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暑期返校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暑期返校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18:30:28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暑期返校考试试卷
1.(2023高一上·开学考)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üè) 遒劲(qiú) 籼米(xiān) 臻于至善(zhēn) 沧桑 浪遏飞舟
B.潜(qián)伏 撂倒(liào) 碾轧(yà) 含情脉脉(mò) 蔚蓝 气势凶凶
C.桂棹(zhào) 熨帖(yù) 娇嗔(chēn) 锲而不舍(qì) 剥蚀 出类拔萃
D.混(hùn)沌 纤(xiān)腰 挑剔(tī) 羽扇纶巾(guān) 摈弃 酣畅淋漓
2.(2023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3.(2023高一上·开学考)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特产,却之不恭,最后只好笑纳。
B.家父大人是否安康?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C.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大作已拜读,收获颇多,惟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望赐教!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__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__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___。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___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借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朝的真正模祥。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
B.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
C.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
D.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B.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B.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
C.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D.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7.(2023高一上·开学考)在作者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的描写颇具特色,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人物是 (  )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B.宝钗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8.(2023高一上·开学考)下列不属于十二钗的人物是(  )
A.妙玉 B.巧姐 C.薛宝琴 D.史湘云
9.(2023高一上·开学考)贾元春回宫后,为不让大观园佳人落魄,花柳无颜,遂命家中姊妹和宝玉进去居住。各人的住所也与人物的个性及命运有相契合之处,其中薛宝钗、李纨的屋舍名称是(  )
A.秋爽斋 潇湘馆 B.稻香村 秋爽斋
C.蘅芜苑 稻香村 D.蘅芜苑 栊翠庵
10.(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五句古诗词,按照所描写的传统节日进行先后排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⑤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②⑤④①③ B.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②④① D.③④②⑤①
11.(2023高一上·开学考)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2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乌龟市的烩面
曾颖
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此地是否原有一座长着5棵桂花树的寺庙,已不可考,乡人更喜欢叫它“乌龟市”。
②乌龟市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是我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小人书或飞行棋……
③除了这些,我最喜欢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东西更直观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
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无非就是回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
⑤食堂门口有3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烩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管著。大叔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烩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唠叨、也乐得清闲,虽表面上看照看的是3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除了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外,其他时间还算清闲。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而烧饼,却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唯一正宗的演员。
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烩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
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忪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一年四季都油光锃亮,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围腰像勒在气球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一只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鲤鱼,他便是个老年版的大阿福。
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跑到食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骨汤里,放面,放海带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芡粉水,舀起来一拉成线,在空中划一道妖娆的弧,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瓷海碗盛了,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勺,像是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
⑨烩面的售价一毛二,这虽是穷乡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但烩面里又有酥肉又有圆子还有海带丝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肚子,那份美劲儿,就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抖搂挖出几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
⑩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
这跟砸图书馆柜台的玻璃一样,只是恍惚的幻想。
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瘪瘪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里的红布里,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秤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倒进身后的缸里,拿起面勺,在烩面锅里给他舀了大大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
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
我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倚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他的话音不重,但却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烧熟的虾米一般满身通红羞愧而弯曲地离开。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
