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劳动主题”群文活动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逆向设计”三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就此,进行必修上的第二单元通讯单元的教学设计,预期两课完成文体及内容的学习——《结缘“通讯”,识文中主角》《探“通讯”特点,明工匠精神》。
总体确定预期结果:
希望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通过几篇通讯了解相关人物事迹、能简要评价人物,挖掘其具备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能长久理解把握通讯语言的特点。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上,把握人物事迹及精神品质两个核心,识文中主角以主感受其精神,再将其精神品质提炼和升华。
合适的评估证据依据:
《追求理解的设计》中说到:“要收集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因此,确定的评估证据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及交流”要求。书中所言:“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其过程需要思辨能力的支撑,如果学生能够把对通讯文体中人物的形象及所具备的精神本质的互相迁移,就可以算的上理解。同时,“语言表达与交流”环节便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理解,通过应用和反馈来发展能力。
分别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结缘“通讯”,识文中主角》
一、所确定的目标:
内容标准:1.认识通讯这一文体,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文体特征;2认识进入通讯的人物的特点及贡献;3.在对比思辨中评价人物;4.在通讯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颁奖词语言表达特点。
我们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通讯?和消息相比,其主要特征如何?
2.从选文上看,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他们有何异同,你怎样概括评价这几个人物?
4.颁奖词的写作有何特点?对于了解其主要事迹的人物,如何为其完成一篇频奖词的创作?
预期的理解是什么:
学生将会理解——
1. 相对消息而言,通讯有以下特点:侧重写人;内容详细具体;以记叙为主,同时运用议论、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其时效性较弱。
2.袁隆平是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研发上实现了突破;张秉贵是普通的售货员,用热情的服务态度温暖了几代人;钟扬是大学教师,为全国种质库采种子,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
3.这些人物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都是时代的杰出劳动者,都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及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他们的精神都影响着我们。不同的是: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培育杂交稻,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体现了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中用"一团火"温暖无数顾客,诠释出劳动模范的现实意义;钟扬身兼多重身份,在他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竭尽所能,致力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
4. 颁奖词的特点——
(1)情感性: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鲜明)
(2)深刻性:对人物事迹的评价,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准确、得体)
(3)简洁性:语言精练简洁,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简明)
(4)文艺性: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记叙、议论各有侧重,可恰当引用一些诗句,可巧用修辞,读来朗朗上口。(连贯、形象、生动)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将会获得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会知道——
通讯特点及通讯中人物形象
熟悉杰出劳动者——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事迹及精神品质
通过感动中国节目进一步感受劳动的价值及影响
学生将能够——
简述人物主要事迹,评价其精神品质及影响意义。
在对比思辨中比较人物的异同。
为袁隆平写一段颁奖词。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1.学生们可以把我通讯文体的形式,以多种表达方式向班级同学介绍课文提及的人物,进行几个人物的点评。这一评估证据指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在颁奖词的创作中感受语言的表达之美,完成一篇颁奖词写作。在指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同时,也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
议论文小练笔:时代杰出者事例论证兼对比论证。这个证据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阅读通讯过程中对人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及评价,同中见异,感受共性与人性,开阔视野,在人物评论上追求有更准确的切入点和语言表现力,传承“劳动最光荣”这一文化理念,学习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向时代劳动者致敬。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自评人物通讯的阅读情况
2.自评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
3.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反思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三、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之案例:
《结缘“通讯”,识文中主角》的活动任务
(一)文体引路初识人物
1.认识通讯这一文体,概括其文体特征。
任务:结合你对消息和通讯的认识,完成表格1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侧重写事
内容 简要概括
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
时效性 强
2.读过本单元的通讯,我们发现,人物通讯也是具有新闻性的。从选文上看,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务:群文阅读,完成表格2:
篇目 作者 主人公 主要事迹 贡献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张秉贵 张秉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热情周到地做好售货服务 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温暖了几代人的心。
《“探界者”钟扬》 在( )的领域,取得了( )成就,诠释了( )精神
(二)对比思辨评价人物
1.思考他们有何异同,完成对人物的评价。
任务:从以下三个角度完成对人物群体的评价。
他们虽然领域不同,但是
他们都是 。(人物类型)
他们都 。(精神共性)
他们都 。(影响及价值)
不同之处∶
。
(可以结合三篇课文的主旨句去提炼)
(三)颁奖词视角赞美人物:
任务:播放钟扬的感动中国视频,赏其颁奖词,为袁隆平先生写一段颁奖词。
(四)作业:完成颁奖词创作,并完成自评。
《探“通讯”特点,明工匠精神》
一、所确定的目标:
内容标准:1.了解优秀通讯的特点,学写推荐语;2对比阅读,在非人物通讯的阅读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3.认识“词云图”的特点,将其运用到关键概念“工匠精神”的表述中。4.尝试为熟悉的校园“工匠”写一段通讯。
我们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几篇被选入课本的通讯有何优点?如何写推荐语?
