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1 08:23:33

文档简介



A佳
2023年 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A C C C A B D C B A A B C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C D C A B D A C B D A B D C A
1.A【解析】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
明为主,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可知该材料意在说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鲜明的
“多元一体”特征,所以 A选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
2.C【解析】考点:商周国家管理制度。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被认为是联盟的“诸侯之长”,是一种松
散的政治联盟。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周天子成为
“诸侯之君”,成为“天下共主”,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C选项正确。A选项无法从图片中取得有效
信息,属于无关选项;B选项两者皆有,无法体现变化;D选项是郡县制的影响。
3.C【解析】考点:商周青铜文明。研究历史,尤其是上古历史,既要利用文献,又要利用实物,用出土
实物来证明文献,用文献记载来解读出土文物,双重互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久远年代的历史研究。
故 C选项说法最为合理。A选项认为出土实物是唯一可信史料,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B选项认为
《尚书》不具备史料价值,错误。《尚书》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
是研究古代历史宝贵的资料来源。D 选项认为历史事件必须具备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才具有真实性,
“必须”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答案:C。
4.C【解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是一
个卿大夫发展壮大,进而夺取诸侯王权力的过程,反映了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故 C选项正确,D选
项有误。A选项与史实不符,历史上战国后期社会发展渐趋于统一。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
案:C。
5.A【解析】考点:先秦华夏认同。在夷狄认同华夏的过程中,文化的地位比血缘重要,政治发挥的作用
比血缘、文化等因素更为重要。故 A选项正确,排除 B和 C选项;D选项表述错误。
6.B【解析】考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颁布了《分户令》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
实现富国强兵。故 B选项为正确选项。ACD选项是颁布《分户令》的目的之一,非主要目的。
7.D【解析】考点:诸子百家思想。材料所列信息为先秦时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的双
重手段,来保证人心抑恶趋善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A选项为道家的思想主张;B选项为墨家的思
想主张;C选项为儒家学派孟子的主张。答案:D。
8.C【解析】考点:秦朝郡县制。结合材料可知,随着秦疆域的扩张,秦县的设置由边境向全国推广,故
C选项正确。A选项逻辑错误,秦发动对外战争,新占领大量地区,为了加强集权统治,推行县制或
郡县制。B选项与史实不符,传统地方治理制度在当时是指宗法分封制,秦的郡县制正是对传统地方
治理制度的反思与替代。D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应排除。答案:C。
9.B【解析】考点:汉武帝统一措施。结合漫画信息可知,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B选项正确。
A选项不符合史实,秦始皇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C和 D选项仅是促成汉武帝“大一统”局
面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该漫画的主旨。答案:B。
10.A【解析】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
的尖锐表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无论外
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挟制皇帝。故 A选项正确。B选项与史实不符,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两个
层面的监察机构,且监察机构是否存在也无法遏制“戚宦之争”,排除 B 选项。魏晋时期士族势力崛
起,排除 C 选项。D 选项史实错误,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答案:
A。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页)
{#{QQABTYQUggigABBAAQgCUwGgCgEQkACCAKoGhAAIIAABARNABAA=}#}