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
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2期)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展开故事的。虽然视角有限,但孩子真切而细腻的观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对红鼻子大叔的外貌、言行和“我”的行为都有生动的描写。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以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是本篇的描写特点。
C.红鼻子大叔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我”的变化和成长也烘托出红鼻子大叔的人性之美。
D.“供销社门市部”“供销社食堂”和“后来私人不许摆摊了”这些名称和叙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笔墨很精简。
13.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讲叙时用词鲜活,常常使用比喻,使通篇的语言生动凝练。而随着叙述内容的不同,语言时而深情,时而幽默,时而庄重,又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
B.“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与“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相比,前者描写更生动传神,人物更有喜感。
C.作者用“抖搂抖搂挖出”“捋直”“小心”“眼巴巴”等词状写乡人买烩面时的动作和神态,写活了农民虽然贫穷吝啬但无法抵御烩面诱惑时的情形。
D.当“我”看到有人用米换面时,“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作者用生动又充满童稚的语言写活了“我”的猛然灵机一动。
14.小说结尾说:“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烩面,又给了我们哪些营养?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军臣单于立岁余,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后岁余,文帝崩,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其秋,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昆邪王、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迎之。明年春,匈奴入定襄等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其明年春,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节选自《汉书 匈奴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B.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C.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D.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文”是古代皇帝的谥号之一,具有赞美之意。
B.“咸约绝幕击匈奴”与文中两处“幕北”中的“幕”均为“漠”的通假字。
C.“汉士物故者”与“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两句中的“物故”含义不同。
D.“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中的“相当”指相抵,现在则多用来指两方面差不多。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匈奴军臣单于大举入侵汉朝边塞并杀人抢掠。当汉军到达边塞时,匈奴军队已经远离,汉军只好撤回。
B.匈奴伊稚斜单于在位时,入侵代郡、雁门郡并杀掠几百人,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最终全军覆没,只有李广逃脱。
C.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的第二年,匈奴入侵定襄等郡,次年汉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往围攻并大败之。
D.翕侯赵信曾给匈奴单于提出遣使与汉朝和亲的建议,后来又给匈奴单于献计,让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匈奴单于都采纳了。
1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
②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插脚红尘已是颠②。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③别,买断烟波不用钱。
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④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注释】①词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是年作者四十二岁。这一年春,陆游在隆兴府任上被免官。他二月初离任,取陆路经临川、玉山入浙,于五月间开始了在三山西村的闲居时光。②颠:通“癫”。③生涯:生活。④三山老子:作者陆游自称。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一向是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这首词表现的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隐者形象。
B.“新来”句写词人开始新的生活方式,“别”字表明词人意欲和过去生活决裂的鲜明态度。
C.“沽酒”两句和“醉听”句是对“买断烟波”的具体描写,展现了词人闲居三山时的生活。
D.“真堪笑”和“已是颠”相互照应,强化词人对自己曾经踏入官场的情感否定,结构紧凑。
20.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1.(2023高一上·开学考)默写
(1)越陌度阡,   。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谢公住处今尚在,   。   ,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羽扇纶巾,谈笑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7)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9)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10)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2.(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硬核”成为网络热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如“硬核科技”“硬核妈妈”“硬核防疫”“硬核人生”…有人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新年,有人说“硬核”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卑劣”的“劣”应读“liè”;
B.“气势凶凶”的“凶凶”应为“汹汹”;
C.“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各个选项语境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答案】D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3.【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笑纳”为敬辞,赠与人时用,不能用于自身;
B.“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称对方的父亲,不得体;
C.“拙作”是谦词,指自己的作品;“付梓”书稿付印;“就正”请求指正。使用都得体;
D.“垂询”,敬辞,多指别人问自己,这里是自己问别人,不得体。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答案】4.A
5.C
6.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平时要注意识记常见标点符号比如:逗号、顿号、叹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等等的使用规则,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4.第一处,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此处是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选用成语“无伤大雅”。
第二处,伤筋动骨: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此处是说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受到重大损害,乃至面目全非。选用成语“伤筋动骨”。
第三处,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失误虽然很小,但是最终结果损失很大。此处是根据前文“改了哪怕一个字”“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选用成语“一字千里”。
第四处,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闻则诵:记忆力好。此处是说我们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选用成语“耳熟能详”。
故答案为:A。
