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
{#{QQABRYQUogggAAIAAAgCQwUCCAIQkAACAKoGABAIIAABQBNABAA=}#}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
【解析】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画竹时要先仔细观察,做到‘胸有成竹’”分析错误,原文说“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意思是下笔前心中已酝酿好的竹的形象,然后凝视构思。
C项,“比喻画家应选择生动鲜活的素材”分析不准确。“抓活鱼”比喻画家应当深入社会实践,搜集新的题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D项,“说明绘画观察要细,下笔要快”理解片面,这句话强调的是捕捉物象的神韵,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
故选B。
2.B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是为了论证‘传神’的重要意义”分析错误。这一段中的引文重点阐述了“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故选B。
3.C
【解析】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中国画“不注重写实”表述不当,第四段说“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第五段说“‘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说明中国画并不排斥“写实”。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错误。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可知,应是认为美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故选D。
5.D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选项强调的是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的非法性,没有提到日本政府为该行动的洗白。
B.选项强调的是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在道义上的不负责任,虽然提到日本政府混肴视听,但并没有在逻辑上论证日本政府洗白行为的荒谬性。
C.选项的叙述不符合对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行动的评价。此次核废水排海行动毫无“善”和“礼”的成分。
D.选项通过严密的逻辑指出日本政府对其核污水排海行为辩解的荒谬性,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
故选D。
6.①公开性。两则材料分别发表在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这两个网站都属于中国较大的网站,公开对世界公众刊发新闻,体现了新闻的公开性。
②真实性。两则材料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该事件在世界范围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两则材料都真实报道了该事件,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③针对性。材料一详细分析了日本核废水排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对世界环境、人类健康、相关人群的生活以及相关机构的公信力的影响。材料二则是详细列出不同核辐射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两则新闻都具有针对性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的针对性。
(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文中亦有此念”错误。结合“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分析,此处没有“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嘲讽”,只是取相鼠有牙齿的意思。
故选C。
8.①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极言蚊子之多,对人侵扰之甚。②环境如此恶劣而作者“仍安之”,这是作者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体现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每点3分,答对二点得6分。其它答案能有理有据分析,酌情给分)
分析: “聚蚊成雷”“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极言蚊子之多,对人侵扰之甚。
“但是我仍安之”,环境如此恶劣而作者“仍安之”,这是作者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体现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通过这几句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甘居淡泊,以豁达、洒脱的心态来对待物质匮乏、文坛毁誉和时代风雨的心志。作者善于以自谑的幽默来化解生活的苦恼,旨趣蕴藉;笔墨细腻,把生活细节写得特别生动具体;语言上不讲排偶,却能于自由参差中见出整齐,雍容典雅,洗练畅达。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①雅在环境氛围,“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清凉”,即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筑在半山,宜赏月品雨。以其外部环境营造幽雅氛围。
②雅在交往情谊,“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乡,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即虽然雅舍简陋,但是好友访客,不嫌路远,更显情谊真挚。
③雅在情趣追求,“‘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雅舍内部个性陈设,追求“简朴”之风,陶醉于“似我”“非我”的境界,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其它答案能有理有据分析,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淳化年间,杨亿到朝廷晋献文章,朝廷改授他为太常寺奉礼郎,仍旧让他在秘阁读书。
“淳化中”是时间状语,单独成句,所以此处断句;
“献文”是“诣阙”的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诣阙献文”的主语是“杨亿”,而“改”的主语是“朝廷”,所以此处断句;
“太常寺奉礼郎”是官职名,作“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宾语后断句,所以此处断句。
故选A。
11.C
【解析】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破格授予杨亿左正言一职。/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被君王拜授为上卿。
C.错误。意思不相同,分别为:客居他乡的人回家探望父母/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句意:杨亿请求回家探视。/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
D.正确。句意:所以他的俸禄也随之用尽。/朝廷每天供给膳食。
故选C。
12.A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几个月后”错误。文中“经月”是“一个月”的意思。
故选A。
13.【解析】(1)“丁外艰”,遭父丧;“服除”,服丧期满;“知”,管理;“焉”,代词,代杨徽之。(5分,一个关键词1分,语言通顺1分)
(1)翻译: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守孝期满),恰巧他的堂祖父杨徽之治理许州(担任许州知州),杨亿前去依附他。
【解析】(2)“方”,正;“售进”,得到提升;“出其右”,超过自己;“毁訾”,诋毁。(5分,一个关键词1分,语言通顺1分)
(2)翻译:陈彭年正凭文史被朝廷任用,嫉妒杨亿名声超过自己,与他人一起诋毁他。
参考译文:
