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检测
地
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作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的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熨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二章。
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的
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在鄂托克旗查布地区数百平方公里的范
围内,发现了数量和种类丰富的早白垩纪恐龙足迹等遗迹化石。其中核心区至少含有14个层位
的恐龙足迹化石,如各类蜥脚类、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化石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纪湖相地层。
据此完成1~2题。
1.鄂托克旗恐龙足迹化石反映出该地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气候寒冷干旱,植被稀疏
B.河湖稀少,沙漠广布
郑
C.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D.河湖密布,鱼类出现
2.恐龙繁盛时期主要在
品
A.白垩纪
B.侏罗纪
C.三叠纪
D.二叠纪
期
蒸散是陆面水分和能量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干旱区,作物蒸散是农田水循环过程中
水分损失的主要途径,约有90%以上的降水通过蒸散回到大气中。下图示意2021年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灌区内,有无地膜覆盖下滴灌棉田苗期和花铃期典型日蒸散量。据
此完成3~4题。
0.4
苗期
。不覆膜
1.1r
花铃期
。-覆膜
0.3
。-不潤膜
0.8
。覆膜
0.2
0.7
0.1
8
0
丝
0.1
-0.1
-0.2
-0.2
8
8
-0.3
0.00
时刻
时刻
【高二地理
第1页(共6页)】
·24-119B·
3.该灌区土壤无水分损失的时段是
A.0:00-7:00
B.7:00-12:00
C.12:00-18:00
D.18:00-23:00
4.与苗期相比,花铃期蒸散量更大的原因有
①土壤水分含量丰富,水分散失量更大②降水量更丰富,大气中水分充足③气温更高,蒸
发作用更强④棉花植株定型,蒸腾作用更强
A.①②
1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高铁在提升地区可达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沿线的空间经济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经
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经济、技术要素以空间外溢的形式在城际传递。下图示意我国东北
地区高铁通车前后各城市经济潜力变化格局。据此完成5一6题。
佳木斯
佳木斯
齐齐哈尔大
齐齐哈尔
哈尔滨
乌兰特。松
白城长春
小江
学浩特大庆哈尔滨
城松源
牡丹
通立
春
通辽·
·四平
0-33
0.2~188
鞍山
34-88
189-468
丹东
89-213
莉产
鞍
469-1161
题214-489
3丹东
0200km
1162~2584
國490-938
天连2200km 2585-4776
5.通车前后沈阳优势地位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支持力度大
B.交通区位条件好
C.对人才吸引力强
D.基础设施建设快
6.乌兰浩特、通辽、白城通车后经济发展潜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高铁运营频次不足
B.人才流失速度加快
C.产业结构松散单一
D.远离主轴核心城市
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17时34分,我国太原卫星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谷神
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21~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
满成功,并创造了民营火箭新纪录。据此完成7一8题。
7.此时昆明(25°N,103°E)的地方时为
A.15:26
B.16:26
C.18:42
D.19:42
8.该日18天后,当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最接近
N
-W
-W
A
B
C
D
【高二地理第2页(共6页)】
·24-119B·高二期中检测
地理参考答案
1.C2.B3.A4.D5.B6.A7.B8.C9.C10.B11.B12.D13.A14.C
15.D16.D
17.(1)北京。(2分)理由:此时该城市的太阳方位接近正南方,(2分)所以该城市地方时接近
正午,且太阳位于偏东方,所以此时该地为早上,北京时间为10:00时,北京(116°E)的地方
时为9:44(2分),且当地看太阳的仰角为40°,可知当地纬度为40°N(2分)。
(2)直射点地理坐标(2.2°S,150°E)。(2分)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自太阳直射纬
度(2.2°S)向南北两极递减,且太阳直射纬度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4分)
18.(1)山区降雨、融雪等导致泥石流生成;当泥石流流经狭窄的河道或河谷时,流速减缓,泥石
流中的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会逐渐沉积,形成堰塞体;堰塞体高度不断增加,堵塞河道,形
成堰塞湖。(6分)
(2)冰川在暖期的先后退缩,导致古堰塞湖相继消亡;该区域的某次地震,导致湖岸崩塌形成
巨浪或坝体失稳而溃决;上游溃决洪水冲垮下游坝体,导致连锁溃决反应:洪水、冰川退缩和
地震相互作用,导致溃决时间接近。(8分)
(3)在古堰塞湖时期,坝体上游由于古堰塞湖及其沉积物的存在,侵蚀速率减缓;古堰塞湖消
亡后,坝体下游水体挟沙能力增强,加上溃决洪水,侵蚀速率加快;同时其沉积物被侵蚀下切
成为河流阶地。(6分)
19.(1)海底深处岩浆喷发出露海底,冷却凝固后形成海底高地;另外受板块的挤压,海底岩层发
生弯曲,形成海底褶皱,海底岩层隆起形成海山:长期受海水侵蚀,海山呈下大上小的尖锥
形。(6分)
(2)海盆周边被复杂的海底地貌环绕,陆缘输入的沉积物少,沉积物覆盖少;位于板块交会
处,海底地壳运动活跃,新生成的海底地貌仍然以海山、海底裂谷和海沟为主;位于深水区,
受外力侵蚀影响小。(6分)
(3)海山呈下大上小的尖锥形,所以海山之间的沟槽呈上宽下窄的“V”形;水团通过沟槽时,
沟槽上部较宽,水团流速较缓,对沟槽两侧海山的岩层侵蚀较弱,而下部狭窄,水团流速较
快,对海山底部基座侵蚀更严重。(6分)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1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