5.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1)“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语序不当,后边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唐朝”,为了和后边两个句子的结构保持一致,应改成: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
(2)“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不合逻辑,“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应改为“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
(3)“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搭配不当,不是“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而是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应改为“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C。
故答案为:C。
6.文中画曲线句子中引号表引用。
A.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B.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C.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D.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常识进行分析理解,①句的相貌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沉默是金,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非迎春莫属。②句的相貌特征是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具有这种特征的自然是林黛玉了。③句的相貌特征是美丑融合,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写照,写出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出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无疑。④句的相貌特征是英俊潇洒,肯定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8.【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C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薛宝琴”不是十二钗,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娇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9.【答案】C
【知识点】《红楼梦》;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蘅芜苑是《红楼梦》里大观园中的建筑物,为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其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奇草仙藤的穿石绕檐,努力向上生长,仿佛象征着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
稻香村为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一处建筑,李纨的住所。红楼梦中有关稻香村的描述为:“......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引人步入茄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一洗皆尽。这田园农舍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涉及的人物形象、情节等等方面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名著内容,把握重点情节,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习俗;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分析】①通过“佳期如梦"“鹊桥"可知,这是描写的七夕节。
②通过“清明时节"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
③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所以描写的是除夕。
④通过“寒食”二字可知,描写的是寒食节。
⑤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而元夕指的是元宵节。
所以传统节日对应顺序为除夕、元宵、寒食、清明、七夕,即③⑤④②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积累,特别是对文史典籍、风俗礼仪、传统佳节、科举职官、姓名称谓等等,要掌握得非常透彻。
11.【答案】选择“刘海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谦虚的品德,寄托了对于自己微不足道的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
选择“李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追求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选择“王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追求真理的热切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道题给要求从“刘海粟(国画大师)、屠呦呦(著名科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这就要注意联想与其名字有关的诗句,进行合理阐释即可。
故答案为:选择“刘海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谦虚的品德,寄托了对于自己微不足道的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
选择“李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追求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选择“王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追求真理的热切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此题注意所选人物名字的特点。
【答案】12.B
13.C
14.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适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及文本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和思考,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12.B.小说中有多处对“我”的心理描写。如“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又如“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故答案为:B。
13.C.“吝啬”错。“抖楼抖搂挖出”是因为收得紧,“捋直”“小心”是爱惜钱和尊重红鼻子大叔的劳动,“眼巴巴”是等待烩面时的专注和急切。
故答案为:C。
14.结合“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可知,红鼻子大叔发现“我”从家里偷米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它教育我们对待一个孩子,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结合“红鼻子大叔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十,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可知红鼻子大叔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后,又把米还给“我”,用俗语对“我”进行了委婉的教育,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结合“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可知,它教会我自律,“我”在红鼻子大叔的教育下,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以管住自己的嘴,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要防止因小错误不断发展而酿成大错误等道理,大叔的教诲令“我”受益终生。因此“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
故答案为: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
【答案】15.B
16.C
17.B
18.①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