杨亿字大年,是建州浦城人。他的祖父杨文逸,是南唐玉山县令。杨亿将出生时,杨文逸梦见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拜访他。不久,杨亿出生,有长约尺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一个多月后才脱落。刚能说话,他的母亲便把“小经”口授于他,他随即就能诵读。七岁时,能写文章,与客人谈话,显得十分老练。雍熙初年,他年满十一岁,太宗听说他的名字,下诏让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查他的诗词才能,并把他送到朝廷。连续三日与皇帝交谈对答,考查他,让他写诗赋五篇,很快就能写成。太宗大加赞赏,感到十分惊奇。命令内侍都知王仁睿把他送到中书,他又赋诗一首,宰相也惊叹他的才华出众,上奏章给皇帝表示祝贺。第二天,皇帝就授于他秘书省正字的职位,并且特别赏赐他袍笏。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服丧期满,恰巧他的堂祖父杨徽之治理许州(担任许州知州),杨亿前去依附他。杨亿致力于学习,昼夜不停息,杨徽之找机会与他交谈,赞叹说:“振兴我们杨家就靠你了。”淳化年间,杨亿到朝廷晋献文章,朝廷改授他为太常寺奉礼郎,仍旧让他在秘阁读书。此时,恰逢在后范举行赏花曲宴,太宗召见并命他在座旁赋诗,他又呈上《金明池颂》,太宗向宰相诵读其中语意新颖、警策动人的句子。第二年三月,在苑中曲宴上,杨亿又把诗呈献皇帝。当时朝中公卿大臣上奏的表疏,大多借用杨亿的文体风格,他的名声更加显赫。真宗在京府时,杨徽之担任首僚。官邸中的书疏,全都由杨亿起草。真宗即位初,破格授予杨亿左正言一职。下诏让钱若水纺修《太宗实求》,钱若水奏请朝廷允许杨亿参与此事,此书共八十卷,杨亿独自起草其中的五十六卷。书写成后,担任处州知州。三年,召他回朝担任翰林学士。五年,杨亿因为疾病休假,真宗让中使招太医去为他谈病,杨亿呈奏章表示拜谢,皇帝作诗写于奏章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这样的句子。杨亿刚正耿介,同别人难以投合,在书局中,唯独与李维、路振等人交情甚好。当时的文士都依赖他品评,被他贬议的人,很多人怨恨诽谤他;王钦若突然发达显贵了,杨亿向来鄙薄他的为人,钦若怀恨在心,屡次挑他的过失;陈彭年正凭文史被朝廷任用,嫉妒杨亿名声超过自己,也与他人一起诋毁他。皇上一向器重杨亿,都没被他们的说法所迷惑。杨亿在阳翟有别墅,他的母亲去那里看看,在那里生病,杨亿请求回家探视,没有等到朝廷的许可就走了。皇帝亲自写药方,并用金帛来赏赐他。杨亿天性颖悟,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他的文章风格雄健,才思敏捷,与客人谈笑间,照样挥笔不停。他善于用小字起草,一篇文章几千字,不加改动,当时的学者,一致尊崇他。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强,尤其擅长典章制度。杨亿喜欢教诲劝导后学,后学靠他而成名的很多。他重视与人结交,性情耿直,崇尚名节。杨亿经常周济亲戚朋友,所以他的俸禄也随之用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D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错,这两个典故所指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物我合一、真假难辨的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D。
15.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以鸟养鸟”是说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每点3分,答对二点得6分。其它答案能有理有据分析,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2)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钱塘自古繁华 重湖叠巘清嘉(每空1分,有错字则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熟稔”,十分熟悉,强调熟悉。“熟识”,认识某人较久,认识事物较深刻,强调认识得久或深刻。本处是说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熟悉,强调熟悉,所以选用“熟稔”。
“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本处是说这样的学者很少,所以选用“屈指可数”。
“视域”,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视野”,眼睛所能看空间范围。本处能和前面的“站在”相搭配的只有“视域”,所以选用“视域”。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本处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所以选用“登高望远”。
故选D。
18.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不仅费先生是一位中国学者”语序不当。主语和关联词位置不当,因为前后两句的主语都是“费先生”,所以“不仅”应放在主语“费先生”之后;
二,“具有世界眼光和通晓西方学术”语序不当,“通晓西方学术”和“具有世界眼光”二者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应将“具有世界眼光”放在后面。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C。
故选C。
19.C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引号表示引用。
A.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引号表示引用;
D.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故选C。
20.①也阅读古代文献 ②以他者的角度来研究中国 ③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和“不仅”相搭配的连词有“而且”“也”等,根据后文“从他早年著作中,可见其熟稔中国文化典籍;同时他也注重历史的追溯”,可知,费先生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填“也阅读古代文献”。
②处,根据后文“即使是自己的家乡也一样夹杂有‘他者’的眼光”,可知费先生研究中国问题具有从“他者”的眼光的特点,可填“以他者的角度来研究中国 ”。
③处,根据后文“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高望远”,可见作者将费孝通先生看作巨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从而看出阅读费孝通的著作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可填“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
(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里“胜利会师”;
②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③在这里,他们留下了一张太空合影;
④这张合影足以载入史册。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抽取句子主干和直接修饰成分。句子的主语是“两个航天员乘组”,谓语是“留下了”,宾语是“一张太空合影”,这样,句子为:两个航天员乘组留下了一张太空合影。
然后把修饰成分改成句子。把“‘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一中国空间站里”改为: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里“胜利会师”。
把修饰成分“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里”改为:中国空间站里是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把“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改为:这张合影足以载入史册。
最后利用代词“这”或“他们”,把以上改好的句子进行合理排序为:①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里“胜利会师”;②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③在这里,他们留下了一张太空合影;④这张合影足以载入史册。
(5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语言组织共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例文:
心怀天地,步往井口
韩愈有言:“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似乎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井底之蛙视为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之人的象征,认为人应该看到天的广阔。不过,井底之蛙真的盲目自大吗?身处天地就能谦逊博识吗?未可知也。
依余之见,做井底之蛙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应当瓦解其对天的赋魅,心怀天地,步往井口。
所谓“井底”,或只是环境的阻碍,现实的壁障,最坏不过那“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诚然,若身处井底,我们只能与青蛙一样看到无垠天空的一个侧面,也难以生发观澜天地的理想。但我们往往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欣喜于一片被自己完全统辖的天地,快乐自足。不过,这种人为的赋魅难免因浅薄的认知而近于自欺欺人,不该异化为骄傲自大,更不能让其无形中消解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无知无能中沦为时代的弃子。可是毕竟“井蛙不可语海”,于环境背景、阶级圈层等深井中追求广阔的社会天地既然无稽,且为之奈何?
