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望 岳》
教学目标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 感知内容,赏析名句。
3. 明确写法,感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胜景是古来圣贤生花妙笔下的常客,今天让我们随着诗圣杜甫一起去领略东岳泰山的风采。
二、走进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主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四、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一)初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二)理解诗意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它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
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五、再读诗歌,感悟品味
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内容+写法)
远望之景,这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借齐鲁两地与泰山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连绵不绝的形象。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内容+炼字)
近望之景: 作者仰望泰山周围,赞美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炼字赏析:
“钟” 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是分割的意思,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决眦”写出了诗人凝望时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神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令人震撼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法+炼字+哲理+现实意义)
写法: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炼字:“会当”是“终要”的意思,“凌”是“登上”的意思,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小”是“矮小”的意思,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现实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六、三读诗歌,合作探究
1.这首诗“望”字贯穿全诗,但角度不同,请具体分析。
首联:远望泰山整体;
颔联:近望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颈联:凝望层云和归鸟;
尾联:联想(愿望)站在山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2.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仔细品味,选择其中一联或一句品味。
高大雄伟的特点。
(1)“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地,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2)“阴阳割昏晓”夸张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实写泰山雄伟高耸;
(3)“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突显泰山的高峻;
(4)“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看到群山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3.原句或原词填空。
“ ”写出了初望泰山时的兴奋、惊叹;“ ”一字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题目中的“ ”字和诗中“ ”可看出作者并没有登上泰山。
七、梳理归整
本诗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