②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通假字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本题也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军臣单于继位一年多后,大举入侵上郡、云中郡,每郡去了三万骑兵,两郡被杀死、抢走的人很多。几个月后,汉军开到了边塞,匈奴人也远离边塞而去,汉军也就撤回了。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死了,汉景帝继位,赵王刘遂竟暗中派使臣去匈奴。吴楚两国谋反时,匈奴想与赵国合谋侵入汉朝边塞。汉军包围并攻破了赵国,匈奴人也就停止了行动。从这以后,汉景帝又与匈奴和亲,互通边境贸易。汉武帝继位后,申明有关和亲的规定,在边境市场贸易中对待匈奴十分优厚。匈奴从单于以下的人都与汉人亲近,往来于长城下。伊稚斜单于继位后,匈奴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掠几百人。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正好博望侯的救军来到,李将军才得以脱身,(但)他的军队全军覆没。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那年秋天,单于对驻扎在西方的昆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死、俘虏几万人的事很生气,想把他们叫来杀掉。昆邪王、休屠王害怕了,商议投降汉朝,汉朝派骠骑将军前去迎接他们。第二年春天,匈奴又分别以几万骑兵侵入定襄等郡,杀掠一千多人。那之后的第二年春天,汉朝君臣商议认为“翕侯赵信给单于献计谋,迁居到大漠以北,认为汉军攻不到那里”。于是便用粮食喂马,出动十万骑兵,另有自带衣粮马匹的共十四万人,运粮食辎重的车马没有计算在内。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一半部队,大将军从定襄出发,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发,共同约定越过大漠攻打匈奴。单于听说这事,便把辎重粮草运到远方,率精兵在漠北迎战。与汉朝大将军卫青交战一天,正好天黑,刮起了大风,汉军出动左右两翼军队包围了单于。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当初,汉朝两将军大规模出兵围攻单于,杀死匈奴八九万人,而汉朝士兵死亡的也有几万人,汉军战马死去十多万匹。单于采纳赵信的建议,派使者来说好话请求和亲。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新败,困乏疲惫,应该让他们做外臣,到边塞地带朝拜汉朝天子。”汉朝派任敞出使到单于那里,单于听说任敞的主意后,大发怒火,把任敞扣留不让他回去。在此之前,汉朝也招降了一些匈奴使者,单于也总是扣留汉朝的使者相抵偿。
15.句意: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右北平”作状语修饰“出”,状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过半”是“死者”的人数,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6.B.句意:共同约定越过大漠攻打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率精兵在漠北迎战。C.“两句中的‘物故’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死亡的”的意思。句意:而汉朝士兵死亡的也有几万人。/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故答案为:C。
17.B.“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错误。由原文“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可知,伊稚斜单于继位后,匈奴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掠几百人。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正好博望侯的救军来到,李将军才得以脱身,(但)他的军队全军覆没。由此可知,是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而不是“率军迎战”。故答案为:B。
18.①“后”,延误;“当死”,被判处死刑;“庶人”,平民。译文: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②“度”,揣度;“溃”,突破;“西北”,名词作状语,向西北;“遁走”,逃走。译文: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故答案为:①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
②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答案】19.A
20.①“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
②“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
③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然后结合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选择最佳的一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从创作背景,诗句中带有情感字眼的意象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即可。
19.A.“表现的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隐者形象”错。从全词及写作背景来看,全词表达了词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和闲居三山时的喜悦之情,但这种喜悦并非发自内心,也仅仅是自我解嘲。说和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完全不同表达不准确。
故答案为:A。
20.开头两句,用自责的口吻,抒发愤激不平的感慨。陆游从三十四岁出任宁德主簿开始走上仕途,到四十二岁被免官,八年期间调动频繁,却一直未被重用,自然会有满腹的牢骚。他自己抱怨说,“插脚红尘”步入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痴呆的人所作出的错误选择,可还想高升,还想被重用,这就像“平地上青天”一样的不切实际。“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接下来的两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渡不用钱。”如今被免官,这倒好了,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归乡闲居。三山、镜湖自有山水之胜,闲居于此,正如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又如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昔贤之言深获陆游之心,于是发出了类似的赞叹:“买断烟波不用钱”。由感慨到赞叹,这表现了作者初识隐居之乐的一种新鲜的感受。词的下片又用具体的生活内容对隐居的乐趣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描写。如果没有“沽酒市,采菱船”几句,那么,前面所说的“别个生涯”和“买断烟波”就架空。可见“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最后两句是自嘲的话,是照应开头的自责而说的,说自己不仅痴呆而且还“真堪笑”,见事太迟,一直迟了四十午,还不知道生活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看来,过去的四十年算是白活了。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
故答案为:①“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②“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
③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
21.【答案】(1)枉用相存;契阔谈讌
(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3)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4)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5)樯橹灰飞烟灭;一尊还酹江月
(6)轻拢慢捻抹复挑
(7)梧桐更兼细雨
(8)骐骥一跃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讌、羁鸟、荡漾、屐、霜鬓、樯橹、酹、梧桐、骐骥、句读、冯虚。
故答案为:⑴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⑵羁鸟恋旧林 守拙归园田
⑶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⑷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⑸樯橹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
⑹轻拢慢捻抹复挑
(7)梧桐更兼细雨
(8)骐骥一跃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题目聚焦具有时代感的“硬核”一词,展示当前的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硬核”一词的多维度理解。
硬核,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为“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审题时应首先明确对“硬核”一词的基本认知,然后顺着“硬核”这个词在当下的使用情况拓展思路:“硬核”是隐性还是显性的?是集体表现还是个体特征?同学们可结合所学所知,补充对“硬核”的认识,比如材料中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考生据此也可引申出“硬核是敢于尝试的胆量”“硬核是去伪存真,拒绝‘丧文化’”等。
【立意提取】
1.“硬核”不是硬干,它有智慧和爱相伴。
2.“硬核”个体的默默付出,才造就坚不可摧的集体信念。
3.心藏“硬核”,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亮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8月暑期返校考试试卷
