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学习驳论方法。
2.品味精妙语言。
3.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
一、出示教学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学习的导航灯,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
1.学习驳论方法;
2.品味精妙语言;
3.培养创造能力。
我们先自己来读一读课文。出示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走进作者
陶行知(1891-1946),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称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那么,他究竟有哪些不平凡的地方,让我们仔细阅读体会他的《创造宣言》,努力去叩开他思想王国的大门吧。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当时“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发出了关于创造的宣言,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迪。
三、积累字词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是学好文章的基础,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大声读]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鲁钝dùn 懦nuò夫
豢huàn养 樵qiáo夫
画龙点睛jīng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参照课后阅读提示,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本文的议论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由此,我们知道本文的论述是层层深入,渐入人心的。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让我们精细阅读每一部分,深入理解课文。]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 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3.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4.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材料和观点之间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
知识回顾: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然后,针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论证。(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明确:
“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主要运用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批驳。列举的事例涉及古今中外、多个领域,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从而得出结论。
(三)阅读第三和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六、品味语言
[作者身为教育大家,作品语言也能够让我们收获许多。]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示例: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示例: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写作特色:
1.举例论证,说服力强;
2.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3.叙议结合,观点鲜明;
4.语言形象,给人启迪。
七、迁移训练,拓展延伸
1.小练笔:请你结合《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的学习经验,尝试写一写“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2.尝试读一读《中国教育改造》,了解作者的教育主张,更深层次地把握《创造宣言》中所提出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