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回顾方法
朗读的方法:
1.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出情感和韵味。
主旨的归纳:
结合关键词和背景
名句的赏析:
1.修辞角度
2.炼字角度
3.感情角度
4.写法角度
5.哲理角度
6.画面角度
7.典故角度
三、明确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
四、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二)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朗读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四)翻译诗歌: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
诗意: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五)内容理解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六)归纳主旨
这首诗描绘诗人登楼眺望所看到的广阔无垠的辽阔景象,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
(七)读出感情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八)名句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哲理: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九)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
2.寓情于景
(十)拓展提升:
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 “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十一)课堂检测:
1.《登幽州台歌》中作者俯仰古今,回顾绵长历史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放置到广阔无边的宇宙中,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五、 学习《望岳》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三)朗读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望 岳
杜甫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四)翻译诗歌: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
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他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于泰山,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五)内容理解:
首联:远望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颔联:近望之景,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的活灵活现。刻画出泰山的雄伟壮丽极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尾联:愿望,由望岳而产生登山的愿望。化用孔子的名句“登泰山而小天下”。
(六)归纳主旨:
这首诗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七)读出感情:
望 岳
杜甫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八)名句赏析: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神奇秀丽,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割”字,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昏晓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九)拓展积累:
有关“泰山”的诗句。
1.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2.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 晋·谢道韫
3.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
4.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
(十)课堂检测:
1. 在《望岳》中,作者近望泰山,写出它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象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和惊叹的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 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从今以后能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古代的诗歌艺术,让这些经典文化伴我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