1.(2023高一上·开学考)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üè) 遒劲(qiú) 籼米(xiān) 臻于至善(zhēn) 沧桑 浪遏飞舟
B.潜(qián)伏 撂倒(liào) 碾轧(yà) 含情脉脉(mò) 蔚蓝 气势凶凶
C.桂棹(zhào) 熨帖(yù) 娇嗔(chēn) 锲而不舍(qì) 剥蚀 出类拔萃
D.混(hùn)沌 纤(xiān)腰 挑剔(tī) 羽扇纶巾(guān) 摈弃 酣畅淋漓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卑劣”的“劣”应读“liè”;
B.“气势凶凶”的“凶凶”应为“汹汹”;
C.“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各个选项语境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2023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答案】D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3.(2023高一上·开学考)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特产,却之不恭,最后只好笑纳。
B.家父大人是否安康?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C.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大作已拜读,收获颇多,惟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望赐教!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笑纳”为敬辞,赠与人时用,不能用于自身;
B.“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称对方的父亲,不得体;
C.“拙作”是谦词,指自己的作品;“付梓”书稿付印;“就正”请求指正。使用都得体;
D.“垂询”,敬辞,多指别人问自己,这里是自己问别人,不得体。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__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__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___。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___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借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朝的真正模祥。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
B.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
C.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
D.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B.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B.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
C.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D.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答案】4.A
5.C
6.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平时要注意识记常见标点符号比如:逗号、顿号、叹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等等的使用规则,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4.第一处,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此处是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选用成语“无伤大雅”。
第二处,伤筋动骨: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此处是说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受到重大损害,乃至面目全非。选用成语“伤筋动骨”。
第三处,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失误虽然很小,但是最终结果损失很大。此处是根据前文“改了哪怕一个字”“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选用成语“一字千里”。
第四处,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闻则诵:记忆力好。此处是说我们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选用成语“耳熟能详”。
故答案为:A。
5.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1)“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语序不当,后边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唐朝”,为了和后边两个句子的结构保持一致,应改成: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
(2)“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不合逻辑,“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应改为“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
(3)“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搭配不当,不是“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而是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应改为“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C。
故答案为:C。
6.文中画曲线句子中引号表引用。
A.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B.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C.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D.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故答案为:A。
7.(2023高一上·开学考)在作者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的描写颇具特色,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人物是 (  )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B.宝钗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答案】C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常识进行分析理解,①句的相貌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沉默是金,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非迎春莫属。②句的相貌特征是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具有这种特征的自然是林黛玉了。③句的相貌特征是美丑融合,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写照,写出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出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无疑。④句的相貌特征是英俊潇洒,肯定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8.(2023高一上·开学考)下列不属于十二钗的人物是(  )
A.妙玉 B.巧姐 C.薛宝琴 D.史湘云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C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薛宝琴”不是十二钗,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娇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9.(2023高一上·开学考)贾元春回宫后,为不让大观园佳人落魄,花柳无颜,遂命家中姊妹和宝玉进去居住。各人的住所也与人物的个性及命运有相契合之处,其中薛宝钗、李纨的屋舍名称是(  )
A.秋爽斋 潇湘馆 B.稻香村 秋爽斋
C.蘅芜苑 稻香村 D.蘅芜苑 栊翠庵
【答案】C
【知识点】《红楼梦》;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蘅芜苑是《红楼梦》里大观园中的建筑物,为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其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奇草仙藤的穿石绕檐,努力向上生长,仿佛象征着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
