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0 20: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两个板块“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这一不同特点与明朝时中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明朝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农耕文明的前列,在对外关系上秉承开放心态,郑和七下西洋,主动外交,开创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另外,16、17世纪,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给明朝带来很大冲击,随着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受到倭寇的侵扰,为了保家卫国,一场反侵略战争在所难免——戚继光抗倭。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而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课程标准
1.课程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教学活动建议: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核心素养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法与学法
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点拨启发,教师讲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大幕:(重点第一幕和第二幕)
“第一幕 海之荣——郑和下西洋”
“第二幕 海之怒——戚继光抗倭”
“第三幕 海之殇——哭泣的澳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图片,说明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几百年前,中国也有一支船队曾多次远航,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名字“中国”。你们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引出:郑和下西洋,导入新课。
第一幕:海之荣——郑和下西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环节一:看图片,识信息
1.展示:郑和图像。
设问:图中人物是谁?他的生平、著名事迹分别是什么?
引出: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成祖时七下西洋,后封为“三宝太监”。
环节二:视频求知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培养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设问: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哪里?
引出: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张图片的观看,并结合教材70页的《人物扫描》、“西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认识郑和,以及对“西洋”空间概念掌握。)
环节三:快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重点回答时间.次数.人数.出发点.最远到达地)
环节四:读材料,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展示: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设问:结合教材与材料,想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国威,同时加强与
海外的联系(主要目的)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经济上和技术上)
引出: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根本原因);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进步;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设计意图:出示四段材料,学生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分析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环节五: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
展示:郑和下西洋“宝船”与哥伦布船舰,达伽马船舰的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活动比较表”。
设问:通过比较说明了什么?
引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
壮举。
图片求知
展示图片,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更加直观第感受: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是和平友好之师,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幕:海之怒——戚继光抗倭
环节一:看图片,谈背景
展示:明朝绘画《倭寇图卷》局部与几张图片,学生阅读教材72页的内容
设问:1.倭寇指什么;2倭患的原因?3倭患的危害?
引出: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形成的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官僚、奸商与海盗相互勾结。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
倭患危害严重——抗倭斗争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注释,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环节二:认识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事迹
播放戚继光抗倭视频,戚继光抗倭事迹
培养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展示:戚继光的像,了解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问题思考:教材74页:为什么说戚继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从“倭寇”的组成及其活动,以及“倭患的严重危害”中,理解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设问:戚继光抗倭的经过、结果怎样?
引出:台州九战九捷,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设问:结合图片与教材,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引出: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答疑解惑(穿越时空的对话)岳飞和戚继光关于民族英雄的讨论。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教材研读,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以及民族英雄概念的把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第三幕: 海之殇——哭泣的澳门
1.展示:澳门地图
2.展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3. 图片展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交往 第一幕: 郑和下西洋(国力强盛)
冲突 第二幕: 戚继光抗倭(国力日渐衰落)
第三幕: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国力日渐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从板书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得出,习主席强调捍卫海洋权益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播放视频:中国海军宣传片)。让学生知道我们有一支保卫祖国万里海疆的钢铁长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课堂练习:(略)
2022年10月
关岭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