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检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
國
超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的
1.距今约5000年的水器一舞蹈纹彩陶盆(图1),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
内壁饰为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舞者手拉手,均面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翩翩起
长
舞。它体现了
区
A,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结合
B.社会组织的复杂与高效
数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等级秩序的确立与完善
图1
钢
2.春秋时期,晋、楚郎之战后,楚大夫潘党建议将晋人尸体筑为“京观”,楚庄王则多次表明“载戢
潮
干戈,载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等观点予以反对,并说明保德、安民的重要
性。楚庄王的做法可以说明,当时
A.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
B.华夏文化影响的深人
C.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
D.楚国文学氛围的浓厚
3.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的社会关系。此
外,秦朝在中央设位列九卿的典客官职,掌管少数民族归附事务。秦朝这些举措
A.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B.弱化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C.有效规范了地方行政
D.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4-119A·
4.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州之时,州刺史仅负贵监察事务。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改刺史为州
牧,跨州连郡,州牧在其辖区内“内亲民政,外领兵马”。这一变化
A.反映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B.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D.配合了外戚和宦官专权
5.汉代的冶铁遗址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巩县生铁沟遗址发现炼炉,熔炉
煅炉共20座,附近还有开采矿矿石的竖井和刊石加工场、配料地。这表明,汉代冶铁业
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
B.管理体系相对完备
C.北方技术领先南方
D.生产分工铰为明确
6.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只能“衣食租税”;同时改革王国行政制
度,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汉景帝这些措施
A.为“文景之治”创造了条件
B.为实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础
C.清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改变了汉朝行政官僚体制
7.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到黄河流域,建立自己的攻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
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许多中原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
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浪潮。这一时期的北民南迁
A.缓解了北方民族矛盾
B.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格局
C.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D.扩大了南方畜牧经济圈
8.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孝文徙都洛邑,借书
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孝文帝征书的主要目的是
A,标榜华夏正统地位
B.传承鲜卑民族文化
C.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D.寻求迁都理论支撑
9.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谈话中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
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当时
A.三省之间需要紧密配合
B.中书省集中行使审核权
C,政府重视决策的正确性
D.门下省单独行使决策权
10.唐承隋制,于贞观二年(628年)正式设置义仓并征收义仓税。据统计,自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至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的220余年间,中央政府实行赈贷共计136次,其中义仓
赈贷106次,约占总赈贷次数的80%。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农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政府有一定备荒意识
C.政府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D.赋税制度的日益完善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
·24-1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