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_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_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4 18: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导学案
设计者:罗秦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习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 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翻译全文
三、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
预习导学
1、查一查: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字词学习
(1)、积累生字,注音
环滁皆山也( ) 林壑尤美( ) 琅琊也( )( ) 饮少辄醉( )
林霏( ) 岩穴暝( )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 )( ) 觥筹交错( ) 颓然乎其间( ) 树林阴翳( )
晦明变化( ) 宴酣之乐( ) 潺( ) 酿( )
2.多音字注音组词
中 偻
3.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提携
解释重点词句
(1)词 (解释)
晦明变化者:___ 云归而岩穴暝: ____ 林壑尤美:____ 泉香而酒洌:____
颓然于其间者:________ 已而夕阳在山:_____ 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环滁皆山也_____ 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
蔚然而深秀者______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若夫霪雨霏霏 __________
太守自谓也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 太守谓谁_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 日出而林霏开______
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_____
句子(翻译)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掌握出自《醉翁亭记》中的几个成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诵读
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
2、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用法归纳如下:
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不久 B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并列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表承接
D连词,表递进 E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F连词,表转折 可是、却、然而。
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五、 学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
六、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七、学生齐读课文。
八、随堂检测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三题
2、判断下列“而”字的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 ) (2)日出而林霏开( )
(3)临溪而渔 ( )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5)往来而不绝者( ) (6)水落而石出者( )
(7)而年又最高 ( ) (8)朝而往,暮而归( )
(9)溪深而鱼肥 ( ) (10)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3、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理清课文结构,把握内容。
2、领略文中的“景美”和“人乐”。
3、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领略文中的“景美”和“人乐”。
2、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三、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____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层(_____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交流
(一)、领略文中的景美
1、提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太守为什么而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A. 山水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朝暮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四时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略文中的人乐。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出了谁“乐”?他们为何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找出文中相应的议论语句。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随堂练习
1.积累写景的名句(写出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①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②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_____ 不可。
3、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4、探究拓展训练
沧浪亭记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 ,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①沧浪亭的环境特点是(用文中八个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沧浪亭所在园林的地理特点是(用文中四个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解释划线字的意义
东顾草树郁然 ( ) 杂花修竹 ( )
不类乎城中 ( ) 坳隆胜势( )
④选出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 )
A. 本文作者采用移步换形的写作手法
B. “访诸旧老”的“诸”兼有“之乎”两字的意义
C. “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的“会合”与现代汉语“会合”意义相同D. 。
E. “水之阳又竹”的“阳”即“阳光”之意。
⑤翻译句子
三向皆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学习要点
1、学习本文写作手法。
2、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四、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醉翁亭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与《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