稻香村为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一处建筑,李纨的住所。红楼梦中有关稻香村的描述为:“......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引人步入茄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一洗皆尽。这田园农舍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涉及的人物形象、情节等等方面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名著内容,把握重点情节,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
10.(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五句古诗词,按照所描写的传统节日进行先后排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⑤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②⑤④①③ B.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②④① D.③④②⑤①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习俗;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分析】①通过“佳期如梦"“鹊桥"可知,这是描写的七夕节。
②通过“清明时节"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
③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所以描写的是除夕。
④通过“寒食”二字可知,描写的是寒食节。
⑤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而元夕指的是元宵节。
所以传统节日对应顺序为除夕、元宵、寒食、清明、七夕,即③⑤④②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积累,特别是对文史典籍、风俗礼仪、传统佳节、科举职官、姓名称谓等等,要掌握得非常透彻。
11.(2023高一上·开学考)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2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答案】选择“刘海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谦虚的品德,寄托了对于自己微不足道的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
选择“李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追求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选择“王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追求真理的热切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道题给要求从“刘海粟(国画大师)、屠呦呦(著名科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这就要注意联想与其名字有关的诗句,进行合理阐释即可。
故答案为:选择“刘海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谦虚的品德,寄托了对于自己微不足道的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
选择“李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追求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选择“王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追求真理的热切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此题注意所选人物名字的特点。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乌龟市的烩面
曾颖
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此地是否原有一座长着5棵桂花树的寺庙,已不可考,乡人更喜欢叫它“乌龟市”。
②乌龟市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是我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小人书或飞行棋……
③除了这些,我最喜欢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东西更直观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
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无非就是回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
⑤食堂门口有3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烩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管著。大叔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烩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唠叨、也乐得清闲,虽表面上看照看的是3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除了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外,其他时间还算清闲。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而烧饼,却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唯一正宗的演员。
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烩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
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忪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一年四季都油光锃亮,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围腰像勒在气球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一只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鲤鱼,他便是个老年版的大阿福。
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跑到食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骨汤里,放面,放海带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芡粉水,舀起来一拉成线,在空中划一道妖娆的弧,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瓷海碗盛了,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勺,像是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
⑨烩面的售价一毛二,这虽是穷乡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但烩面里又有酥肉又有圆子还有海带丝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肚子,那份美劲儿,就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抖搂挖出几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
⑩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
这跟砸图书馆柜台的玻璃一样,只是恍惚的幻想。
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瘪瘪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里的红布里,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秤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倒进身后的缸里,拿起面勺,在烩面锅里给他舀了大大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
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
我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倚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他的话音不重,但却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烧熟的虾米一般满身通红羞愧而弯曲地离开。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
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
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2期)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展开故事的。虽然视角有限,但孩子真切而细腻的观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对红鼻子大叔的外貌、言行和“我”的行为都有生动的描写。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以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是本篇的描写特点。
