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18:00:27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 ① 。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 ② ;“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 ③ 。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18.根据材料,以下诗句符合“自然”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中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2.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 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A
4.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
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和相应特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特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词句,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1.C.“创作的水平也更高”错误。由原文“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可知,“创作的水平也更高”于文无据。故答案为:C。
2.A.“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错误。由原文“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可知,“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并不是“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B.正确。
C.“辛弃疾与孔子的看法是相反的”错误。由原文“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可知,辛弃疾也认为稼穑是“小人”之事。
D.“打破了文体的界限”错误。由原文“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可知,原文是文体的创作技巧的迁移;“文体没有了明显的区别”错误。由原文“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可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B。
3.A.四句不构成对仗,不是骈句。故答案为:A。
4.由原文“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由原文“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由原文“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可知,《新居上梁文》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故答案为: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由原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可知,辛弃疾的词常常将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由原文“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可知,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将小句从长句中抽出。“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
由原文“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可知,辛弃疾将物象作为长句来处理,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故答案为: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答案】6.A
7.C
8.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
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
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
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全文,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然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小说,然后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6.A.“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错误。点名“不得人心”,写出了战士们等待可口会餐的焦急,意在突出晚餐的美味可口,并不是“抵触心理”。故答案为:A。
7.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多使用口语,很生活化。故答案为:C。
8.未收到电报,班长“咦”“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是疑惑,“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责;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失落苦闷;读往年电报,“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是自豪;“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是怅然;听到从电视机传来的熟悉的新年祝福,班长欣慰释然。
故答案为: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
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
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本文标题是“涛声”,小说关于“涛声”的描写只有一处,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由“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的语境可知,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这一情节是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因而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这一处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生活的环境,渲染了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战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涛声”与“战士的心声”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涛声”也就具有了一定象征性。以“涛声”为题,考生可以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
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答案】10.BEG
11.B
12.C
13.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具体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最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正确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10.句子翻译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句子结构大体一致,中间断开;“尔”用于句尾,其后断开;“宋襄公执鄫子”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故在BEG三处断句。
故答案为:BEG。
11.B.“词义相同”错误。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涉:徒步渡水/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涉:游玩、游览。故答案为:B。
12.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故答案为:C。
13.①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句子翻译为: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②使:假使,假如。句子翻译为: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故答案为: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原文“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原文“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根据材料二原文“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故答案为: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答案】15.B
16.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时,要联系诗词写作背景,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
15.B.“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故答案为:B。
16.“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共同点: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故答案为: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善、犹、雌从、频烦、开济。
故答案为: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18.A
19..①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②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③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段相关内容及各个选项的诗句,仔细比对,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8.A.这两句是说诗人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着重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符合“自然”审美境界。B.只是描写乐声的优美动听,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C.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并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D.只是描写的景色和人物形象,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故答案为:A。
19.第一空,结合下文“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可知,字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说明不追求文字的雕琢,再结合上句“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此处内容应该说的是不追求文字的雕琢,所以应填“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第二空,结合上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可知,此处内容应为转折,与“虽”搭配的是“但”,再结合下句“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可知,讲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美,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第三空,结合下句“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知,讲的是玉的美,再结合上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可知,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就是要求玉的美,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故答案为:①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②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③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答案】20.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21.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
22.“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选用、变换句式;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句式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标点符号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比较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高考常考标点的作用:
省略号: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必定重要,被留下来的可能就是题眼。
破折号:破折号有进一步说明的意思,所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对前面的内容的解释或进一步说明。
双引号:双引号具有引用,强调的意思。高考选择题中出现的双引号就有特别说明或者引用他人所说的意思,那在一段材料中的某几句特别加入双引号,明显就是这几句可能比较特殊,恰恰可能是题眼所在。
括号:材料中的括号往往有对前面内容解释的意思,我们经常看到的内容有可能括号里面是时间、对前部分内容的解释等,这些都对我们理解题意,找到题眼有着重大帮助。
分号:分号是指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并列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清材料之间关系理解材料的语境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0.“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
故答案为: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21.如果认为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做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如果认为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情感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一句一停顿,起强调作用,无论是呼吸还是走道,无论是看还是听,都带给读者一种欣赏山景的愉悦和幸福。节奏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句子长用逗号,“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用顿号表达出边看边听的状态。节奏感强,表达细致。
故答案为: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
22.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鲜”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做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故答案为:“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习总书记的话,用“钉钉子”的比喻形象说明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说明,钉钉子,如果只钉一两下,钉子就容易掉下来;再钉三四下,看似钉紧了,不久就会松动。抓落实也是一样道理,只部署就相当于“钉一两下”,偶尔的推动就相当于“钉了三四下”,只有始终盯紧目标、不断推进,这颗“钉子”才能钉牢固。钉钉子精神,意味着各项工作抓落实,应该脚踏实地、找准目标、坚持到底,既强调谋定而后动,也强调笃行以致远。于工作事业来讲,体现的是对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追求;于个人成长而言,体现的则是对意志品格的磨炼和考验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况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钉钉子精神,助力人生成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如同起高楼,地基部分深藏地下、不显山露水,但作用大、必不可少。二、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三、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在方式方法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立意:
1.年轻人要有钉钉子精神。
2.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3.发扬钉钉子精神,恪守自身职责。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案】1.C
