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苏轼
赤
壁
赋
大江东去倚仗听——
目录
一 知人论世
二 研读课文
三 总结巩固
四 课堂小练
第一部分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
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
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
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其内容形式为;
“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第二部分
10、酾酒( )
11、横槊( )
12、渔樵( )
13、扁舟( )
14、匏樽( )
15、蜉蝣( )
16、无尽藏( )
17、狼籍( )
18、枕藉( )
(一)字词正音
1、壬戌( )
2、桂棹( )
3、余音袅袅( )
4、幽壑( )
5、嫠妇( )
6、愀然( )
7、山川相缪( )
8、舳舻千里( )
9、旌旗(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í
jiè
名家朗读
乐甚
—— 愀然
—— 喜而笑
情感脉络: ?
一 (1) 月下泛舟 乐(乐甚)
二 (2~3) 主客问答 悲(愀然、哀、悲)
三 (4~5) 宾主同欢 喜(喜而笑)
(二)梳理脉络
第1段:月下泛舟之乐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地点。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
既,已经。望,农历小月十五日,【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下游)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徐:舒缓地。 兴:起,作。
(记事)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属(zhǔ):通“嘱”,劝酒。
少焉:不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于东山之上出)
歌:名作动,朗诵
(=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写景)
知识补充
属
读音一:zhǔ
动词
①接连,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②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③聚集
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吕氏春秋》)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⑤邀请,劝请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知识补充
属
读音二:shǔ
(l)名词
①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②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亲属: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2)动词
①隶属,归属: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管辖,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抒怀)
纵:任凭。
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
如:往,去。(如厕) 凌:越过。
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
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古今异义)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御(驭)。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翻译: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第一段中作者“乐”何处?(分层)
(1)良辰:七月既望
(2)美景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乐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赏心(感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朦胧梦幻 辽阔旷远 澄明空灵
苏畅陶醉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情 景 交 融
第2、3段:主客问答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miǎo)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翻译: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溯:逆流而上。 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怀《湘夫人》,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 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兮兰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均见于屈原的楚辞。苏子,是自比屈子的。他仕途坎坷,饱尝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辛酸苦辣,到了黄州已是铩羽之时,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的命运和感受是有相通之处的。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月夜之下,两位相隔千年的文人,心有灵犀。
客有吹洞箫者,倚(yǐ)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niǎo)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一词多义:歌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声
舞﹑泣:都是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倚:循、依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有一个吹着洞箫的客人
和(hè):伴奏 袅袅(niǎo):指洞箫声宛转悠扬。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比喻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
容声音细微悠长
翻译: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知识补充
绝
(1)动词
①断开,截断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
②断绝
孔子绝粮陈蔡。(《论衡》)
③停,止,消失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④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⑤超过
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汉书》)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②没有出路的,封闭的,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②完全,绝对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
知识补充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②没有出路的,封闭的,陡峭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②完全,绝对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划分层次,体会情感。
乐
悲
第一层:第1-3句。主人的歌声。
第二层:第4-6句。客人的洞箫声。
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含着理想遥不可及、思君而不能见的失意。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境相契合。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讨论:
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
夸张、想象、侧写
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的十分形象真切
细弱悠长
感人肺腑
苏子愀(qiǎo)然,正襟(jīn)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端正【危言危行】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西、东:n-状,向西,向东
缪:通“缭”,盘绕、围绕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状语后置
翻译: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jīng)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
破:夺取 下:n-v,攻占; 东:向东进军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友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扁(piān )舟:小舟。 匏樽: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饮具。
翻译: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向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宾语前置
判断句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一下子,轻易地 遗响:余音,指箫声。
翻译: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客“悲”之由:
怀古的文人,此时此刻心中只有“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只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只有“潮打空城寂寞回”。于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再伟大的人物,再伟大的功业,到头来不都是“灰飞烟灭”吗 更何况你我一介凡夫 一介诸事不得志被一贬再贬的凡夫 之于历史长河,又能怎样呢
于是,哀叹人生之短暂,羡妒造化之恒久,人生在世,欲潇洒且万古流芳而终不可得,因此,只得于秋风中“呜呜然”
客“悲”之由:
人生不仅苦短,还渺小脆弱,倏忽无定。古往今来,不乏像“客”一样的悲叹。“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浮生若梦几度春,人生几何春已夏。”就连曹操自己,面对“人生几何”,不也无从解忧吗 浩浩天地,留给我们个人的,似乎只有悲情。人类即便是在空前强大的今天,不也要听任于天地的安排和命运的摆布吗 “客”者之语,道出的是人类永恒的悲情。
(1)幽咽箫声
悲
(2)英雄落幕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3)自身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人生短暂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理想难得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对比
对比、比喻
对比
对比
讨论:客人为何而“悲”?
