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19: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描写,体味作者用典的巧妙。
3.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难点]
1.学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描写,体味作者用典的巧妙。
2理解作者感情的表达和借古伤今的悲壮情怀。
课堂导入
绵延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让我们自豪和骄傲,每当打开华夏文明篇章的时候,我们都不可回避的要面对诗歌这一朵绚丽的花朵,这里边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诗歌的鉴赏有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现在已经有了良好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基础。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板书——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进入课文
读课文,纠错误
大家已经做了很好的预习,我们先来把这个作品一起读一下(老师领头,学生齐读)
在读的时候有两个读音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纠正读音:佛 断句纠正: 封 /狼居胥
2.几个典故
提到内容 这篇用到了很多典故,用了几个,同学们去看,找到举手
明确:孙权、寄奴(刘裕的小名)、元嘉(刘义隆)、佛狸(拓跋焘小名)、廉颇
王玄谟、霍去病
用简洁完整的话来概括这写典故
明确:把典故的事件简洁的概括:孙权败曹军
刘裕建政权
刘义隆望敌而逃
佛狸击败宋文帝
廉颇年老尚可战,得不到重用
有人说典故太多影响阅读,看来我们没有受到影响,同学们了解典故之后还能概括出来,很好。
解题
永遇乐 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
我们知道词和诗经一样,题目会选择它的第一句,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单独命题的很少,也有比如卜算子咏梅。单独命题了我们纠注意了,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词它主要是干什么的——怀古,在什么地方怀古——京口北固亭,再回过头看你们概括的典故,
有几个是在京口啊?五个里面有几个发生在京口。
明确:学生回答 只有两个:孙仲谋和寄奴。
如果没有其他意见我就想问了,只有孙仲谋和寄奴两个人的典故发生在京口,那其他3个是不是作者天马星空胡思乱想啊?学生很多摇头,不是,那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诗歌中的联想能力,要注意想象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方。
大家还要注意一句话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扬州路是什么概念?
扬州和京口是一个地点吗?
明确:不是。
那这个地点又是和京口如何联系起来的。
明确:在京口望见了扬州,一个望字就使视野扩展了,一望就有了远近的不同,不是点是面了。
翻译
我们把典故和地点解读了一下,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翻译一下。
明确: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把大意穿起来,诗歌具有跳跃性,要把握细节。
9.千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把“千古”换成“千里”好不好?
明确:“千古”好,因为是怀古,物是人非,“古”字把时间的延续性,江山依旧,时间转移,也就有了后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悲凉的感情基调。
10.凭
有了好的开头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那就是我们说的好的作品要有凤头豹肚虎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怀,怎么来理解?
明确:自比廉颇,廉颇是悲剧。
“凭”字怎么理解?
明确:“凭”是靠的意思,没有人问辛弃疾,还有赵王问廉颇,自己比廉颇更惨。把悲凉加深了,写了这首诗的两年之后就去世了,表现了词人的悲凉,
三、总结:
一个“望”字引出了地点变化,对当时的感叹,一个“古”字告诉了我们的时间线索,暗指现在,由古而今,主旨是 怀古伤今,并不是怀今。
有人说过成熟的作品应该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不知对错,但是我深有体会的,无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无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希望同学们可以读懂悲剧,并不是读悲伤还是读出其中的悲壮,读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再次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