2.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你会如何表述这一精神?
3.如何运用“词云图”表达出你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
4.尝试一段或一篇通讯创作,如何讲述校园“工匠”事迹或赞扬其精神?
预期的理解是什么:
学生将会理解——
1. 新闻通讯的特点
(1)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2)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3)鲜明的政治性。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广泛的群众性,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2.小标题的优势:
统领各部分内容,内容一目了然,各部分既独立又作为有机联系的一体;条理更清楚,便于读者阅读;小标题有文学色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性。
3. 词云”(WordCloud),又被称之为关键词云,标签云等,它是文本数据的一种可视化表达方式。利用高频的关键词来传达出大量文本数据背后具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不同颜色和字体大小表达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词云”图非常直观,通过形成“关键词云层”或“关键词渲染”,对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视觉上的突出,字体越大的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词云图过滤了大量的文本信息,使读者只要一眼扫过就可以领略文本的主旨。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将会获得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会知道(知识)——
一篇优秀的通讯的特点。
小标题的作用。
什么是工匠精神。
学生将能够(技能)——
能够把握合适角度撰写推荐语。
鉴赏及拟写小标题的能力。
“词云图”阅读的能力。
发现身边的工匠,尝试通讯创作的能力。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1.学生们在本单元的通讯学习后,能够聚焦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更深刻,发现身边工匠,为其完成相关的通讯写作。
2.在词云图的绘制中能把握工匠精神的关键概念,厘清主次。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
用“是什么”“会怎样”的角度表述“工匠精神”。这个证据指向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表述中认清事物本质,认识深刻。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自评对推荐语的掌握情况。
2.自评词云图的绘制。
3.提升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表述。
4.自评关于通讯文体写作的情况。
三、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之案例:
《探“通讯”特点,明工匠精神》
情境:“我读通讯 我有收获”读书汇报会活动,要推选一篇“心中最优秀的通讯”,请结合新闻通讯的特点,选择一篇进行推荐。
任务一:我会表达,我的推荐语。要求理由具体,结合文本谈推荐原由。
任务二:评审组表示以上这些特点,一般的通讯都具备。优秀的通讯还应条理清晰。
请结合通讯谈谈小标题的作用。
任务三:通讯中的人物都具备这个时代所弘扬的工匠精神,结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内容,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诠释。
要求1:绘制工匠精神词云图。
要求2:明确课文中所言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用“是什么”的句式及“会怎样”的角度,结合具体的人物典型事迹,阐述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示例:工匠精神是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精神,如袁隆平先生使杂交水稻的高产,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
作业:
1.发现校园中的“工匠”,结合其特点为其绘制一个词云图。
2.请以“校园里的工匠精神”为主题,参照几篇通讯的某一片段,为校园工匠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字(至少100字)
逆向设计反思:
本单元的两课设计中,尽量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在活动中追求使学生获得智力上的成长。选用的活动及课内外资源为保证学习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证据。
通讯单元的学习后,学生还将继续持久性学习,逐步抵达学习的深度。两课的活动侧重价值不同,发挥教材作为学习资源的作用。
在一阶段设计中,对大概念“通讯”及“通讯人物”的关注是学习的重心,互相迁移,彼此促进理解,以问题为构架,进行有意义的联系,激发学习深究及深入思考。同时基本问题多具启发性,没有标准答案,促进学习探究。考查的能力又有核心素养可寻,以课程标准为基。在二阶段预期结果的思考上,评估比较合理有效,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完成学习任务,但阅读的能力又可通过其表达可见,也有不同层次的表现,为此,也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支架,促进其表达的提升。鼓励学生自评,教师及时反馈。在三阶段,即活动案例部分,知道他们存在个体差异,所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尽相同,所以就其表现性评价有基础要求及弹性要求,在通讯的写作上,学习能力强者可以尝试。对比阅读及情境设计希望能够吸引学生,积极挖掘大概念“通讯”及“通讯人物”,并有足够的机会探究和体验大概念,并获得相关知识武装自己。与议论文写作的结合中有充足的机会反馈及反思所学,通过练习、修改来完善他们的表现,也更有机会去评价他们的表现,进而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对其参与性的考虑,比如词云图,可参与度比较高。
总之,有效的设计还有依据评估,这些内容还有待利用传统的测验和考试来评价。希望逆向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中使语文教学更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