉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其中含水量较高。伞状弧形结构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加热装置提高了水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水蒸发,棉棒周围快速形成大量水蒸气。冬天气温低,水蒸气遇空气温差大,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快速产生大量“白雾”。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
(3)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而“白雾”应该是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