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第三章讲述地球上的水,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海水的性质,是关于海洋的知识,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教材以地图、图表和活动形式阐述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变化及分布情况以及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及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分为“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和“海水的密度”三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掌握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培养读图、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及图文材料,认识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差异,找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并解释原因。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海水的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情况,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水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已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海水的知识是浅显、零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地图、地理视频、地理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采取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展示图3.7 “长尾鲨”号核潜艇。
2.由此提出问题:
“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讲授新课。
1、海水的温度
(1).同学们阅读课文海水温度的内容,教师引导生分析课本图3.8和图3.9,找出海水温度随深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①从图3.8可知: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②通过分析图3.9《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可知:
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举例说明海水温度和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海水的盐度
探究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海水盐度的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展示图3.12 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学生分组探究,总结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探究活动二:以图3.15为例,进一步分析影响海水盐度的其他因素。
探究活动三:展示图3.13和长芦盐场的位置图分析盐场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分析海水盐度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的密度
环节一: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问题:海水的密度概念及影响因素。
环节二:教师给出图3.16,小组讨论,总结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的密度分布规律。并归纳温度,盐度,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此,回顾到新课导入的问题,“海中断崖”产生的原因?与海水的密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影响因素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影响因素
海水盐度: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影响因素
海水密度: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概念多,空间范围广,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缺乏等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对于新课,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是否会利用分布规律去分析图文信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