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3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亿有多大》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在“大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探究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验证的过程,借助具体实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从而让学生切实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充分感知一亿大小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一亿有多大的数学模型。那么,一亿到底有多大?
据报道,佛山市某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是这样做的,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在家一粒一粒地数一亿粒大米。数(shù)源于数(shǔ),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数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但“一粒一粒地数”未免低估了一亿的威力。
清代学者袁枚曾说:“学如箭镞,才如弓弩,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在面对“一亿有多大”这样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已经有了拉弓射箭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亿到底有多大,仅凭一粒一粒地数,缺乏必要的准备和指导,很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获得一亿的直观感受,同时也会消磨学生对于一亿大小的探究兴趣和耐心,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数感。
而要想射中“亿的靶心”,必须在原有大数认识的基础之上,营造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关对照的活动素材,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启发学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笔者尝试通过“课内导学+课外研学”的学习模式,试图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一亿有多大”的主题性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验证的过程,感知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感悟“由少推多”研究问题的推理方法。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讲述《刘恩领赏一亿粒米》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刘恩的大臣,在山洪爆发、黄河泛滥的危难之际,启禀皇帝,要求挺身组织指导抗洪救灾,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最终消除了水患。因此,皇帝为表彰刘恩的功绩,下令奖赏100000000粒大米给刘恩。
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一亿粒米有大吗?
生1:一亿粒米能占满整间教室。
生2:一亿米米能铺满整个操场。
生3:一亿粒米要数一整天。
生4:一亿粒米能吃一年。
师:你们想象力可真丰富,那这一亿粒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一亿有多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借助问题引领,发挥猜想、畅所欲言,一方面激活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二、确定方案,合作探究
(一)一亿粒米数多久?
1.师:同学们,皇帝答应奖赏刘恩一亿粒米,可是我们怎么知道皇帝奖赏的米就是一亿粒呢?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板书:设计方案)
生1:先数出100粒米,算出用了多少长时间?(大约50秒)然后再推算出数1000粒米的时间,直到算出一亿粒米大约需要多少长时间。
生2:一亿粒是100粒的一百万倍,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算出数一亿粒米所用的时间。
小组合作:正确使用秒表测出时间并完成下表。(板书:测量数据)
3.汇报交流:经计算,数100粒大米需要50秒,照此计算,数一亿粒米需要50000000秒。
师:你们认为用秒做单位合适吗?换算的结果是?(板书:实验推理)
生:不合适,相当于579天或19个月。(板书:得出结论)
师:对于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一个人如果不吃不喝要数上一年多才能数完。(板书:时间之长)
师: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方案是动手实践的前提,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全过程,初步感受数一亿粒米所用时间之长。]
(二)一亿粒米有多重?
1.师:数完之后,如果要把这些大米搬回去,那这一亿粒米有多重呢?
生:可以像上题一样,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推算出一亿粒米的质量。
师:你们同意吗?那就赶快动手称一称,算一算吧。
2.小组合作:正确使用电子称,边称算边完成下表。
3.汇报交流:经称量,100粒米约重2.5克,照此计算,一亿粒米大约重2.5×1000000=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2.5吨。
4.类比练习:如果四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一亿粒米的质量相当于多少个学生的体重?(板书:质量之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受上一个活动的启发,已初步学会按“设计方案-测量数据-实验推理-获得结论”的步骤来研究一亿有多大,学生在掌握探究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探究视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运用推理,拓展延伸
(一)一亿粒米铺多大?
师:大米如此之重,刘恩日夜兼程往家中运,到家时却发现这些大米受潮了,为避免腐烂,我们需要怎么做?
生:需要将这些大米平铺在太阳底下进行晾晒。
师:如果100粒米的占地面积是10平方厘米,那么一亿粒米占地多大?
生:10×1000000=10000000平方厘米,合1000平方米。
师: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一亿粒米平铺的面积相当于多少间教室大小?
生:相当于1000÷50=20(间)(板书:面积之大)
[设计意图:将一亿粒大米平铺的面积转化为20间教室的大小,很好地将一亿这个抽象的量可视化,以此作为对照加以想象,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一亿粒米能吃多久?
师:晾晒完大米后,刘恩打算把这些大米储存在粮仓里,待日后慢慢食用。如果刘恩一天平均吃500克米,那么一亿粒米可供他吃多少天?
生:2500000÷500=5000(天),合5000÷365≈14(年)。
师:我国是14亿的人口大国,如果一人一天浪费一粒米,那么一天就浪费14亿粒米,相当于可供一人吃多少天?
生:14×5000=70000(天)≈192(年)
师:吃一辈子都吃不完,可见浪费数量之大,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板书:节约粮食)
[设计意图:再微小的一粒米,只要乘上14亿,都会变得庞大无比。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餐桌上的浪费屡见不鲜,非洲粮食危机也时有上报,因此我们要从小要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
四、回顾总结,强化理解
1.阅读材料
(1)一亿张纸叠起来的高度约为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一千多米。
(2)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绕地球赤道3圈半。
(3)人的大脑中有120亿个神经细胞。
[设计意图:提供阅读材料,组织交流互动,丰富学生对一亿大小的感受,为课后研学拓宽思路提供参考。]
2.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一亿有多大”有哪些收获?
3.小结:虽然一粒很轻、一张纸很薄、一滴水很少,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亿的力量不可小觑。如果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坚持必将带来大改变。
4.亲子作业:课后请与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身边熟悉的事物,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绘编成一份数学小报,下节课进行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以数学小报的形式外化探究方法,从而进一步梳理实验过程,使课内外知识相结合,让数学回归生活。]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相当于一篇“微型教案”,清晰直观、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巩固要点。]
【教学反思】
对于这个课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一亿到底有多大?就算让成年人来说,也未必能说的清楚,那又何必为难学生。再说生活中接触到的以“亿”做单位的事例并不多,也无法直接利用实物让学生直观感知一亿有多大,除了像万达老总王健林这样的人,略带调侃却又底气十足地说出“先赚它一个亿”这样的话,普通人难道就真的要和“亿”绝缘了吗?
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节课之所以这样安排,用“亿”颇多。一是提供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想象的素材,化抽象为具体,加以充分感知一亿的大小。二是通过活动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是领悟探究方法,迁移活动经验,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主要以刘恩领赏一亿粒米为故事背景展开教学,通过“数米-称米-晒米-节米”四个环节,多重感官参与其中,手脑并用,充分感受了一亿之大。然后联系生活,让数据说话,一人浪费之小,14亿人浪费之大,前后对比,让节约粮食不再成为一句口号,而是当下的迫切需要,直抵学生的内心,实现情感的升华。
著名数学家郑毓信曾说过:“我们怎么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这既综合又实践的一课,很考验一个老师的数学能量。上完这节课后,学生除了知道一亿很大很大外,我认为还要有火热的思考,延续到更广阔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