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0 22:02:10

文档简介

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根据材料“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A项正确;“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信息,排除C项;“新石器的大量出土”,未表明是否为多个遗址出土,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夏朝相关知识,由教材可知,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故选C项;“良渚遗址”是新时期晚期江南地区的史前文明代表,不属于夏朝;“甲骨文”体现的是商朝;“何尊”是西周青铜器;排除AB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详解】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体现的是华夏同源共祖的思想,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4、【答案】B
【详解】据材料“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故选B项;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产生于上古五帝时代,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藩屏周,排除C项;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可知,春秋时期,晋国不断的将山戎、赤狄、白狄等少数民族族群纳入管理范围,使其成为晋国人,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晋国的国家实力,另一方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C项正确;加剧民族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建立了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导致分封制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故B项正确。战国七雄不包括鲁、晋、宋,排除A、C、D三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礼,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法治、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详解】根据“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可得出材料中涉及到了田氏代齐,诸侯纷争,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项正确;AB项并不是本质,只是表象,排除AB项;当时周王室权威消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B项正确;西周设立分封制,且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不符合“巡视监察而设立”,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巡视监察而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影响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掌握朝廷大权的窦宪、窦景等均是窦太后的兄弟,这体现了外戚专权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时直接原因,不是根源,排除A项;“外戚专权”“宦官势大”是现象,也是材料的重复表述,而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外戚宦官最终都是假借皇权来专权,他们自己本身没有权力,排除B、C项。
12.【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选D项;蔡伦是东汉人,不是春秋战国人,排除A项;蔡伦是东汉人,不是秦朝人,排除B项;蔡伦是东汉人,排除C项。
13.【答案】D
【详解】秦朝实行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依据;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察的主要依据;隋朝始创的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排列应当是“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故选D项。
14.【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西晋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B.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B项正确。A.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故A项排除。C.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故C项排除。D.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隋朝建立,故D项排除。
15.【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B项正确;陈朱理学形成于宋朝,排除A项;《史记》、《汉书》是汉朝典籍,排除C项;长篇白话小说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唐政府通过实行和亲以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与隋炀帝都实行暴政,暴政表现为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秦朝与隋朝由此而亡,D项正确。ABC.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都不是秦朝和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BC三项。
18.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三省的职责,根据教材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唐代内侍省不属于三省之一,内侍省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故选B项
19. 【答案】B
【详解】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敦煌、酒泉、张掖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归入汉朝版图,故B正确。汉文帝、景帝时期,大汉版图尚未到河西走廊地区;汉光武帝、唐玄宗时期中国版图已包括河西走廊,排除ACD项,故B项正确。
20. 【答案】B
【详解】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与东汉后期相比,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联系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B项正确。朝代时间长短、疆域面积大小和王朝力量强弱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21.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食物原料、器具,还有懂医学、艺术的随行弟子及各种工匠,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看出鉴真东渡将唐文化成就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本的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日本不是当时唐朝的领土,排除D项。故选C项。
22. 【答案】D
【详解】A项,唐朝的中枢决策机制是三省体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B项,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出在宋朝,故B项错误;C项,宰相名称的变化,材料没体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方式,未涉及行政效率与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D项,由材料“其为相则均也”可知,这一现象分化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23.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都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因此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在隋唐时期,故D正确,排除ABC。
24.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球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深受皇帝、军人、文人甚至女性等群体的喜欢,这反映了唐代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C项正确;皇帝的喜好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起源于波斯的马球受到唐朝人的喜爱,不代表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C
【详解】据材料“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可知是曲辕犁,故选C项;耦犁和耧车是汉武帝时赵过发明,排除A、B项;翻车为汉代毕岚发明,三国马钧完善,排除D项。
26.【答案】(1)汉朝;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答到一个给2分,错字不给分)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2分,答到选官方向即可给分)
(3)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成为封建统治集团钳制思想的工具,造成思想僵化等。(6分,答到任意三点给6分)
【详解】(1)根据选官制度名称为“察举制”可知此时代为“汉朝”;根据时间范围“魏晋南北朝”可知,此时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根据“隋唐时期”、“考试”等关键词可知是“科举制”。
(2)表格中所示内容分别为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的选官制度,因此表格主题应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或发展。
(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的影响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成为封建统治集团钳制思想的工具,造成思想僵化等。
27.【答案】(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时: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6分,达到任意3点给6分)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6分,达到任意3点给6分)
