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19:47: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石壕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并感知诗歌内容。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走近杜甫
(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杜甫,字 , 代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世称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为 ,著有《 》
背景: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上任,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学生活动)
2.译一译: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学生活动)
3.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夜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家里)
人物:老妇人、官吏
事件:官吏抓壮丁。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2.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学生活动)
3.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概括)
(二)听老妇之诉
1.老夫人有哪些苦?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三男邺城戍” ---说明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家境贫穷可知,也见得出战争破坏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学生活动)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察作者之情
1.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明写老妇,暗写官吏。本诗采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夫人的致辞中暗示出来的。
2.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听”
(学生活动)
3.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杜甫虽然不满官差捉人的恶劣态度,同情老妇的不幸遭遇,但他却只能默许差役的行为。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四、提炼主旨
提示:
这首叙事诗,叙述了______ 故事,表达了作者对_____的深切的同情,也对____作了含蓄的揭露。
五、当堂成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比一比,看谁背的最快!
六、布置作业
请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任选角度(石壕吏、老妇、老翁、寡媳、诗人),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结束语
一个不平静的夜晚,一个愁苦漫天的家庭,一个万般无奈的诗人,杜甫用如椽巨笔写下了战乱中的人间疾苦,让我们一起再次诵读,感受诗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