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2.借助旁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了解演讲词特点。
3.模拟现场演讲,内化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有的同学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的同学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今天我们将跟随丁肇中先生,走入演讲现场,去感受,去探索......
一、介绍作者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二、初读课文,明确观点
1.初读课文,明确本文的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格物致知”呢?在第几段可以读到?
学生汇报:2段:成语“格物致知”的意思。13段: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三、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1.速读全文,划出每段的重要语句(借助旁批、关注段首段尾。)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4)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在院子里格竹,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5)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要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10)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指出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我在美国大学读书时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3)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明确: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
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3.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参考示例:
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进一步强调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提出了希望。
四、精读课文,探讨论证方法
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
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小组交流。
明确: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五、直面现场,模拟演讲
1.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1)演讲一直围绕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主题,具有针对性,演讲一定要为了一个目的,因为实践中丁先生发现中国学生不重视实验,太缺乏格物致知精神。
(2)语言严谨又通俗。因为演讲的对象是中国学生,学生需要的是从浅显到深入的推进,会理解得好一些。演讲者在演讲时要拉近和听众的距离,好的演讲,能得到观众更多的支持。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演讲具有文化性、时代性的特点。
一个好的演讲感情要饱满,倾注的知识性要足,主题要具有针对性,看78页课文活动探究的小方框。(请学生个别读演讲的各项知识点)
演讲还要注意什么?(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
2.下面让我们进入演讲现场。想一想,丁肇中先生在大会堂的现场是怎么演讲的。
我们选择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演讲词如果给你,演讲的时候,在情感上,在语速语调上,要注重听众的感受,要注意互动,你会下怎样的功夫你会怎么讲?大家先自己读读、想想。
(学生自由读)
一个儒雅的科学家,一个有风度、有内涵的科学家,一个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科学家,你的每一句话都要体现他的特点。谁来试试?
(学生展示演讲)
3.请大家阅读94页,一个好的演讲要求我们的实践中注意哪些?
面带微笑,放松心情。声音清晰、悦耳,音量适中。站姿自然、沉稳,同时辅以合适的手势动作。直面听众,适时用眼神与听众交流。
六、拓展延伸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七、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常说经历才能懂得,经历本身就是财富,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做一个知行合一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