(3)基本前提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处理好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任意2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可得江南地区人口稀少:“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可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 根据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氓庶(百姓)繁育。”可知江南人口增加较多;“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可知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物资交流频繁,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三“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可知,南方贫富分化加剧。
(2)本小题主要考察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依据教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
(3)依据三则材料可知,想要使社会健康平稳发展,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正确的政策;较为先进的科技;和平民族关系;以及注意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爱惜民力等。
28.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积极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任意2点得4分)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2分,答到人民的重要性相关方面即可给分)。
措施;劝课农桑;厉行节约,轻徭薄赋,(答到任意2点得4分)
(3)趋势;649年到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2分)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答到任意2点得4分)
(4)叛乱:安史之乱。(2分)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来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2)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施政措施,要结合贞观之治相关内容做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唐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结合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武周政治”、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作答。
(4)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叛乱是“安史之乱”。
答案第12页,共6页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中国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2.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
3.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
4.有学者指出,“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支配人的除了自然之外还有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下列项中,与商代“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举措( )
A.加剧民族矛盾 B.建立了中央集权
C.利于民族交融 D.导致分封制瓦解
6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经过长期纷争, 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 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 齐、楚、燕、晋
B. 韩、赵、楚、秦
C. 齐、鲁、楚、秦
D. 韩、赵、燕、宋
7.政治主张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的学派是战国时期创立的(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8.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所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异性诸侯势力强大 B.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C.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D.周王室权威加强
9.西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各级官员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而设立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刺史制度 C. 推恩令 D. 察举制
10.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11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其子弟亲戚无不飞黄腾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皇帝年幼 B.外戚专权 C.宦官势大 D.君主专制
12.下图是关于“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3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4.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 三国鼎立 B. 西晋统一 C. 前秦统一北方 D. 隋朝建立
15.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化领域新成就的是( )
A.程朱理学形成且受尊崇 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造
C.《史记》《汉书》诞生 D.长篇白话小说大量涌现
16.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
A.武力征服 B.实行和亲 C.册封吐蕃首领 D.设机构直接管理
17.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 B. 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 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18.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未通过审核最后作废。请问魏征属于哪一个部门(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内侍省
19. 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
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20. 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影响表中县城数量及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 朝代时间长短 B. 经济格局变化 C. 疆域面积大小 D. 王朝力量强弱
21.高僧鉴真(688—763年)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和日本豆制品业、制糖业的祖师。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食物原料、器具,还有懂医学、艺术的随行弟子及各种工匠,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文化之父”的美誉。鉴真东渡( )
A.推动日本社会转型 B.开辟了中日新商道
C.传播了中华文化 D.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22.“唐朝宰相名色最多,若仆射,若内史,若纳言,若参预朝政,若同二、同三品,其为相则均也,为同平章事,乃资历之最浅者,自天宝之乱,多以资浅者为之,而此名一定不易矣。”这一现象(  )
A.使中枢决策机制出现了重大变革
B.加快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D.分化了宰相事权强化了君主专制
23. 2007年4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代表在香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教对话活动。从政治上看,“三教合一”的主张大约出现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24. 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唐代不少皇帝迷恋马球,玄宗能在空中击球百次不落,僖宗自称可以中马球状元。不光皇帝喜欢,军人、文人甚至女性也挥杖上场。据此可知,唐代( )
A.皇帝的喜好决定文化兴衰 B.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具有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 D.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25. 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的是(  )
A.耦犁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0分
26.人才选拔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14分)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
① 察举制 推荐
魏晋南北朝 ② 地方品评
隋唐 考试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主题。(2分)
(3)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6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 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 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材料三 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
——摘自《宋书》
(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6分)
(3)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年份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约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材料四 755年12月,边镇将领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叛乱。……叛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文征明主编《中国历史2000问》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从649年至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
(4)材料四中的“叛乱”指的是什么?(2分)
试卷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