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五、太阳、地球和月球
五、太阳、地球和月球
19、太阳与影子
20、地球的形状
21、海陆分布
22、美丽的月球
影子形成的原因
影子的变化规律
日晷的原理
无影灯的原理
关于地球的形状的三种假说
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
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实例
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七大洲、四大洋的排序
月相的变化规律
月相的表面情况
19、太阳与影子
影子形成的原因
影子的变化规律
日晷
无影灯的原理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
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上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
原理: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由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也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日晷分为赤道式日晷和地平式日晷等类型
利用多点光源效应,减弱手术区域的阴影,最终形成无影区,所以取名叫无影灯
20、地球的形状
1.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有三种假说:盖天说:我国最古老的宇宙学说之一(直觉);
浑天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渐发展变化的(猜想);
宣夜说: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思想(猜想)
2.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①假设:公元2--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②验证:16世纪初,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③确认: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宇宙飞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3.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实例:①在海边看离开海岸的帆船,先是看不见船身,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②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
③站的越高,看的越远。
4.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地轴、球、固定架、底座。
5.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测量得越来越准确。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球体。两极略扁,赤道略鼓。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
课堂小结:
1. 地球上的海洋主要分为四部分,也就是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七部分,也称作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 七大洲大小及排序: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 七大洲四大洋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印北冰。
4.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极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2、美丽的月球
1、月亮的形状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农历的月初到月底,月亮形状是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
2、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①月亮形状的变化就是月相的变化,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29天半。
②农历上半月,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至满月,亮面在右侧;农历下半月,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残月,亮面在左侧。
3、月相的变化与日期有什么关系?
月相的变化是:新月(初一)---蛾眉月(初四)---上弦月(初八)---凸月(十二)---满月(十五、十六)---凸月(十九)---下弦月(二十三)---蛾眉月(二十七)---残月(二十九)。
4、月相变化规律口诀:上上上西西右,下下下东东左。(上西右,下东左)
5、我们看到月球表面比较亮(明)的地方是高地和高山,比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月亮上的山脉一般都是环形山。环形山也叫撞击坑、陨石坑、月坑,环形山是由于流星、陨石的撞击形成的。
6、月球绕着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明亮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