C.红鼻子大叔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我”的变化和成长也烘托出红鼻子大叔的人性之美。
D.“供销社门市部”“供销社食堂”和“后来私人不许摆摊了”这些名称和叙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笔墨很精简。
13.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讲叙时用词鲜活,常常使用比喻,使通篇的语言生动凝练。而随着叙述内容的不同,语言时而深情,时而幽默,时而庄重,又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
B.“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与“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相比,前者描写更生动传神,人物更有喜感。
C.作者用“抖搂抖搂挖出”“捋直”“小心”“眼巴巴”等词状写乡人买烩面时的动作和神态,写活了农民虽然贫穷吝啬但无法抵御烩面诱惑时的情形。
D.当“我”看到有人用米换面时,“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作者用生动又充满童稚的语言写活了“我”的猛然灵机一动。
14.小说结尾说:“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烩面,又给了我们哪些营养?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2.B
13.C
14.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适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及文本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和思考,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12.B.小说中有多处对“我”的心理描写。如“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又如“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故答案为:B。
13.C.“吝啬”错。“抖楼抖搂挖出”是因为收得紧,“捋直”“小心”是爱惜钱和尊重红鼻子大叔的劳动,“眼巴巴”是等待烩面时的专注和急切。
故答案为:C。
14.结合“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可知,红鼻子大叔发现“我”从家里偷米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它教育我们对待一个孩子,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结合“红鼻子大叔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十,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可知红鼻子大叔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后,又把米还给“我”,用俗语对“我”进行了委婉的教育,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结合“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可知,它教会我自律,“我”在红鼻子大叔的教育下,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以管住自己的嘴,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要防止因小错误不断发展而酿成大错误等道理,大叔的教诲令“我”受益终生。因此“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
故答案为: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军臣单于立岁余,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后岁余,文帝崩,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其秋,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昆邪王、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迎之。明年春,匈奴入定襄等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其明年春,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节选自《汉书 匈奴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B.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C.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D.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文”是古代皇帝的谥号之一,具有赞美之意。
B.“咸约绝幕击匈奴”与文中两处“幕北”中的“幕”均为“漠”的通假字。
C.“汉士物故者”与“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两句中的“物故”含义不同。
D.“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中的“相当”指相抵,现在则多用来指两方面差不多。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匈奴军臣单于大举入侵汉朝边塞并杀人抢掠。当汉军到达边塞时,匈奴军队已经远离,汉军只好撤回。
B.匈奴伊稚斜单于在位时,入侵代郡、雁门郡并杀掠几百人,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最终全军覆没,只有李广逃脱。
C.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的第二年,匈奴入侵定襄等郡,次年汉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往围攻并大败之。
D.翕侯赵信曾给匈奴单于提出遣使与汉朝和亲的建议,后来又给匈奴单于献计,让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匈奴单于都采纳了。
1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
②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
【答案】15.B
16.C
17.B
18.①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
②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通假字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本题也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军臣单于继位一年多后,大举入侵上郡、云中郡,每郡去了三万骑兵,两郡被杀死、抢走的人很多。几个月后,汉军开到了边塞,匈奴人也远离边塞而去,汉军也就撤回了。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死了,汉景帝继位,赵王刘遂竟暗中派使臣去匈奴。吴楚两国谋反时,匈奴想与赵国合谋侵入汉朝边塞。汉军包围并攻破了赵国,匈奴人也就停止了行动。从这以后,汉景帝又与匈奴和亲,互通边境贸易。汉武帝继位后,申明有关和亲的规定,在边境市场贸易中对待匈奴十分优厚。匈奴从单于以下的人都与汉人亲近,往来于长城下。伊稚斜单于继位后,匈奴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掠几百人。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正好博望侯的救军来到,李将军才得以脱身,(但)他的军队全军覆没。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那年秋天,单于对驻扎在西方的昆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死、俘虏几万人的事很生气,想把他们叫来杀掉。昆邪王、休屠王害怕了,商议投降汉朝,汉朝派骠骑将军前去迎接他们。第二年春天,匈奴又分别以几万骑兵侵入定襄等郡,杀掠一千多人。那之后的第二年春天,汉朝君臣商议认为“翕侯赵信给单于献计谋,迁居到大漠以北,认为汉军攻不到那里”。于是便用粮食喂马,出动十万骑兵,另有自带衣粮马匹的共十四万人,运粮食辎重的车马没有计算在内。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一半部队,大将军从定襄出发,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发,共同约定越过大漠攻打匈奴。单于听说这事,便把辎重粮草运到远方,率精兵在漠北迎战。与汉朝大将军卫青交战一天,正好天黑,刮起了大风,汉军出动左右两翼军队包围了单于。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当初,汉朝两将军大规模出兵围攻单于,杀死匈奴八九万人,而汉朝士兵死亡的也有几万人,汉军战马死去十多万匹。单于采纳赵信的建议,派使者来说好话请求和亲。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新败,困乏疲惫,应该让他们做外臣,到边塞地带朝拜汉朝天子。”汉朝派任敞出使到单于那里,单于听说任敞的主意后,大发怒火,把任敞扣留不让他回去。在此之前,汉朝也招降了一些匈奴使者,单于也总是扣留汉朝的使者相抵偿。
15.句意: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右北平”作状语修饰“出”,状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过半”是“死者”的人数,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6.B.句意:共同约定越过大漠攻打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率精兵在漠北迎战。C.“两句中的‘物故’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死亡的”的意思。句意:而汉朝士兵死亡的也有几万人。/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故答案为:C。
