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真的“天上”来吗?
真的“不复回”吗?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
地理 1·
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能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1分钟)
什么是水循环?其动力来源是什么?
阅读课本46-47页,完成下列要求。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8分钟)
①
③
④
②
⑤
⑥
⑦
蒸发
植物蒸腾
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动力来源
内因
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2.说出下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环节名称。
3.我国东部夏季风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汽输送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大气水
陆地水
海洋水
大气水
重力势能
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
重力势能
P47
下渗
⑤
蒸发
降水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类型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海上内循环
位置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陆地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 循环水量最少 最重要的类型 循环水量最大
举例 我国内流区,塔里木河 外流区,长江、黄河 未登录的台风
意义 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作用
不同水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探究: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蒸腾)的因素
(2)影响下渗的因素
①降水强度: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②降水历时:降水历时越长,越利于下渗。
③地表起伏状况:地表起伏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越利于下渗。
④植被覆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越高,越利于下渗。
⑤地面性质:硬化地面不利于下渗;土质越疏松,越有利于下渗。
(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湖泊、沼泽、水库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储量并不多,而人类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这会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呢?为什么?
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泥沙、有机质、无机盐类)是如何迁移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水循环过程对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产生哪些影响?
阅读课本48-49页,完成下列要求。
(3分钟)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全球水平衡表(单位:立方千米)
区 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
海洋 505 000 458 000 -47 000
陆地外流区域 63 000 110 000 47 000
陆地内流区域 9 000 9 000
全球 577 000 577 000
(10分钟)
水的连续运动、转化,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基本上长期不变。
458
505
47
46
72
1
119
全球水量平衡遵循
总蒸发=总降水
水量支出=水量收入
尽可能多找出左图中水量平衡等式
陆地径流 =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 海洋蒸发量 - 海洋降水量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
水体 江河 湖泊 深层地下水 高山冰川 极地冰川 海洋
更新周期 16天 17年 1 400年 1 600年 9 700年 2 500年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13平方千米。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永兴岛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一问题才有所改善。
1.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水不易存储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D.气候炎热,蒸发强烈
2.永兴岛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岛内跨流域调水
②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
③收集雨水 ④人工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B
3.维系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
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流水地貌
渔场
四、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往往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水循环可以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尼罗河所流经的下游地区,荒漠中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
即时演练: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联系地表的各圈层,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④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地表径流
水循环
过程
类型
环节
动力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等
太阳辐射、重力等
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维系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
(1分钟)
1. 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的是( )
a→f→h→g B.e→f→h→d
C.c→a→b→d D.d→a→b→c
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
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水循环示意图
3. 关于图示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a 环节促进降水的产生 ② b 环节促进水资源更新
③ c 环节向大气输送水汽 ④ d 环节向海洋输送泥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B A
(4)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若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_________和_________问题。
4.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
C 附近海区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形成,
与_________(水循环环节)有密切关系。
(2)A是_________(水循环环节),
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水汽输送
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水分平衡
太阳辐射能
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重力势能
(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风的环节是图中 环节(填字母)。
A
(选做题)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5~6 题。
5.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6. 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D C
7.图中甲、乙、丙表示的水循环类型分别是 ( )
A.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8.按照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
A.79 13 B.79 8 C.13 21 D.21 8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读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79
87
13
21
甲
乙
丙
a
b
蒸发
降水
S
AD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
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水循环
过程
类型
环节
动力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等
太阳辐射、重力等
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维系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
(2分钟)
如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到大气的水汽。
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
B.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
C.绿水主要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D.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
2.绿水( )
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对海上内循环产生明显影响
C.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D.数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A C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
地理 1·
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P48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影响。
砂石覆盖层增加地表粗糙度,空隙大。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活动
(7分钟)
图3.4 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
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差异:
影响:
砂田的蒸发量总是小于裸田的蒸发量。
砂石覆盖层可以避免土壤被阳光直接照射,减少蒸发量。
图3.5 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3. 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砂田的作用:
增加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灌溉用水;
减少蒸发,减轻土壤盐碱化;
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
砂田含水量大于裸田
蓄水保墒
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循环(缓解)?