A佳


A佳
11.A【解析】本题以东晋南朝时期谱牒之学的兴盛为材料,考查“东晋南朝士族制度”。材料“朝廷专设
‘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反映了当时选官注重家世门第的特点,
强化了士族特权,A项符合材料。B项征派赋役是通过户籍,而非家谱;C项此时九品中正制已经形
成,因果倒置;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此结论。答案:A。
12.B【解析】考点:东晋南朝南方的开发。材料选用南朝刘宋时江西已经成为稻米的重要产区的史实,考
查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A 项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政治重心主要在北方;B
项从生产力要素劳动力的角度,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C项从统治政策,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的反作用,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自然条件因素,一直存在,无法体现这一时期南方发展的主要
原因。答案:B。
13.C【解析】本题通过地图材料展现北魏迁都洛阳的史实,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 项不符合史
实,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为鲜卑贵族定门第,并与汉族高门士族通
婚。因此并未动摇汉族门第观念。答案:C。
14.A【解析】本题考查隋唐大一统王朝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隋代众多大型工程建设,是国家组织大量
人力物力完成的,其强大国家组织能力,是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 A项符合题意;B项
为这些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D项提供技术条件,但与国家动员和组织能力无关。C项从法律体系
角度,古代中国是人治而非法治国家,与国家组织能力关系不大。答案:A。
15.C【解析】考查曲辕犁的出现。答案:C。
16.C【解析】考点:唐朝科举制。表格材料反映唐代进士出身望族公卿子弟占 71%,寒门子弟占比仅 15%。
反映出科举制早期受士族政治影响,士族子弟因家学传承更容易入仕,反映出该制度有待完善,C项
与材料相吻合;A项九品中正制已经废止,不符史实;B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现象;D项表述与材料
相悖。答案:C。
17.D【解析】考点:唐初三省六部制。材料中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机要的重要性,认为“诏敕如有不稳
便”,都须相互辩驳、讨论;“五花判事”是由一人草拟诏令,其余人各抒己见并署名,目的在减少决
策失误,D选项符合题意;A项是产生的效果而非目的;鼓励宰相议政、论争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
高,排除 B项。C项与材料信息相悖。答案:D。
18.C【解析】考点:唐代两税法。从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及“居人之
税,秋、夏两入之”判断该税制为两税法。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见该税制改变了战国以来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财产为主,反映了国家不再抑制土地兼并,排除 A、B选项;因为
征税标准的改变,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C选项符合题意;两税法简化了征税名目,D选
项与史实相悖。答案:C。
19.A【解析】考点:魏晋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答案:A。
20.B【解析】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中敦煌“飞天”艺术形象从印度传入,在北朝仍具有鲜明印
度特色,到唐朝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唐朝精神风貌相融合,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创新的趋向,B
选项正确。唐朝是封建盛世,国力强盛,印度佛教文化向唐传播,无法体现国家实力影响文化传播,
A选项不符合材料;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唐朝民族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反映东
西文明双向交流及频率,D选项排除。答案:B。
21.D【解析】考点:宋初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君臣之礼的变化。对古代中国君臣礼节的
变化,清康有为如是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
从之。”材料表明宋代宰相上朝奏事由坐改为站立,体现了皇帝的至尊威严,皇权得到加强,故选 D;
A、C选项与材料无关;儒家伦理体现的君臣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选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答案:D。
22.A【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该学着认为保甲法使国家控制力深入基层社会,皇权通过保甲制度将
其权力的触须触及每个在编人户,“给个人画地为牢,最终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封闭的、僵化的社会
政治构造”,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故 A项正确;材料认为保甲法“穿透宗族的屏障”,故
排除 B项;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
23.C【解析】考点:元朝疆域与边疆治理。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
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 C项正确。
24.B【解析】考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传统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宋代以
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页)
{#{QQABTYQUggigABBAAQgCUwGgCgEQkACCAKoGhAAIIAABARNABAA=}#}


A佳


A佳
后,长江流域以南学校教育兴旺发达,总体水平明显的高于其他地区,故 B 项正确;从北宋到南宋,
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给书院的地域分布带来了一定影响,但非主因,故排除 A项;宋代理学的兴盛与
文化教育事业的昌盛是宋代书院勃兴的原因,但不能说明书院分布南多北少这一特点的成因,故排除
C、D两项。答案:B。
25.D【解析】考点:程朱理学。A选项是老子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B选项是王阳明对世界本源问题的
探讨;C选项出自《易传·系辞上》;D选项是朱熹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
26.A【解析】考点:宋元科技。毕昇发明的是胶泥活字印刷术,①表述错误,故选 A。
27.B【解析】考点:明朝政治制度变化。材料所说的政治体制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
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 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28.D【解析】考点:明朝沿海形势。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部逃至海上,骚扰沿海百姓,同时沿海地区
一直存在倭患,到嘉靖年间,倭患愈演愈烈;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殖民者开
始进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沿海地区私人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这些海商在严
厉的“海禁”政策下走上了亦商亦寇的道路。随着沿海危机的加剧,明中后期海防实践和海权意识得
到加强,故 A、B、C项均为明中后期海防实践和海权意识加强的原因,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D。
29.C【解析】考点: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材料反映明朝经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方式有武力征服、教
化、经贸往来、设机构、招抚、羁縻等,故 C项正确;A、B、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
30.A【解析】①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②葡萄牙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③努尔哈赤建
立后金政权:1616年;④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1644年;⑤朱元璋称帝:1368年,故 A
项正确。
31.(14分)【参考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封
建经济发展,齐国的经济实力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齐国礼贤下士;齐国开放的
社会风气,使其能兼容并包诸子百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任答 4点得 8分,其他言之有理者酌情
赋分,不超过 8分)
(2)评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
源头活水;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任答 3点得
6分)
【解析】本题以“稷下学宫”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第一问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中可找到“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利”“雄厚的经
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以及“齐国开发的社会风气”能包容各种学说。同时结合春秋
战国时代特色,从社会变革、政治、经济、阶级、文化教育等不同角度入手思考。
第二问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评价百家争鸣应该从其
性质、对齐国及各国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角度分析。
32.(16分)【参考答案】(1)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三次打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
敦煌四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4分)
唐朝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平定后突厥汗国;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统辖天山南北。
(4分,要求答战争与管理两个方面,并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名称正确写出方能得 4分)
(2)特点:“羁縻”(或羁縻制度;唐代“一国两制”;开明包容政策)(2 分);积极作用:加强对西
北边疆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之间
的和平相处、文化交流和自然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6分,从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等多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不超过 6分)
【解析】考点:汉唐边疆治理。
第一问概括汉唐对西北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史实的掌握。
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页)
{#{QQABTYQUggigABBAAQgCUwGgCgEQkACCAKoGhAAIIAABARNABAA=}#}