17.B.“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错误。由原文“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可知,伊稚斜单于继位后,匈奴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掠几百人。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正好博望侯的救军来到,李将军才得以脱身,(但)他的军队全军覆没。由此可知,是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而不是“率军迎战”。故答案为:B。
18.①“后”,延误;“当死”,被判处死刑;“庶人”,平民。译文: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②“度”,揣度;“溃”,突破;“西北”,名词作状语,向西北;“遁走”,逃走。译文: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故答案为:①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
②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插脚红尘已是颠②。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③别,买断烟波不用钱。
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④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注释】①词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是年作者四十二岁。这一年春,陆游在隆兴府任上被免官。他二月初离任,取陆路经临川、玉山入浙,于五月间开始了在三山西村的闲居时光。②颠:通“癫”。③生涯:生活。④三山老子:作者陆游自称。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一向是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这首词表现的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隐者形象。
B.“新来”句写词人开始新的生活方式,“别”字表明词人意欲和过去生活决裂的鲜明态度。
C.“沽酒”两句和“醉听”句是对“买断烟波”的具体描写,展现了词人闲居三山时的生活。
D.“真堪笑”和“已是颠”相互照应,强化词人对自己曾经踏入官场的情感否定,结构紧凑。
20.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9.A
20.①“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
②“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
③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然后结合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选择最佳的一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从创作背景,诗句中带有情感字眼的意象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即可。
19.A.“表现的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隐者形象”错。从全词及写作背景来看,全词表达了词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和闲居三山时的喜悦之情,但这种喜悦并非发自内心,也仅仅是自我解嘲。说和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完全不同表达不准确。
故答案为:A。
20.开头两句,用自责的口吻,抒发愤激不平的感慨。陆游从三十四岁出任宁德主簿开始走上仕途,到四十二岁被免官,八年期间调动频繁,却一直未被重用,自然会有满腹的牢骚。他自己抱怨说,“插脚红尘”步入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痴呆的人所作出的错误选择,可还想高升,还想被重用,这就像“平地上青天”一样的不切实际。“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接下来的两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渡不用钱。”如今被免官,这倒好了,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归乡闲居。三山、镜湖自有山水之胜,闲居于此,正如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又如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昔贤之言深获陆游之心,于是发出了类似的赞叹:“买断烟波不用钱”。由感慨到赞叹,这表现了作者初识隐居之乐的一种新鲜的感受。词的下片又用具体的生活内容对隐居的乐趣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描写。如果没有“沽酒市,采菱船”几句,那么,前面所说的“别个生涯”和“买断烟波”就架空。可见“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最后两句是自嘲的话,是照应开头的自责而说的,说自己不仅痴呆而且还“真堪笑”,见事太迟,一直迟了四十午,还不知道生活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看来,过去的四十年算是白活了。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
故答案为:①“插脚”句和“更求”句写自己痴傻,步入官场,还想被重用,表达自责、愤懑之情。②“新来”句至“醉听”句写归乡闲居,了无牵挂,自由随意而心生欢喜。
③最后两句写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见事太迟,居然一直迟了四十年,表达自嘲和不平之情,此时的不平比开头的情绪平缓了不少。
21.(2023高一上·开学考)默写
(1)越陌度阡,   。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谢公住处今尚在,   。   ,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羽扇纶巾,谈笑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7)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9)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10)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答案】(1)枉用相存;契阔谈讌
(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3)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4)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5)樯橹灰飞烟灭;一尊还酹江月
(6)轻拢慢捻抹复挑
(7)梧桐更兼细雨
(8)骐骥一跃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讌、羁鸟、荡漾、屐、霜鬓、樯橹、酹、梧桐、骐骥、句读、冯虚。
故答案为:⑴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⑵羁鸟恋旧林 守拙归园田
⑶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⑷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⑸樯橹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
⑹轻拢慢捻抹复挑
(7)梧桐更兼细雨
(8)骐骥一跃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2.(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硬核”成为网络热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如“硬核科技”“硬核妈妈”“硬核防疫”“硬核人生”…有人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新年,有人说“硬核”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题目聚焦具有时代感的“硬核”一词,展示当前的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硬核”一词的多维度理解。
硬核,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为“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审题时应首先明确对“硬核”一词的基本认知,然后顺着“硬核”这个词在当下的使用情况拓展思路:“硬核”是隐性还是显性的?是集体表现还是个体特征?同学们可结合所学所知,补充对“硬核”的认识,比如材料中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考生据此也可引申出“硬核是敢于尝试的胆量”“硬核是去伪存真,拒绝‘丧文化’”等。
【立意提取】
1.“硬核”不是硬干,它有智慧和爱相伴。
2.“硬核”个体的默默付出,才造就坚不可摧的集体信念。
3.心藏“硬核”,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亮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