影响水循环环节
影响最大环节: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田还湖、跨流域调水、
铺设渗水砖、人工增雨等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地面硬化、过度用水等
地表径流
水库库区
库区以下河段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修建水库对库区的影响?
修建水库,库区蓄水面积增大
蒸发
蒸发量增大
降水
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下渗
地下径流
下渗量增大
地下径流增大,地下水位上升
影响地表径流
(8分钟)
修建水库对水库下游地区地表径流的影响
对水库下游地区河流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使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减轻下游地区的旱涝灾害。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
2
4
6
8
10
12
A
B
流量
月份
削峰补枯
图2显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
5.修建水库后
①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③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率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措施是
A.人工降雨 B.植树造林 C.南水北调 D.疏浚河道
D、B
答案:
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示意
涵养水源
削峰补枯
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下渗:
地下径流,地下水位:
地表径流:
蒸发,蒸腾:
减少
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径流增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旱涝灾害多发
蒸发减少,蒸腾作用减弱
涵养水源
削峰补枯
总结归纳:
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
对降水的蒸发、下渗、甚至径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1.城市建设后:
蒸发量减少,下渗量减少,
地下径流减少,
地表径流增多
(5分钟)
2.原因:
地面硬化,植被减少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 流的总降 水量 转化为地 表径流的 降水量 转化为地 下径流的 降水量 年平均
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材料二 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城市中心区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内涝原因
②下渗少
地表径流增多
解决措施
⒉铺设渗水砖
⒈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⒊建设绿地,蓄水池等
③排水差
(5分钟)
4.保护湖泊等湿地,建设一定的蓄水设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减少植物蒸腾 D.减少地下径流
2.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
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填湖建绿地公园 B.实施地面硬化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
AD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水面扩大,下渗增加,蒸发增多,降水增多
植树造林 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多;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退田还湖 蒸发作用加强,降水增多,调节径流能力增强
跨流域 调水 改变径流的空间分布,缺水地区下渗增多,蒸发加强
铺设渗 水砖 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城市内涝减轻
人工增雨 降水量增多
不利影响 地面硬化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形成城市内涝
过度引 水灌溉 河流径流减少,入湖水量减少,内流湖萎缩
围湖造田 湖泊调节功能减弱,降水减少,洪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降低,旱涝灾害增多
破坏植被 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
下图示意某专家发明的屋面集蓄雨水系统与中水联用的工程设计(中水指工程用水、生活用水等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屋面集蓄雨水主要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
A.大气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2.该工程设计最
适宜推广的地区是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10分钟)
CD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右图为东南亚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A.该区域降水增加
B.该区域地下径流增加
C.该区域蒸发量不变
D.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开发地下水 B.围湖造田
C.封山育林 D.人工降雨
DC
5.城市内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强度太大 B.排涝设施太差
C.绿地水塘太少 D.气象预警滞后
6.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 增加 B.b 增加C.c 减少 D.d 减少
7.城市化影响城市水循环,不合理的城市化将导致城市地区( )
A、下渗增加 B .地表径流减少 C.蒸发增多 D .地下径流减少
BBD
2023年9月8日一场罕见暴雨袭击,让深圳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城市内涝。该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4) 简述该区域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对环节③④⑤的影响。
(5)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试列举图中城市建设中为了吸水、蓄水、渗水可以采取的措施。
8.读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水循环的类型为___________。
水循环环节②名称为________;南水北调是对_________环节的利用改造。
能够使③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
海陆间循环
水汽输送
④(地表径流)
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
使③(下渗)增加,⑤(地下径流)增加;④(地表径流)减少,季节变化减小。
道路多采用透水材料;留出足够的绿化用地;建设一定的蓄水设施。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能力提升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C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3.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4.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
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5.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DBC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
影响水循环环节
影响最大环节: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田还湖、跨流域调水、
铺设渗水砖、人工增雨等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地面硬化、过度用水等
地表径流
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