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变量与函数(2)

文档属性

名称 19.1.1变量与函数(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3-24 15: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数 学新课标(RJ) 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19.1 函数19.1.1 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 函数第2课时 函数教材重难处理教材第73页“函数定义”的理解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_ction).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第2课时 函数分析:(1)在函数的定义中,阐明了函数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条件“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的理解尤为重要,是函数关系判断的核心所在,“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变化过程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x所能取的值中的任意一个确定值(即自变量x取值的任意性)y只能有唯一确定的值(即与所取x值对应的y值不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第2课时 函数(3)函数定义的否定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用数学式子表示两个变量关系的,判断y是x的函数时,先用含x的式子把y表示出来,再进行任意性和唯一性的判定就容易多了.比如,在式子y2-2x+1=0中,y是x的函数吗?先
用含x的式子表示y,即___________________,再对x的任意性和y的唯一性判断,显然不满足唯一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若对于x只要存在一个确定值,y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y就不是x的函数y不是x的函数 第2课时 函数(5)对于用图象表示变化过程的,对变量x的任意性和y的唯一性,可通过在x轴上任取一个动点作x轴的垂线,看是否有某一条直线(垂线)与图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点,若有,则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________________.像教材第82页第7题第(4)个图,如图19-1-2所示作垂线:y不是x的函数y是x的函数 图19-1-2第2课时 函数此时垂线与图象有三个交点,即至少存在一个x值,y有三个确定的值与其对应(不满足唯一性),所以y不是x的函数.第2课时 函数探 究 新 知 ? 活动1 知识准备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某人行驶完全程所用的时间t(时)与他的速度v(千米/时)满足vt=s,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s是变量  B.t是变量 C.v是变量 D.s是常量A[解析] 因为两地间距离不变,所以s是常量.第2课时 函数 ? 活动2 教材导学 第2课时 函数图19-1-3新 知 梳 理 ? 知识点一  函数的概念 第2课时 函数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_.自变量函数第2课时 函数 ? 知识点二 函数值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_____________.
注意:函数值是唯一的,但对应的自变量可以是多个.例如y=x2+1中,当函数值为5时,自变量x的值为±2.函数值第2课时 函数 ? 知识点三 函数解析式 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注意:(1)函数解析式是等式;
(2)函数解析式中,通常等式右边式子中的变量是自变量,等式左边的那个字母是自变量的函数;
(3)函数解析式书写时是有顺序的.例如y=x-6是表示y是x的函数,若写成x=y+6,则表示x是y的函数.第2课时 函数 ? 知识点四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定义: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实数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重难互动探究探究问题一 判断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第2课时 函数C[解析] C 由函数概念可知:y=±x中,给定x一个值,y有两个值和它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 第2课时 函数[归纳总结] 判定变量之间是否是函数关系的几个要素: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函数关系中不可以一个自变量值对应多个函数值,如y=±x,但允许多个自变量值对应一个函数值,如y=x2.第2课时 函数探究问题二 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全体实数 x≠1 第2课时 函数(4)如果汽车中途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L)与行驶里程x(km)之间的关系式y=50-0.1x中,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0≤x≤500 第2课时 函数第2课时 函数[归纳总结]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整式和奇次根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③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④零指数、负整数指数中,底数不为零;⑤实际问题中,自变量除了满足解析式有意义外,还要考虑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第2课时 函数探究问题三 函数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3 四川的横断山脉属典型的高山气候,山脚鸟语花香,山顶白雪皑皑.一科研小组想研究气温随山高的变化规律,已知测定地面气温是20 ℃,如果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 ℃,请写出气温T(℃)与高度h(km)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高度分别为1 km,5 km,7 km时的气温.[解析] 高度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 ℃,高度升高h km,气温下降6h ℃,当高度为h km时,气温为(20-6h)℃.第2课时 函数解:气温T(℃)与高度h(km)之间的解析式为
T=20-6h.
当h=1 时,T=20-6=14;
当h=5 时,T=20-6×5=-10;
当h=7时,T=20-6×7=-22.
即当高度分别为1 km,5 km,7 km时,气温分别是14 ℃,-10 ℃,-22 ℃.第2课时 函数[归纳总结] 函数值就是当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函数的对应值,当函数关系是以解析式表示时,将自变量的值代入解析式计算即可求出对应的函数值.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有些可以利用函数来解决.一般先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叙述列出函数解析式,然后再代入自变量的取值或函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