A佳


A佳
第二问概括唐代边疆治理特点及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形成了以“羁縻”为特征的治边体系”和材
料二“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或结合所学唐朝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概括其特点。积极作用要
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多角度分析,可以利用材料二“有利于民
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唐代还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如发展屯田和互市贸易等”概括其经济、
民族交融方面,并补充其他方面。
33.(10分)【示例】论题:唐宋之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革(2分)
论述:从唐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等方面发
生了一些重大而显著变化。
经济上,随着唐中期两税法的推行,政府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
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与地主通过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人身束缚。商业上,坊市制和时间
限制被打破,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上,科举制进一步
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育士人步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上,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的社会风尚。宋朝政教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文化上,程朱理学形成,儒学得到复兴,
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佳唐宋社会变革,是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活跃引起了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A列变化,从而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观点 2分;任意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证并表述清晰者得 8分)
【解析】考点:唐宋大变革。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税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论证
宋代社会相对唐代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页)
{#{QQABTYQUggigABBAAQgCUwGgCgEQkACCAKoGhAAIIAABARNABAA=}#}


A佳2023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
历史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8页,33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
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据此可知,中华文明是
A.“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B.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
C.持续的时间最长且从未间断
D.欧亚大陆的一支原生文明
2.下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西周分封示意图
8stg
了方
土方
臣服



鬼方
并立

济凡鲁
泰周

内服
外服
永江
A.政治疆域概念模糊
B.造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
C.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3.
以下为关于“牧野之战”的部分历史记载
史料出处
史料内容
《尚书·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
器底铸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岁鼎,克昏夙有商”。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利簋”属于出土青铜器是考证“牧野之战”唯一的可信史料
B.《尚书》作为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和年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C.文献史料与出土实物双重互证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发展
D.历史事件必须具备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才具有真实性
4.春秋后期,原先因为对外战乱而被掩盖的内部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引发一轮新的动
荡,影响较大的是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这反映了
A.社会发展渐趋于统一
B.民心向背决定政权更迭
C.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D.诸侯势力崛起侵夺王权
5.春秋时吴国贵族虽自称是太伯之后,但在西周之后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
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则并非偶然。吴国眦临
楚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吴国获得了华夏(如晋国)的支持,增强了吴
国与楚国等国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
A.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B.血缘联系保证华夏认同
C.接受华夏文化推动融合
D.楚国排斥在华夏族以外
6.商鞅变法在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禁止一个家庭有多个成年男子共同居住
成年男子必须另立门户,这促使小家庭单独立户的普遍化。颁布《分户令》主要目
的在于
A.增加国家控制下的人力资源
B.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
C.保护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经济
D.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
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8.据《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最早在新征服地区设县是在秦武公时期,整个春秋时
期,秦国再无一例设县的记载。至秦孝公六年(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
设县31个。秦朝统一天下后,“以郡统县”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得以确立,先后建立
了46个郡,一千多个县。秦县数量的增多
A.助推了秦发动对外战争
B.深受传统地方治理制度的影响
C.折射秦疆域的不断扩张
D.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