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09: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九上P149)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作家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 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年轻
时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力主抗金。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
条陈战守之策。因其与主和派政见不合,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
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谴责,也
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词题材广泛,又善于化用前人
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幼安
稼轩
南宋
(一)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
时间在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
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
自已无能为力,他的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道中
一壁上题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少年时涉世未深却 的情态,下片写出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 心境,通过少年时与如今的 ,表达了作者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 和
之情。
故作深沉
抑郁
对比
痛苦
无奈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注释】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
丑奴儿, ,又名“采桑子”。
2.层楼: 。
3.强(qiǎng): 。
词牌名
高楼
竭力,极力
人年轻时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心中本无愁而极力说愁。
(一)【参考译文】
现在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二)借助译文读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三)品读、鉴赏诗歌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他积极抗金,献谋
献策,力主恢复中原,不仅未被朝廷重用,反而遭受主和派的
迫害、打击。
下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 、 的心情,
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痛苦
矛盾
这首词以“ ”为议题,写出了 与
两种人生感受。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
为写”新词”,没有 ,勉强“ ”;成年以后,
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却道‘天凉好
个秋’”,生功地表现了遍尝 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
况味。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 之中,
写尽了 。
登高说愁
少年
成年
愁苦
说愁
辛酸
自嘲自讽
人生的无奈
(四)拓展延伸
1.“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是否相同,为什么?
2.词人采用叠句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①采用叠句的形式在结构章法上形成呼应。
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不相同。“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愁”是少年时代风华
正茂,涉世不深,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愁
滋味”中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
(五)课后达标
朗读并背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