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19: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读一封很特别的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从题目中可知这封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信件主要围绕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个话题展开的,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指的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现在我们一起打开这封信,去重温这段屈辱的历史,去结识一位被赞誉为“法国良心”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
二、字词检测
赃物( ) 绸缎( )
制裁( ) 琉璃( )
珐琅( ) 晨曦( )
劫掠( ) 瞥见( )
箱箧( ) 惊骇( )
眼花缭乱( )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伟大人格。
四、引导自学一
走进文本,明确作者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他写信给雨果的目的是什么?雨果的态度如何?
通过阅读,我们从第一段中,找出了这些句子:
“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
(1.巴特勒上尉认为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体现着拿破仑皇帝的胜利与荣光。)
他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巴特勒上尉真的想听听雨果的看法吗?
出示: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写信目的: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
2.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的态度如何?
我们找出了这些句子:
第7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第8段: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第9段: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发现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的愤怒谴责和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
五、引导自学二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任务一:体会作者的愤怒和谴责
作者是如何表达愤怒和谴责的?阅读(5-9段)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1.第5段: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作者用近似漫画式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极具讽刺效果。
2. 第5段: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反语,“更彻底”、“更漂亮”,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深度之深,说明了他们的行为的丑恶。
(2)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谴责。
第6段: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愤怒之情。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让语气更为强烈。
过渡:我们曾经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学过这种修辞:
【链接旧课】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鲁迅先生的“实在标致极”运用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不务正业的丑态。
我们来看第10段这句话:
明确: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其实应该改为“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 。
( 谴责、嘲讽)
——在文质彬彬的一声“先生”里,一个看似褒义的“赞誉”中,却是满腔的谴责与嘲弄,雨果先生的这种含笑地怒骂,辛辣地讽刺,比那种金刚怒目式的谩骂杀伤力更强。
并不是作者的真正赞誉,文中有赞誉,有作者的赞美之情,大家能找到吗?对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劫掠圆明园这件事十分愤怒。那么一封信沟通时候我们把事情说明白就可以了!巴特勒上尉问雨果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雨果说我很愤怒,我反对这件事情就行了,可他为什么前边还要写对圆明园的盛赞呢?第三段能删除吗?
任务二:感受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喜爱
阅读第3段,说说在大文豪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怎么样的?要求:圈划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1.圆明园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是恍若月宫的建筑,是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是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过渡:我们知道,作者并未到过圆明园,凭借超人的想象,用中国古典建筑的特殊元素来美化圆明园。
显示: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2.作者用了铺陈的手法
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
(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圆明园,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圆明园的盛景。作者为什么极力描写圆明园的无与伦比的美景呢?
圆明园写得越美,被摧毁后人们就越愤怒。
作用:
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做铺垫,这样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过渡:作者还用了类比的手法:
3.类比手法(对比的一种)的运用: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4.雨果明知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却依然说它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为什么?
雨果认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即圆明园所承载和体现的文化属于人民属于全人类。
圆明园不仅是东方艺术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文明的骄傲。
但是这样一个世界奇迹被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此时,你体会的愤怒之情吗?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自己的愤怒与谴责呈现出来的?
5.作者的论证思路:
作者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对圆明园进行了梦幻般的描绘后,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明了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观点。
过渡:作为一个法国人,作者却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达了爱憎分明的观点,难能可贵!
六、引导自学三
体会作者的伟大人格
有人质疑,“雨果是法国人,不仅对法国的“胜利”没有丝毫喜悦和赞美,反而谴责批判这次“胜利”,称自己的法兰西为强盗,是不是不爱国?”
我们同学可以结合大屏幕上的语句,小组讨论一下。
明确:
a.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b.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a.圆明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法国人的身份,他更是人类的一员。他已完全跳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b.其一,作者清楚地指出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表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c.对现下政府的极度不满,“干干净净”是指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它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物归原主。雨果他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人类的立场、正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没有任何一点狭隘的所谓的民族主义)。
作者并非不爱国,他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七、课堂小结
1.归纳主旨:
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2.比较异同:《敬业与乐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议论文是封书信与刚刚学过的《敬业与乐业》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中没有直接表明观点,也没有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它是一封阐明看法、观点的书信,是一篇一般的议论性文章,在表述观点和立场时运用铺陈、类比、反语等多种写法及多种表达方式,作者正是在反讽和抒情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说理别具特色。
八、课堂检测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箱箧(jiá) 琉璃(liú) 朱鹭(lù) 野蛮(mán)
B.窃贼(qiè) 赃物(zāng) 分享(xiǎng) 瞥见(piě)
C.晨曦(xī) 强盗(qiáng) 珐琅(fǎ) 绸缎(duàn)
D.塞满(sāi) 洗劫(jié) 恍若(huǎng) 惊骇(hài)
2.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C.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九、小练笔
①巴黎圣母院(又名“巴黎夫人”),位于法国巴黎西堤岛,矗立在塞纳河畔,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教堂。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其中玫瑰花窗更是举世闻名。
可是这个人类的艺术瑰宝却在。
②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建筑物巴黎圣母院起火,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很快,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整座建筑损毁严重。伫立了800多年的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法国巴黎圣母院就这样被大火吞噬。
(2)新闻报道后,面对法国这一灾难,有中国网友跟帖。
(3) 如果让你就巴黎圣母院被烧一事跟帖来谈谈你的看法,你会怎么跟?请大家也来写一写,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