2.B
3.A
4.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
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和相应特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特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词句,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1.C.“创作的水平也更高”错误。由原文“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可知,“创作的水平也更高”于文无据。故答案为:C。
2.A.“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错误。由原文“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可知,“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并不是“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B.正确。
C.“辛弃疾与孔子的看法是相反的”错误。由原文“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可知,辛弃疾也认为稼穑是“小人”之事。
D.“打破了文体的界限”错误。由原文“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可知,原文是文体的创作技巧的迁移;“文体没有了明显的区别”错误。由原文“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可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B。
3.A.四句不构成对仗,不是骈句。故答案为:A。
4.由原文“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由原文“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由原文“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可知,《新居上梁文》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故答案为: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由原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可知,辛弃疾的词常常将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由原文“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可知,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将小句从长句中抽出。“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
由原文“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可知,辛弃疾将物象作为长句来处理,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故答案为: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6.A
7.C
8.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
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
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
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全文,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然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小说,然后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6.A.“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错误。点名“不得人心”,写出了战士们等待可口会餐的焦急,意在突出晚餐的美味可口,并不是“抵触心理”。故答案为:A。
7.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多使用口语,很生活化。故答案为:C。
8.未收到电报,班长“咦”“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是疑惑,“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责;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失落苦闷;读往年电报,“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是自豪;“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是怅然;听到从电视机传来的熟悉的新年祝福,班长欣慰释然。
故答案为: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
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
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本文标题是“涛声”,小说关于“涛声”的描写只有一处,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由“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的语境可知,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这一情节是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因而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这一处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生活的环境,渲染了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战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涛声”与“战士的心声”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涛声”也就具有了一定象征性。以“涛声”为题,考生可以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
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案】10.BEG
11.B
12.C
13.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具体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最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正确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10.句子翻译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句子结构大体一致,中间断开;“尔”用于句尾,其后断开;“宋襄公执鄫子”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故在BEG三处断句。
故答案为:BEG。
11.B.“词义相同”错误。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涉:徒步渡水/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涉:游玩、游览。故答案为:B。
12.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故答案为:C。
13.①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句子翻译为: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②使:假使,假如。句子翻译为: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故答案为:①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②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原文“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原文“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根据材料二原文“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故答案为: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时,要联系诗词写作背景,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
15.B.“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故答案为:B。
16.“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共同点: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故答案为: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善、犹、雌从、频烦、开济。
故答案为: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 ① 。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 ② ;“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 ③ 。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18.根据材料,以下诗句符合“自然”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中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A
19..①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②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③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段相关内容及各个选项的诗句,仔细比对,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8.A.这两句是说诗人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着重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符合“自然”审美境界。B.只是描写乐声的优美动听,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C.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并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D.只是描写的景色和人物形象,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故答案为:A。
19.第一空,结合下文“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可知,字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说明不追求文字的雕琢,再结合上句“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此处内容应该说的是不追求文字的雕琢,所以应填“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第二空,结合上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可知,此处内容应为转折,与“虽”搭配的是“但”,再结合下句“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可知,讲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美,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第三空,结合下句“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知,讲的是玉的美,再结合上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可知,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就是要求玉的美,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故答案为:①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②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③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2.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答案】20.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21.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
22.“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选用、变换句式;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句式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标点符号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比较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高考常考标点的作用:
省略号: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必定重要,被留下来的可能就是题眼。
破折号:破折号有进一步说明的意思,所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对前面的内容的解释或进一步说明。
双引号:双引号具有引用,强调的意思。高考选择题中出现的双引号就有特别说明或者引用他人所说的意思,那在一段材料中的某几句特别加入双引号,明显就是这几句可能比较特殊,恰恰可能是题眼所在。
括号:材料中的括号往往有对前面内容解释的意思,我们经常看到的内容有可能括号里面是时间、对前部分内容的解释等,这些都对我们理解题意,找到题眼有着重大帮助。
分号:分号是指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并列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清材料之间关系理解材料的语境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0.“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
故答案为: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21.如果认为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做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如果认为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情感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一句一停顿,起强调作用,无论是呼吸还是走道,无论是看还是听,都带给读者一种欣赏山景的愉悦和幸福。节奏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句子长用逗号,“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用顿号表达出边看边听的状态。节奏感强,表达细致。
故答案为: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
22.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鲜”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做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故答案为:“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 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习总书记的话,用“钉钉子”的比喻形象说明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说明,钉钉子,如果只钉一两下,钉子就容易掉下来;再钉三四下,看似钉紧了,不久就会松动。抓落实也是一样道理,只部署就相当于“钉一两下”,偶尔的推动就相当于“钉了三四下”,只有始终盯紧目标、不断推进,这颗“钉子”才能钉牢固。钉钉子精神,意味着各项工作抓落实,应该脚踏实地、找准目标、坚持到底,既强调谋定而后动,也强调笃行以致远。于工作事业来讲,体现的是对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追求;于个人成长而言,体现的则是对意志品格的磨炼和考验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况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钉钉子精神,助力人生成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如同起高楼,地基部分深藏地下、不显山露水,但作用大、必不可少。二、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三、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在方式方法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立意:
1.年轻人要有钉钉子精神。
2.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3.发扬钉钉子精神,恪守自身职责。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