其实,虽被井口障了目,我们至少还有井壁可供攀援。井不是封闭的,相对青蛙也谈不上逼仄。身处“井底”的我们并没有囿于井底,至少尚有上升的空间,自然当不拘于时,不泥于物。而私以为向上攀登的开拓相比于无动于衷的躺平,不失为人生困境的更优解。方其到达了井口,突破了旧境,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在眼前。然而,就此欣然投入新世界的怀抱,变得谦逊而博识则又显得太过理想,新的机遇亦表明危机四伏,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与无知又难免让人惶惑错愕。眼见着诸多“小镇做题家”式的茫然失措,“娜拉走后如何”又成了新的问题,我们似乎终将在重回井底或开拓天地的两难境地中进退维谷。
当然,立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人们更容易高举开拓之命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同时成全个体价值。毕竟开拓的镇痛虽无可避免,却不应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借口,镇痛中的体悟恰使开拓之果弥足珍贵。但这也不构成对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否定,我们应该对那些选择了“井底”,在社会倾轧下坚守自我之人表示理解与尊重。见识了天地后更应心怀天地以祛魅,由是方可使镇痛烟消云散,给新的开拓以底气,化井底为归宿,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解。
然而,心怀天地,步向井口,路漫漫其修远兮!井底之外有天地,天地之后还有宇宙,更遑论宇宙之外的未知……而相比于后者,前者永远只是“井底”,何其渺小。“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曾怀此喟叹。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毅然走在开拓的命途上,不断拓宽井口的同时无限接近永恒的真理。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难以触及虚无、理解永恒,但更应当承认“我最大的知道就是我不知道”,知其不可而勇毅为之。
“只要不失去你的崇高,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心怀天地,步向井口,于是乎无尽深渊亦是万里前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井底之蛙”的故事作了新的解读,从向外的视野扩大化转入向内的新的精神困境。所谓“青蛙脱井后怎样”其实也借指“娜拉出走后怎样”或“人类被祛魅之后怎样”等话题,强调在这样一个被理性、科学、知识等力量解构的当下,人们所面对的一种精神困境和现实冲突,即在“祛魅”之后人们所面对的心灵危机。物质的丰富、眼界的扩大有时却恰恰不能够安抚并满足我们日益复杂的情感需求,反而置其于更为渺茫、空虚、绝望的境地。“青蛙”如此,“娜拉”如此,整个人类亦是如此。
从个体角度来看,在这种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之中,嬉皮士们、“孔乙己”们、“躺平一族”们应运而生,如何摆脱困局、如何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更具有某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从宏大视角观之,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从“无知”地追逐理想到理想幻灭进而理想迁跃的精神图谱的一种投射。考生需要思考到“我们有千万重井需要逃脱,看似脱井,不过陷入另一重井”,并转入持续性“脱井”的进取和淡泊并存的心性。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和观念问题,启示我们,在面对广阔世界和自身局限时,要保持谦逊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如果考生作文中有蜷缩于井中、消极度日等思想则作低分处理。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心怀天地,保持谦逊,勇敢面对挑战,找到真正的快乐。然后结合材料论述坐井观天、“统辖”全井所生发出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接着进一步指出新时代的人们要勇于走出“井底”,走向外面世界,并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外面世界中积极进取、自洽和谐,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切入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心怀天地,走出井底,无尽深渊亦是万里前程!
立意:
1.跳出井底,拥抱世界。
2.不做“井底之蛙”,走向广阔天地。
3.跃出生命的弧度,寻找真正的快乐。
答案第10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