英雄安在、世事无常 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登仙乏术、理想幻灭
第4、5段:主客问答之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zú)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往。 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终究、最终。 消长:增减。 盖:发语词
将:语气副词,表推测,如果。 曾:语气副词,表让步,竟然。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翻译: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如何才能“自其不变者”而观我人生
鼠目寸光,会被一叶之功利而障了双目的人,是无所谓观人生的;“身在此山中”跳不出生活的圈子,不识人生真面目是不行的,更不必说换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了;此外,患得患失,汲汲于富贵又戚戚于贫贱的人,也是不行的吧。实际上,要让这个绝对运动着的世界在你眼前静止下来,那有且只有一个办法:远离。当你和这个世界远离到足够远的距离的时候,它便静止了。当你远离到遥远的太空,再回首我们这个喧闹不堪的星球时,你会发现它原本是这样的安详。“心远地自偏”,这里说的远离,当然是指心灵的远离,灵魂的远离。
如何才能“远离”
因此,人要有足够宽广的心胸,以至于能够容纳这种遥远的距离;人还应有崇高的眼界,以至于能够拉开这足够遥远的距离。这才是伟大的胸怀!你有了“千里共蝉娟”的心胸,你才有“人长久”的幸福;你有了“淘尽千古风流”的心胸,你才有“一尊还酹江月”的淡然;你有了“九万里而图南”的心胸,你才有“恶乎待”的逍遥,你才有“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且夫:发语词 苟:表假设,如果 虽:即使
是: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共适:共享。
苏子的人生所求: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子的人生所求: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袭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客喜而笑,洗盏更(gèng)酌(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翻译: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状后句
思考?
只一个回合,“客”便在苏子的劝说(抑或是论辩)中转悲为喜了。这似乎太过简单,缺了波折。从“客”之悲戚的理由来看,也是“人之常情”,且为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天地之大,个人之小”“自古英雄,而今安在”。在天地与历史的浩淼时空里,人们似乎没有不悲之由。为什么“呜呜然”的“客”,仅闻苏子一席话便“喜而笑”了呢
人生的“哀”与“乐”———
一个失意之人,其“呜呜然”是常有的,“喜而笑”是间或的。我们不能将“喜而笑”,理解为苏子与“客”(尤其是“客”)从此之后的绝对的人生状态。实际上,于一般人而言,这两种态度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总是不停地相互斗争着,又相互妥协着,或是“此起而彼伏”。
“苏子”与“客”的关系
“客”之“呜呜然”,实为“苏子”之“呜呜然”。苏子只是借客之口,言己之心而已。“客”者托与悲风的“遗响”,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一问一答的主客两方,实际代表着苏子内心对立互抑的两个“自我”罢了。人的心里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总想往东走,一个总想向西去。这种拉拉扯扯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就是人生的状态和意义吧。
“苏子”与“客”的关系
角色“客”,其实是作品的虚构。“客”,充其量只是以箫“和”之,而“呜呜然”,其实是苏子的自我感受。其后的“问”“答”,那便是苏子的内心挣扎,与他人无关。甚或可以理解为:苏子是独自泛舟赤壁,独自吟唱并自己吹了洞箫以和。而文中的“客”,只是作者写作本赋文时的构思需要而已。这种为行文需要另设一“客”的写法,在唐宋文赋中,也不是没有,甚至已是惯例。
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
喜
1.“变与不变”:水月
2.“取与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生老病死 人生短暂
代代相承 随遇而安
悲
喜
讨论:主人如何劝慰和说理的,让客人释怀而“喜”?
不取——非吾所有
取 ——与子共适
正视现实
把握当下
寄情山水
及时行乐
你认为当时真的是在主客问答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客问答是苏轼两种心境的反映,客是消极忧郁的苏轼,苏子是乐观旷达的苏轼,主客问答是苏轼内心的挣扎和拷问,亦是自我开解的过程,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
深入探究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
第四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的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019全国卷Ⅱ)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2018全国卷Ⅱ)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2016全国3卷)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II)
6.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10高考四川卷)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的流去,“而未尝往也”;月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019全国卷Ⅱ)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018全国卷Ⅱ)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016全国3卷)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II)
6.苏轼《赤壁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