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节 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潜热:潜热是相变潜热的简称,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态相变化到另一个态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热量收支
①热量收入:吸收太阳辐射 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热量盈余
②热量支出:蒸发消耗热量 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热量亏损
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 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中纬度海区收支大致相等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海洋与陆地气温最高月、最低月差异
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海洋比热容大)
海洋使大气温度变化比较和缓
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 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 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见下图)
活动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大气水汽(577)等于海洋贡献水汽(505)和陆地贡献水汽(72)之和,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蒸发(505)—降水(458)=径流(47),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是径流。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减少),降水量不变,海陆间水汽输送增加(减少),那么陆地降水量就会增加(减少),蒸发量就会减少(增加),径流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1.厄尔尼诺现象
概念:“厄尔尼诺现象”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成因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东岸:海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干旱
西岸: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大量降水
异常年份: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12月25日前后,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厄尔尼诺的影响
①大洋东岸: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增强,降雨增多,洪涝成灾。
②大洋西岸: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甚至发生火灾
③对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的影响:秘鲁寒流补偿上升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成。
厄尔尼诺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④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登陆我国台风减少;夏季我国主雨带偏南,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南涝北旱)(厄尔尼诺现象当年,我国夏季风较弱,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夏季易出现干旱、高温);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北方地区冬季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易出现洪涝。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南美西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亚东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拉尼娜现象
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成因: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
拉尼娜的影响
①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 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②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厄尔尼诺出现周期大约2~7年,拉尼娜出现周期约7年,近年来周期缩短。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水温更低。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洪涝加剧)
③对我国的影响(一般影响沿海地区)
(1)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增多
(2)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
(3)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洪涝
(4)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核心点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
(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活动 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顺时针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东南信风加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旺盛,东岸下沉气流加剧。
3.说明环流是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太平洋东部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太平洋西部洪涝灾害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